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活垃圾分类思考和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垃圾分类已经作为一种有效促进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重要措施,由于生活垃圾分类涉及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等多个环节,与大量的垃圾产生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就需要对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进行分析,对一些关键制约垃圾分类的瓶颈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因地制宜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垃圾分类;分类标准;公民意识;收运模式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1
  一、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垃圾分类末端处理设施不配套
  目前国内很多地市的垃圾处理设施能力面临很大的缺口。比如有害垃圾,大部分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在这方面还是空白;可回收物品,是由社会上废品回收公司运行,政府职能部门如商务局或者供销社管理脱节,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收集量的科学统计;厨余垃圾方面,目前厌氧或好氧生物处理的技术工艺都有待完善,生物处理后的肥料产品质量和销路还不能保障;其他垃圾处理方面,生活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的建设面临较大的“邻避效应”,群众环保意识加强,反对在自家附近建设垃圾处理场的呼声很高。
  2.群众垃圾分类意识不强
  尽管现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居民群众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垃圾分类知识,但是由于居民对垃圾分类缺乏系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发达国家对居民分类要求很严,建立了相应的制度规范,处罚措施也很严厉,居民都养成了自觉分类的习惯,而我国居民很多人还不知道如何科学分类,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也很难在短期内进行彻底改变,所以真正投入生活垃圾分类的人数相对有限。
  3.资金投入不足,垃圾收费制度不健全
  目前在垃圾分类中的投入更多地偏重于末端处置环节,对于其他环节的投入相对偏少。推行“谁产生,谁付费”的生活垃圾收费制度,通过垃圾收费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垃圾分类,居民家庭垃圾减量后,可以减少在垃圾处理费方面的支出,从经济层面有效地推动垃圾产生者源头开展垃圾分类。而我们现在大多数省市只对单位垃圾处理收费,对居民家庭还没有收费,所以居民群众的分类意识和分类行为没有强制约束力。
  4.垃圾分类标准、考核评价体系、协调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各个地市按照各自不同的标准进行,此外,各地摸索的评价指标也不完全相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给各级管理部门对垃圾分类效果的评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省市生活垃圾投放、收集工作由街道、居委会、物业等有关部门负责,垃圾清运、处理工作由环卫部门负责,再生资源利用由商务部门负责,有害垃圾有的城市是由环保部门负责,有的城市是由城管部门负责,医疗垃圾由环保和卫生部门负责。在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链条中,各部门尚未形成合力,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综合协调机制不完善。
  二、生活垃圾分类的思考和建议
  1.源头垃圾分流
  结合垃圾产生量和产生源垃圾成分的特点,进一步细化了垃圾分类的范畴,将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农贸市场有机垃圾等非居民直接产生的垃圾作为垃圾分类管理的对象,由于这些垃圾的产生者是单位,产生量相对比较集中而且成分比较单一,资源化利用的难度相对较小,管理的难度有所降低,通过对这些垃圾的分流和资源化利用,减少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和焚烧末端处置设施的量,还能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垃圾大分流可分五类: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农贸市场垃圾和其他生活垃圾。
  2.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6号)精神,2018年各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体方案。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保持了国家的分类方案,垃圾分为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厨余垃圾处理技术还不成熟,居民示范社区和试点区域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三类,鼓励居民将含水率大的厨余垃圾(如蔬菜、西瓜皮等)就地处理。
  3.垃圾分类收运模式
  根据垃圾的产生量、产量频次、垃圾含水率等特性,对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回收体系进行创新,提高垃圾的收运效率。餐厨垃圾方面,采用收集、运输和处置一体化的模式,由政府委托甲方环保公司对餐厨垃圾进行收集运输和终端处置,减少环节,提高收集运输效率;有害垃圾方面,将在投放环节将不同类别的有害垃圾进行分类,各区采用市场化的模式,委托企业进行有害垃圾的收集,最大程度避免混收混运;可回收物方面,积极探索“两网融合”,居民产生的高价值可回收物由再生资源回收公司通过网络预约上门回收或者自行投放,采用积分或者物质奖励政策兑现,低价值可回收物(玻璃),采取财政补贴、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由第三方企业进行作业。
  4.坚强的组织领导,完善的工作体制机制
  由于垃圾分类投放环节的区域广泛,人员众多,建议在行政、经济、法规、宣传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力争从多个方面来提高垃圾分类环节的准确率、参与率和科学率。行政方面,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作,除了城市管理部门(环境卫生部门)之外,环保、教育、再生资源回收等更多的职能部门都要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很多城市对垃圾分类工作都加强了市、区、街道(包括居委会)的行政考核。例如上海市按照“市级统筹、区级组织、街镇落实”的思路,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体系,形成领导核心资源。加强部门统筹协调,抓实属地主体责任落实,党建引领,形成基层共治合力。建议从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完善作业管理和考核评价指标、因地制宜循序推进、加大投入建设垃圾分类系统、加强全面宣传教育和专业培训等方面推动我国生活垃圾分类。
  参考文献
  [1]赵刚.党建引领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侧记[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05).
  [2]戴健.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思考和建议[J].城乡建设,2019,(19).
  [3]戴迎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J].環境卫生工程.2016,(06).
  [4]张黎.生活垃圾分类的国内外对比与分析[J].环境卫生工程,2019,(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96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