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文明传播者和建设者,具备礼仪修养至关重要,礼仪修养的养成成为了不可缺失的问题。文章调查宿迁学院大学生学习礼仪修养的情况,对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如何提升大学生礼仪修养提出解决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原因分析;重要性;途径
  礼仪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标签,作为“礼仪之邦”礼仪修养是日常生活中的润滑剂,礼仪修养可以使周围人得到美好的环境和身心,同时反作用于我们自己。大学生属于高知识、高素质群体,体现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学习礼仪、懂得礼仪、使用礼仪,并将礼仪修养的文化传播给他人可以促进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与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对于礼仪修养的学习虽有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深入探析其中的不足,采取问卷的形式进行抽样调查以及观察法。采用概率抽样中的分层抽样降低抽样误差,以专业进行分层,再从各层次中随机抽取男生女生各50人,共发放问卷300份进行调查。在2019年5月份至7月期间,调查样本分布于学校各学院文、理、工类的学生。本次所发放的纸质问卷回收292份,回收率97.9%。问卷以是否选修或自学礼仪修养、对于礼仪修养的兴趣度、身边同学的礼仪修养以及可接受的礼仪修养教育的形式为主要内容。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礼仪修养方面的进步和仍需要改善的地方。
  (一)在多年的礼仪修养教育下,大学生礼仪存在值得肯定的地方
  爱护绿水青山。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爱护身边的环境成为每个人的责任。接受调查的同学平均每人参加植树造林,校内外保护环境的志愿活动1.9次,人人参加,积极参与成为礼仪修养教育带来的好影响。充分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尊重师长。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遵守的礼仪道德,随着我国大学生礼仪修养作为通识课程的开展,潜移默化改变了以往师生的紧张关系,也使课堂的氛围更加融洽,师生交流更加频繁,学术氛围愈发浓厚。
  文明用语增多。通过观察,在平时同学上下课,食堂用餐等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同学在与他人交流时使用文明用语。例如:“请、您好、谢谢”等。大学生在面对打饭的阿姨,学校的修理师傅时都能做到礼貌的接人待物,这不仅提升了大学生自身形象,也培养了自身的平等职业观。
  (二)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的问题
  (1)拘泥书本,缺少实践。首先,当我们查询图书馆借阅情况时,发现以礼仪为词条检索出来的书目借阅数量远低于其他类别书籍。其次,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得知同学们学习礼仪的途径主要是家庭与学校,主要方式是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而自学的礼仪知识大多来源于相关书籍,缺少书本以外的实践,许多同学只是知晓礼仪的概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正确使用出来。
  (2)理工科同学兴趣度较低。在问卷调查中,我们用人文社科男生数据与理工科男生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理工科男生对于学习礼仪修养更加不感兴趣,于是控制变量,制作出理工科男生与理工科女生的数据,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得出Sig值为0.00小于0.05,故得出在专业一定时,性别对礼仪修养兴趣度影响较大,女生在礼仪修养的兴趣度大于男生。在性别一致时,人文社科类同学对礼仪修养的兴趣度高于理工科的同学。所以,理工科的同学在礼仪修养方面会有所欠缺。尤其是在现行教育牵制下,他们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礼仪修养缺乏兴趣。
  (3)课程设计紧密挤压礼仪课程。虽然学校在大二开设过礼仪修养这门课程,但是由于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而被压缩,所以在礼仪修养方面仍然是缺口。大学生将许多精力投入在专业知识上,忽视了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二、当代大学生提升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礼貌和必要的礼节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人际矛盾的缓冲器。”这同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是相通的。礼仪是为了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它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过程中,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标志着人类生活摆脱了野蛮和愚昧,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表现。所以学习礼仪修养对个人素质的提高,社会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现代社会愈发重视专业技能突出并且礼仪修养高的人才。加强礼仪方面的修养,有利于大学生在迈入工作岗位前提高综合素质。首先,大学生拥有先进的知识技能,这成为其发展的推动力。其次,在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中礼仪修养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最后,只有将专业知识与自身修养相结合,在人际交往中得到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尊重需要才能实现上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利用专业技术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有利于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
  我們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21.23%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有24.31%的同学对于如何使用所学礼仪知识与他人交流表示困难。学习礼仪修养,将所学化为所用才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从外部看,大学生对于社会交际知晓不多,社会与学校尚未建立完备的信息交流平台,导致信息不对称。从内部看,大学生的知识来源大多来自于书本和网络,缺少社会实践的运用。
  (三)有利于提升国民总体素质
  大学生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人,大学生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上层,代表了国家未来国民素质的高点,提升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不仅仅是作用于大学生,更是作用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建设。
  三、增强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有效途径
  (一)“互联网+礼仪”,线上线下相结合
  将礼仪修养从传统课堂带入互联网学习,通过网上学习、网上课堂、网上礼仪知识竞赛等形式。在线下课堂的学习后,在线上进行作业答题。开发礼仪修养网络课程,邀请礼仪修养领域的专家进行录播与定期直播,紧抓热点,做到实用性与时效性,突破礼仪修养刻板形象,让当代大学生随时随地接触礼仪、学习礼仪以及使用礼仪看待身边的社会。在互联网发展较早的美国,已经出现了成熟的网络礼仪教育模式。   (二)三支柱并行,全方位提升
  大学生离开家乡,进入大学学习,并将迈入社会。从家庭礼仪教育的吃穿住行到学校礼仪修养的学习,再到社会中的与人交往开展工作。由此可见,礼仪并非单一的单位所能传授的,它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结合体。对于大学生来说,家庭、学校、社会构成的三支柱的体系,发挥各自的优势,教授各自的礼仪。
  (1)家庭方面,从血缘与传承入手,通过长辈们的教诲,使我们懂得了如何接人待物。家庭成员礼仪是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父母善待子女,晚辈孝敬长辈,父慈子孝,家庭关系更加亲密。家庭中的礼仪修养教育往往是最直接也是影响最深的一环。
  (2)学校方面,礼仪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除了理论讲授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强化其实践性特点,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模式,让学生除了看、听、记忆以外,更多的是进行有效的练习,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从文化领域,将礼仪修养列为课程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3)社会方面,由于大学生还未完全踏入社会,对社会环境以及人员交往了解片面。所以,应该由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提供可及的社会实践机会。大学生应该利用这些社会实践学习体验,对社会尽早的了解。只有让三支柱共同发挥其作用,做到1+1+1>3的效果,才能更好的给予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礼仪修养,并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知行合一,增强内生动力
  (1)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的礼仪修养,看到身边好的礼仪修养时,要见贤思齐,当看到身边同学出现不文明现象时,要自省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提醒。从自身做起,提升自己和周围人的礼仪修养程度,久而久之,在这样的高素质的环境下,也会反作用于我们自身,利于自身的修养。
  (2)饮水思源,勤俭节约。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存在铺张浪费,攀比等现象。而这种现在也是不利于礼仪形成,甚至会破坏原有的礼仪环境,所以当代大学生要培养环保意识,须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A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学习节俭的礼仪文化。
  (3)退而结网,未雨绸缪。大学生在校园中中会遇到礼仪修养高尚的老师或者同学,我们总会感到落差,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充满礼仪修养的人,而迟迟没有行动。这导致当我们面对重要活动、交谈、会议时做的很不得当。所以,礼仪修养就是给我们穿上一层雨衣,这让我们在面对如暴雨般快节奏的时代的交往活动中,游刃有余,充分发挥出大学生的个人魅力。
  四、结语
  在当代大学生处于建国七十周年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 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能力强,礼仪修养高的综合素质人才。礼仪是现代化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努力提升自我礼仪修养,把握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增强内生动力,改善外部环境,将所学轉化为所用,将书本礼仪转化为行为举止。不断完善自身,也为将来迈入社会做铺垫,既利于自己的成人成才,又利于国家的高速发展,建设属于当代大学生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宁胜克.大学生礼仪教程[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荣建.社交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 舒怡.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初探-以南昌师范学院为例[J].祖国,2016(20):141.
  作者简介:方雨苇(1998- ),女,汉族,江苏常熟人,学生,本科,宿迁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罗欢(1998- ),男,汉族,江苏兴化人,本科,宿迁学院,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13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