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安全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全方位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有机集成方面有巨大优势。利用当前主流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方法及模式,使之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有效融合,可以为高校实现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化和大学生安全教育全覆盖、效果最大化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新媒体;创新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素养以及掌握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授课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有效融合,使教育模式多样化,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其认知主体作用,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不仅强调安全在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终身发展。我校现已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旨在培养大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并在课程学习中主动掌握安全防范知识和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学生入学后更重视专业课程、考研或就业等,对于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安全技能的掌握不够重视,参与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授课模式单一。当今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授课模式为课堂讲授。学生参与感不强,存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没有发挥其主体认知作用。且讲授的安全知识学生难以直观地感受,大多数是凭想象或亲身经历进行理解和掌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生缺乏互动。在安全教育上师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更多的是出现安全事件后被动解决问题,这时事件往往已经比较严重。
  (3)安全知识更新慢、传输不及时。安全知识具有时效性,更新速度快,涉及面广。而安全教育课程课时有限,教师很难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全面、有效的安全防范知识和防范技能。普通情况下的安全事件发生具有不定时、不定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学生在利用课堂上学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处理问题上存在较大困难。
  (4)安全教育结果反馈体系和教学评价方法不完善。教师在授课结束后只要求学生写一篇安全教育心得体会,或考察一些基础理论常识,对安全教育的结果没有形成成熟的反馈机制。通过安全教育开展的反馈及时了解安全教育的优缺点,找到学生获取信息的规律性和兴趣点,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评教体系。
  二、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实践基础及优势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扩宽了教育资源,灵活了安全教育方式。学生可通过手机、网络等接触到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且获取的信息更生动、全面。当今大学生的普遍特点是个性鲜明、反应灵敏,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这也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厅和我校均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学校党委历来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而且学校在计算机、电子、平面設计、通信等学科优势突出,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软硬件支持;在校生中有博士、硕士、本科、高职等,在广西区高校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便于传播和推广。与传统授课模式相比,依托新媒体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进行的创新授课方式无疑让《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更能深入人心,使《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并形成长效记忆的课程之一。相比传统的授课方式,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授课方式主要有以下优势:
  (1)新兴的互联网主要是技能及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所使用的信息通道,当代大学生在媒介选择上还是体现出较高的文化水准,足见大学生对这种高知识水平媒介的驾驭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终端接收信息的能力比较强;
  (2)授课形式多样化,扩大了师生之间互动、沟通的方式。在遵循教学规律前提下,依托易班、校园LED终端、PC、手机等校园主流媒体网站和终端,摆脱了课堂授课对师生之间的地域束缚,让老师能通过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授课。同时,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取安全教育的理论知识和鲜活案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3)安全教育内容更新更快速、全面。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将反映某一事件的主导意识、精神内涵、心理定势等多种信息进行听觉和视觉整合编辑并传播发布,这种传播方式的信息整合度较高,比听一段表达同样内容的文字材料更易于让当代青年接受和理解,更符合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特点。此外,根据安全教育全面性、创新性、传递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通过网络信息交互平台,能够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并结合新媒体发展和大学生喜好,实现安全教育信息全覆盖;
  (4)能够激发当代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它以特有的扁平化传播特性,使参与活动的学生成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节点,随时有可能成为信息传递或接收的中心,让信息交流更便捷、高效和平民化,学生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既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又是信息接收的客体,信息传播的长尾效果更加明显,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使当代学生在心理层次上感受到被充分尊重,自我感得到明显加强,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将明显提高;
  (5)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缩短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但也带来了信息的碎片化,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及各类自媒体将完整的信息切割成一个个信息片段。通过新媒体形式下的信息整合能够在课堂触及不到的地方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过滤吸收能力,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符合新教育形势下的安全教育要求。
  三、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组织和开展   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要充分利用易班、学校主题网站、学科特长和PC、手机等移动互联终端,搭建覆盖全员的安全教育信息传输和接收通道,构筑学生喜欢、紧跟网络时代步伐和效果突出的教育大环境。
  在构筑良好的教育环境前提下,充分理解和应用在线教育交互平台。网络新媒体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新媒体之一,具有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和免费性等特点,学校可充分利用在计算机、电子、平面设计、通信等学科的软硬件开发设计优势,打造我校个性鲜明、重点突出的在线教育交互平台,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良好稳定的教育交流平台。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组织和开展,首先要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关注焦点和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总结、提炼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特点、规律和需求,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安全教育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其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基础上,再从海量网络信息资源中筛选、分类和梳理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有教育和实际意义的典型案例等,采用视觉整合技术对安全教育活动内容信息资料进行重构,编辑和制作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教育意义深远的“微”广告、“微”电影、“微”视频、“微”动画等,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活动内容进行视觉整合的流程、机制和规律。重视安全宣传教育课程,转变课程的枯燥、单一,实现媒体化、交互化、智能化的发展特质,从而促进“互联网+”安全教育更科学、全面多元化。
  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积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在学校构筑良好的教育环境下,通过在线教育交流平台,以“微”广告、“微”电影、“微”视频、“微”动画等符合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的方式实施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增强自我辨别能力和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并通过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信息传输载体。
  最后,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要不断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在线教育交流平台后台数据的分析,结合《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大纲要求和当下安全形势,确定学习内容。教师可通过上传课件材料和相关安全教育主题“微”视频、发布线上竞答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随时查看学生学习进度、交互记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学习规律和兴趣,同时也能发现刷课的学生,进而有效组织学习内容和有针对性督促,逐步实现新教育形势下的因材施教和教育个性化。
  四、合理布局,将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不断融入学校办学宗旨中
  在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在学校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全国教育发展形势下,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将线上和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完美结合,构筑学生喜爱、符合主流网络信息传输特点、教育特点突出和教育成果显著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交流体系。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当今高校的教育重点之一,贯穿在大学知识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它既强调安全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同时在建設和谐校园中具有重大意义。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大学生安全教育中,不仅为高校的安全教育开辟新途径,带来教育形式上的巨大变化,使安全教育覆盖面更广、内容更深入、学生更乐意接受以及效果更明显,而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比传统理论授课模式更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娉.大学生维权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2] 万里勇.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08):17-18.
  [3] 张春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9):61-63.
  [4] 张传德.浅析利用多媒体教学上好《大学生安全教育》课[J].科技信息,2011(07):574+582.
  [5] 张英杰.“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1):89-90.
  [6] 李梦辉.基于新媒体环境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混合教学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7.
  [7] 伍春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引导工作[J].新闻战线,2018(24):228-229.
  [8] 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1):66-70.
  [9] 农毅.大学生价值观引导机制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3(09):106-108.
  [10] 骆郁廷,唐丽敏.网络空间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9(06):87-92.
  [11] 宗传鑫,罗赣虹.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J].新媒体研究,2017,3(02):50-51.
  [12] 王乙明.大学生安全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6):66-67.
  [13] 臧宏业,王亚楠.新媒体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9(10):86-89.
  基金项目:文章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B201640。
  作者简介:刘铁园(1984-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卢国琛(1994- ),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17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