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心理学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对婴幼儿心理的分析,并阐述了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对婴幼儿成长发育的重要性,以及根据婴幼儿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的总结,得出心理学知识在婴幼儿健康成长中是不可缺少的必备技能,能够帮助婴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心理学 婴幼儿心理 气质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3-0-01
  婴幼儿心理是近些年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大的提高,大众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也更关注了。那么什么是婴幼儿心理呢?婴幼儿心理是阐述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揭示儿童心理发展机制的一门学科[1]。
  鉴于我在之前所发表的《浅谈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一文里,已经陈述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以及它和幼儿心理教育的关系。本文着重谈一谈为什么要重视婴幼儿心理,为什么婴幼儿的心理健康能够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生命个体自呱呱坠地开始,他就和我们的社会有了割舍不断的紧密的联系。可能一开始联系的范围比较小,虽然只是和他的看护人有了频繁的互动,但这种互动已经为这个小生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看护人每天心情愉悦,面带笑容,语言温柔清晰,那么寶宝也会慢慢地习得这种微笑的表情行为,内心也会得到很充足的安全感;相反的如果看护人每天愁眉苦脸,或者不苟言笑,那么孩子也将会习得这种相对消极的表情行为[2]。我们都知道微笑有助于我们的心情愉悦,那么在婴幼儿这里也是同样的道理,而心情愉悦又能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
  随着宝宝的长大,想要获得的安全感会更多,此时看护人如果更多的给予关怀,对宝宝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极好的。有研究调查证实,0-6个月的宝宝,及时的给予拥抱,是不会惯坏他的,反而会促进宝宝安全感的建立,为幼儿期的独立发展提供前期保障[2]。
  但在现实生活中,正处于婴儿期的宝宝不会说话,无法表达自身的内心想法以及生理需求,所有的“吃喝拉撒”只能用“哭”来表达。于是很多读不懂宝宝语言的看护人就会莫名紧张、焦虑,甚至生气或者采取不理智的行为。近些年来全球也有很多新闻报道过诸如“新手爸妈压力过大,宝宝哭闹不停,于是殴打婴儿”、“四胞胎妈妈不能忍受其中一个宝宝的哭闹,不慎将婴儿摔死”等方面的社会现象。这些新闻表面看上去非常残忍,实则也是当代妈妈压力过大而致。如果家庭其他成员能多给予母婴一些关怀,和宝宝的妈妈一起照顾宝宝,共同学习如何照顾婴幼儿以及婴幼儿的常见心理健康知识,那么我相信类似的案例将会减少很多。
  婴儿期宝宝的哭声听起来好像都是一样的,可如果仔细耐心倾听,会发现有所不同。比如比较尖锐的哭泣声;慢慢呜咽地哭泣声;虽然声音很大但是音调不是特别高的哭泣声等等。每个宝宝对每件事情反应的哭泣声都不大相同,监护人要尽力去区分、去发现。因为宝宝的每一次哭泣,其实就是在和看护者进行交谈沟通,而婴儿期的交谈,无非就是饿了、渴了、冷了、热了、尿了、拉了等等。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不能满足,试想一下,宝宝会是什么心情呢?换作我们自己,如果基本的生理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会有什么心情呢?第二个问题,如果连最基本生理需求都不能满足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会跟你亲近吗?这两个问题我希望读者可以深入思考一下,那么答案很显而易见了。这些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心理健康知识,其实只要大家多做下换位思考便能习得了。
  当宝宝到了幼儿期,可能已经会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了,可是他跟我们成年人相比,虽然情感意识得到快速发展,但是语言技能的运用却不够熟练。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两岁以后,自我意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一个反叛期就来了。宝宝开始会讲要求、讲条件了,那么此刻对宝宝的教育方式一定要把握好度,过分宠溺和过分严格都将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
  过分宠溺孩子,对孩子的什么要求都尽可能满足,大致也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孩子过于骄奢,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总会有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的时候,而此时的孩子是不会感激父母的辛苦付出,反而会在父母一旦满足不了自己的情况下就恼恨,即使是很小的一件事,也可能会出现非理智行为;第二种是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的孩子,受挫能力一般欠缺,极容易变得外表很自信,实则内心自卑,更加依赖父母,不利于自身独立能力的培养。
  过分严格地对待孩子,经常对孩子说“不”,既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到了学龄期后也更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但同时也会出现一种逆现象,就是学龄期后会更加调皮搞破坏,可能会成为老师同学口中的“坏孩子”。这两种不同的结果,也会因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同而有区别。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3]但是婴儿的气质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的,关键在于看护者的教养方式与婴儿的气质特点是否相符。我们能做到就是在满足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干预和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积极地正面教养,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每个孩子的气质都是独一无二的,看护者只要提供适合孩子发展的成长环境,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孩子的身心势必得到健康成长。
  在传统的思想里,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婴儿期的心理是不能被我们的记忆所保存的,可是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虽然不能被保存,但是对我们往后的生活会有很深的影响。
  自古至今,都有一些不孝子做出令人发指的不孝行为。这些事情发生的家庭,有些家庭背景很富裕,有些家庭背景比较贫困,有些孩子学历很高,有些孩子早早辍学,而这些事情背后的起因都跟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系。做个心智健全的人,不但要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而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
  从小大部分时间跟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婴幼儿的心理状况与从小在父母身边成长的婴幼儿相比,很明显跟父母在一起的会更自信些,得到的爱和安全感也更全面些。这些只是大数据,不包括个例。
  年轻人更关注时政,更愿意接受新事物,更相信科学。在养娃方面,相比老年人更与时俱进,对宝宝的各种哭闹需求相对也会更耐心一些。随着我国文化科技经济各方面的高速发展,也更多的涌现出了一批“学习型爸妈”,他们更注重科学养娃,对宝宝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更重视。
  心理学中讲青春期的反叛情绪都能从婴幼儿时期找到根源,每一个长大后和父母疏远的孩子都会多多少少有些婴幼儿时期的不安全感,如果在儿童期以后,看护人还没有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当走入社会,离开父母时孩子可能会觉得是一种解脱。
  早期婴幼儿教育的难点在于必须找到婴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由于婴幼儿处在成长的初级阶段,在诸多习惯尚未形成,心理特征不十分明显的前提下,应用婴幼儿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准确的把握婴幼儿的特点。[4]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知识对我们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也要重视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学有所用,把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婴幼儿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充分运用到早期教育上,为我国的早期教育增添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文婷.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的思考.新西部.2015.20期
  [2]特雷西·霍格,梅林达·布劳.实用程序育儿法.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12月第1版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二版
  [4]关金艳.幼儿心理学在早期教育中的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2月中旬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62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