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关怀行为的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育需要爱,学生渴望爱。教师关怀行为能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关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教师关怀行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教师在学校领域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及转变提供帮助,也为学者们今后对教师关怀行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关怀;教师关怀行为;学生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和“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确立,教师关怀行为的概念也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们的关注。教师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职业,更是有责任和有义务关怀学生。教师的一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表现在对学生的关怀行为中,能够使学生从个体行为发生的层面来理解教育的要求以及社会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学生逐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形成以及价值观的树立,使学生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同时,教师关怀行为的研究对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反思和合理转变自身教育行为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教师关怀行为的定义
  当前教育界获得普遍认同的对于关怀行为的定义来自于内尔·诺丁斯,她最早把关怀行为引入教育领域。诺丁斯认为,关怀的表达要依靠关怀行为来实现,关怀作为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关怀方与接受方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Patricia(2011)认为,教师的关怀行为一般有着一定目的,关怀一方为了保证所期待的结果发生,从而对被关怀者付出充足的精力以及相应的行动表现。侯晶晶(2005)认为关怀行为是满足特定个体的特定需要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表现有利于促进个体进步,促进个体发展。可见,教师关怀行为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特定需要。雷浩(2014)认为,教师关怀行为是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上认真负责,生活中关怀体贴,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进步的正能量行为。2017年,学者陈油华在梳理了以往众多学者的观点后,认为教师关怀行为首先要对学生的需要有敏锐的觉察,其次在给予关怀时,要考虑学生当时所处的具体情境,最后,教师关怀行为不能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努力,还要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
  二、教师关怀行为的相关研究
  经过梳理,国内外关于教师关怀行为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关怀行为的理论研究
  2000年,国外学者Adams归纳总结了教师关怀行为的一系列具体表现:a.教师与学生之间多交流;b.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之外多接触;c.尊重学生;d.倾听学生心声;e.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应开放和真诚;f.叫得出学生的名字;g.对学生好的表现给予肯定;h.拥有高度赞许学生的言语;i.经常鼓励学生;j.学生的需求及时回应;k.与学生肢体接触要恰当。在此之后,Patricia(2011)研究认为,教师关怀行为应分成四个维度:学术支持、课堂管理、尊重和信任、人际关系。国内学者杨碧绮(2008)将教师关怀行为的具体表现划分为五个方面:沟通交流、言传身教、肯定学生、教育实践以及其他。2017年,康健在总结了其他学者的诸多观点后,认为教师关怀行为不是单一的维度,是教师关怀、体贴学生的综合行为表现。因此,从以往研究中可以看出,关于教师关怀行为的理论模型,学者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但都体现出师生互动关怀的内在一致性。
  (二)教师关怀行为的现状研究
  近年来,学校领域中校园欺凌事件、师生冲突事件的频发,使得国内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到学校领域中教师关怀行为的现状问题,并对此展开了研究。王慧(2013)等人研究认为,学校领域中,教师对学生不恰当的关怀方式主要是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掌握合理关怀学生的实施策略,从而对学生的一些需要和诉求一味听从和满足导致。2015年,段艳君总结了学校领域中存在的三种不当型教师关怀行为:唯分数和成绩论、以教师为中心型与粗暴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有些教师思想上还存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把分数和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则是一些教师习惯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没有切实考虑学生自身的感受,从而造成对学生的某些真正想法和內心需要的忽视。此外,雷浩(2015)通过考察 672 名中学教师关怀行为的发展现状,发现教师关怀行为存在四种类型:理想型、任务型、放任型、徒劳型,并且这四种类型在教师不同职称阶段的表现存在较大差异,应该加以区分。
  (三)教师关怀行为的实践研究
  教师应如何正确地实施关怀行为?当实施自己的关怀行为时,教师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影响因素?对于这些问题,学者们也做出了一些研究。1992年,国外学者Schlosser研究发现,教师的关怀实践由学生明确的目标、定期的家长见面会以及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组成。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更容易受到激励,进步更快。Teven 等人(1996)研究认为,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能够不经意间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情感、态度,从而对学生发展存在影响。这些非言语行为包括:目光、各种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所以教师在实施关怀行为时,应格外注重自身非言语行为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此外,也有学者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观点。Garza (2009)认为教师关怀学生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人需要。因为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发展速度、性格等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关怀学生时不可能做到千篇一律,必须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点对教师和学生来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四)教师关怀行为的实证研究
  关于教师关怀行为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学者最先展开研究,国内则起步较晚。1994年, Ryan等人研究发现,教师给予学生关怀时,带给学生的情感安全可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学生在这种安全的氛围下学习,将变得更加专注,更加充满活力。国内学者孙灯勇(2016)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教师的支持性关怀行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更倾向于独立完成学习目标。黄建红、孟艳(2017)以地方免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以及心理资本受到自身对教师关怀行为的感知程度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理解和支持等关怀行为能够显著增强学生在学业上的自信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其学习投入水平。李子坤(2019)等人以高中生为被试研究发现,对于将教师关怀行为知觉为动力型的高中生而言,教师的关怀行为可显著增强其学习效能感水平。   三、教师关怀行为的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查阅对比大量的文献发现,国外的学者对教师关怀行为的研究开始的较早,且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多样化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国内关于教师关怀行为的研究尚处于刚起步阶段,首先,从研究内容上来讲,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际的测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来说,国内都还缺少系统化的研究,也没有构建起符合国内学情的教师关怀行为理论模型。其次,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国内多数研究都集中于中小学生,而涉及高职生、大学生的研究很少。最后,从研究性质上来讲,关于教师关怀行为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近几年才开始出现,有待于学者们去进一步丰富此方面的研究,而干预研究领域仍处于空白,更是有待于学者们去开拓。
  参考文献
  [1]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 2 版[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3.
  [2] Patricia C. King.Teachers’and Students’ Perceptions on Teachers’ Caring Behaviors[C].Paper Presented at GERA ,36th Annual Meeting.2011.
  [3] 侯晶晶. 关怀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雷浩.教师关怀行为三维模型的建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2).
  [5] 陈油华.小学教师关怀行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
  [6]Adams, C.L. Portraits of men who care: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xpressions of the ethic of care in three male secondary teachers [J]. Duquesne University.2000.
  [7] 杨碧绮.一位国小教师的教师关怀认知、关怀行为与其师生关怀关系之研究—以Noddings 观点[D].台南大学,2008.
  [8] 康健.初中生教师关怀行为、自我决定动机、课堂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9] 王慧,吴云芳.论正义与关怀的融合——当下教师三种不恰当的关怀方式表征及其策略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3(22):3-6.
  [10] 段艳君.教师关怀行为分析[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20-27.
  [11] 雷浩.中学教师关怀行为的发展特征及其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70-74.
  [12] Schlosser, L. K. Teacher distance and student disengagement: School lives on the margin [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2:43.
  [13] Teven,J. J. & Mc Croskey,J. C. The relationship of perceived teacher caring with student learning and teacher evaluation[J].Communication Education,1996,46(01):1-9.
  [14] Garza, R. Latino and white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aring behaviors: Are we culturally responsive to our students?[J].Urban Education,2009:44.
  [15] Ryan,Jerome D. Stiller,John H. Lynch.Representations of Relationships to Teachers, Parents, and Friends as Predictors of Academic Motivation and Self-Esteem. Richard M.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994.
  [16] 孫灯勇.教师自主支持和班级目标结构对学生学习情感与投入影响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3):15-17.
  [17] 黄建红,孟艳.地方免费师范生感知教师关怀行为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7(04):81-88.
  [18] 李子坤,王建周.教师关怀行为对高中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压力与动力的分化[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16(02):18-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08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