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趋势及应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社会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其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焦点,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自身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同时因为一些地区存在着语言差异,并且存在民族习俗和家庭传承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他们在毕业后就业存在较大的竞争压力,毕业就失业问题更加明显和突出。而在新时期背景下,市场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已经逐渐成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这就使用人单位具备一定的自主权利,用人单位可以自行选择劳动力,毕业生应聘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属于企业对职工进行录用的相关标准,这种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时,由于自身知识薄弱,语言存在一定差异,导致自身害怕在就业后很难适应工作环境,不能更好的满足岗位需求,从而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关键词: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趋势;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改革,我国经济在获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问题。区域间存在不均衡的发展问题,许多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陆地经济发展速度,同时由于受到经济总量的限制,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逐渐被扩大。同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量聚集,这些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因此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础教育相对比较薄弱,导致许多大学生在外地区进行岗位竞争时被受到进一步挤压,并且因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激烈的内部竞争。所以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趋势,许多学校都采取了相关激励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帮扶和资金,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合理减少,同时促进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新时期的就业趋势
  前往国有企业和其他类型单位就业的少数民族中,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比例相对较高,许多朝鲜族大学生都前往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前往机关和教育等单位的比例比较少,多数朝鲜族大学生都愿意前往企业就业,他们通常都是依靠指令性就业来使自身就业目标得以实现[4]。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逐渐下降,其升学和待就业的比例有所上升,待就业的学生也逐渐增多。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趋势的成因
  (一)民族文化
  一些少数民族都具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比如藏族和哈萨克族,他们的民族习俗和禁忌等文化标识有所不同,其语言文化存在一定差异,而这些民族大学生由于民族习俗和家庭传承等多方面原因,通常都会选择在世居地就业,在这些少数民族的就业流动中,民族文化成为了主要影响因素。朝鲜族在内地大中城市存在散居的特点,他们存在比较充分的民族文化融合,所以存在较大的就业流动性,同时具有较高的就业和升学比例。
  (二)学业水平
  由于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存在比较弱的教育基础,他们自身的自制力相对不足,存在较低的自我学习能力,所以导致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领域和就业领域受到一定影响,阻碍了他们的就业规划与选择。
  (三)指令性就业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受到了指令性就业的影响,一些藏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的大学生,他们大部分都是通过西藏班、少数民族预科班等多种方式招收,然后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与培养。相关就业帮扶政策存在较强的强制性,为大学生毕业后回到西藏和新疆等多种地区就业提供保障,所以在藏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中,指令性就业就成为了这些大学生的主要就业形式,也成为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困难得到有效解决的主要途径,然而这样的就业情况就会导致学生的就业选择受到一定限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选择岗位时缺乏较高兴趣。
  三、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应对措施
  (一)高校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视
  要想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色专长得到有效提炼,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通病都比较薄弱,他们的汉语水平相对较低。因此高校就可以让汉族优秀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合理结合,组成相应的帮扶队伍,使汉族优秀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少数民族学生一定的指导与帮助,使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逐渐增强,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高校可以开展一些校园活动,比如民族茶话会、文艺体育大赛等,使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色专长逐渐提升,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高校还要加强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力度,逐渐建立更加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育机制,对少数民族人才进行合理培养,使学生在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具有更多的选择。
  (二)注重融合民族与教育,对少数民族的就业区域进行扩展
  经过相关调查研究可以发现,一些地区的民族融合比较密切,该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选择区域就会更多,同时这些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也会有所提升。因此就需要高校加强对民族融合教育的重视,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可以开展相应的民族团结宣讲会,定期播放教育影片,使各个民族间的文化可以实现相互融合,指导学生对祖国各个地区的不同文化内涵深刻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地域。
  (三)增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与指导
  当前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对少数民族预科和民族班等进行招收计划,要将其作为指导性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对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给予较大鼓励,允许学生留内地,这就代表着指令性就业已经有所减少,或者已经取消。为了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相应帮助,就需要高校引导学生进行团体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简历制作,对相关面试技巧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创业模拟实训等方式,使学生可以对自身进行精准性评价,合理定位自身职场目标,逐渐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就业率不斷提高。   (四)对校内外就业市场进行精心培育,合理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领域
  经过相关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去向中,其学生创业的比例逐渐增大,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创业成为了其趋势之一。尤其是那些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学生回家乡就业可能成为回家乡就失业的情况,而如果可以利用创业对这一情况进行有效弥补,就可以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将大学生创业作为活跃力量。高校要精准对接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定制式培养,逐渐形成新的培养机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源头单位进行合理固化与扩大。高校还要有效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校友和在校生的联系,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质量,使他们可以成为形象的代言人,通过多种方式,逐渐拓宽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市场。
  (五)构建多位一体的就业帮扶体系
  调查研究分析可以发现,一些高校的指令性就业比例较高,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就相对较少,这就需要高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中心地位,有效促进高校与家庭和社会间的联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有效帮助。高校还要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全程参与,注重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指导,对每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家庭进行全面了解,与学生家长和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构建多位一体的就业帮扶体系。
  (六)以活动为载体,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要定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高校第二课堂属于第一课堂的延续与补充,可以对学生的发展空间进行有效拓展。在用人单位中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重视,因此就需要高校加强对第二课堂的开展,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深入拓展,使少数民族的就业能力逐渐提高,有效实现少数民族顺利就业的梦想。高校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就要加强对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可以通过一些招聘模拟和就业沙龙等形式,还要组织一些创业大赛,更好的贴近市场和社会,有效激励学生,高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常规化的职业测评,对学生的就业提供咨询与辅导,逐渐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训知识,使他们的感悟可以得到有效升华,进一步缓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压力,使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等难题得到有效解决。高校要开展第二课堂,还需要拓宽其覆盖面,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渐完善。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相对较小,他们的知识范围比较狭窄,而高校开展相应的第二课堂,可以逐渐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可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不断学习一些专业以外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高校要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社会具有更高的认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有效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高校要注重活动开展的多样化,开展相应的专家报告和主题讲座,传播给学生更加及时有效的信息,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力。
  (七)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指导,提高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当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他们容易出现自卑和自负等不良心理,还可能会形成过度依赖和攀比等心理。而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传统的心理教育已经不能使学生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就需要高校在心理学指导下,对学生开展积极的就业心理培育,引导学生逐渐具备健康的心理。积极心理学属于一门新型的心理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有效开发,积极心理学注重对人的优点与价值的开发,对人类的健康和幸福特别关注,其可以有效矫正和补充传统教育模式,可以对大學生的积极心理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逐渐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心理,他们不能对自身进行合理调试。因此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使他们的就业挫折承受力逐渐提高,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具备良好的心态,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要想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还要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给予专业指导,提供更多的信息咨询服务,为学生搭建合理的就业平台,引导学生对职业进行科学规划,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充分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范斌.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与改革对策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2):92-93.
  [2] 郭倩君.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以吉林大学为例[J].黑龙江科学,2019,10(07):162-164.
  [3] 刘莉.治理少数民族就业难问题的法律对策[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8,20(02):36-40.
  [4] 曹辉,季红颖.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农家参谋,2018(05):135+231.
  [5] 潘文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7,35(05):138-141.
  [6] 张霞,胡建元.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研究[J].石河子科技,2017(06):24-28+34.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四川民族学院科研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就业情况调查研究,项目编号:XYZB19030SB。
  作者简介:肖万武(1981.09- ),男,四川康定人,大学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大学生就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39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