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南水北调中线绿色发展的难点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苗洁

  [摘要] 近年来,南水北调中线相关区域加大污染治理,加强生态建设,加快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工程综合效益日益显现。但整体来看,沿线绿色发展仍面临水源区生态环境脆弱、农村面源污染依然突出、涉污企业和项目退出难、产业转型发展较慢、部分地区节水意识不强等问题。加快南水北调沿线地区绿色发展,需要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护绿色源头;加强生态恢复和建设,铸牢绿色屏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强绿色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经济;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凝聚绿色共识。
  [关键词] 绿色发展   南水北调   生态保护   水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0)06-0106-0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18ZDA040);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绿色创新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2018BJJ031)。
  [作者简介] 苗洁,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业经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形象概括,也是指导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最核心的思想,对促进沿线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沿线群众民生福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坚持绿色发展是防控水体污染、确保水质安全的重要保证。提升用水品质、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是改善受水区群众生活质量、增加群众获得感的必然要求。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全长1432公里,基本都是明渠,工程穿过了平原农区、城镇区、滩区、丘陵区及工矿区等,有近一半的乡村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较多,生态环境脆弱,水质污染的潜在威胁较大。离开了绿色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无法真正取得成效。其次,坚持绿色发展是改善沿线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权重不断提高。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改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环境条件,充分保护和发挥林地、农田、水域和人工绿地的生态功能,对提升沿线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满足沿线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和向往,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再次,坚持绿色发展是加快相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破了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可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支撑沿线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可以促进水源区实现转型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当前,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绿色发展实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也是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沿线绿色发展的重大示范工程。近年来,沿线有关省市及相关部门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大污染治理,加强生态建设,加快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工程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1.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治理水污染
  全面整治水源区及干渠沿线工业点源、旅游业餐饮、农业面源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中线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南水北调工程成为流域治污的典范。一是在水源区县级以上城市和重点乡镇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积极开展生活污染源治理。水源区污水直排和垃圾乱扔乱倒现象逐步得到改善,对保护水质起到了关键作用。二是关停并转矿物采选及冶炼、化工、汽车电镀、黄姜皂素、特色中草药加工等涉污企业,积极开展工业点源污染治理。三是取缔网箱养鱼、整治畜禽养殖业,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尽管畜禽养殖和网箱养殖已成为库区不少乡镇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为了保障水质安全,河南南阳关闭、取缔、搬迁养殖户1000余家,取缔养鱼网箱5万多个。此外,水源区还大力推广施用生物有机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
  2. 加强生态建设,构筑生态屏障
  通过营造高标准防护林带、农田林网,以及在干渠两侧划定一二级生态保护区,阻隔和分解部分污染物,降低南水北调干渠周边对水质的污染威胁。一是建设环库周生态隔离带。河南于2014年启动环库生态隔离带建设,在沿库周向外500~800米或第一山脊线范围内,全部营造生态林、经济林。二是打造干渠两侧生态廊道。根据《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干线生态带建设规划》要求,生态建设宽度为20~60米。河南按照《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要求,干渠两侧各建设100米以上的生态带;郑州市则在南水北调中线市区段干渠两侧各200米范围,规划建设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总建筑面积17.04平方公里。三是划定水源保护区。干渠两侧按照完全封闭式输水渠道、非完全封闭式输水渠道、建筑物段三种不同工程类型划定了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如河北南水北调总干渠两侧划定一级水源保护区面积为112平方公里,二级水源保护区面积为110平方公里;河南划定了3054.43平方公里的水源保护区,其中一级保护区203.17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2851.26平方公里,并分别对保护区内禁止从事的建設项目和开发活动进行了明确规定。
  3. 调结构,促转型,发展生态产业
  近年来,为了尽力实现发展增量不增污,中线工程沿线区域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限制、淘汰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构建新型生态产业体系。以中线工程面积最大的县级水源区河南西峡县为例,在农业方面,大力发展“果(猕猴桃)、药(山茱萸)、菌(香菇)”三特产业,对全县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均达60%以上;在工业方面,努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利用”“资源加工(冶金辅料、特钢)—产品深加工(钢构、汽配)—废弃物再利用(水泥建材)”“药材种植—中药制药—药渣生产有机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在旅游方面,着力打造“水墨龙乡、生态西峡”旅游品牌,成为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目前河南水源区有12大类3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促进了生态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4. 实施生态补偿,推动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水源区水质保护、生态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2008年国家开始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实施生态补偿,补偿资金主要用于涉及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截至2017年,财政部下达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生态转移支付资金70.36亿元,这些资金在促进水源地污染企业的“关、停、转、调”,补偿安置企业下岗工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水源区生态环境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5. 加强节水补水,提高环境承载力
  一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原则,实行区域内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管理。目前,工程实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组成的两部制水价,且按成本核定水价,在推动受水区水价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天津将外调水与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和淡化海水进行差别定价、优水优用,是全国首个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河北在全国率先启动水资源税改革,“三高”行业用水税率从高设定,以税收杠杆促节水。二是大力压采地下水,通过用丹江水置换超采的地下水,提高地下水源涵养和恢复功能。2015—2017年,河南计划压采地下水27000万立方米,实际压采40733.11万立方米,全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升幅1.14米,中深层地下水平均升幅1.88米。北京多年来超采严重的密云、怀柔、顺义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缓解,据北京市水务局统计,2018年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为23.03米,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回升1.94米。天津、河北地下水水位也不同程度有所回升。三是南水北调工程在丰水期向沿线受水区进行生态补水,增强了水体自净能力,促进了城市生态水系建设。这几年中线工程通过向沿线30多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大大缓解了河流“饥渴”状态,河流水量明显增加、水质明显改善,如郑州市补水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安阳市安阳河、汤河水质由补水前的IV类、V类提升为Ⅲ类水。在丰水期开展生态补水,已经成为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和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效益的重要举措。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绿色发展的难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调水和治污工程的实施,在加快沿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安全保障,倒逼沿线地区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整体来看,工程沿线地区实施绿色发展仍存在较多困难。尤其在生态治理和保护以及经济转型等的过程中,还涉及到水源区群众生活、生产、就业、补偿等民生问题,使得南水北调中线绿色发展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
  1. 水源区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地或丘陵地带,区内经济以农业为主,多为粗放型生产,尤其是水源区上游的秦巴山地区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正所谓“农民不饱,生态治理搞不好”“群众不富,水土流失治不住”,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一是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治理难度大。以河南淅川县为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目前仍有约300平方公里需要治理。水源区地形复杂,植被稀疏,土层松散,遇雨极易形成大面积流蚀,加上当地农民为了生计大量开垦荒山,毁林造田,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二是石漠化面积大。若不及时有效治理将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水质降低,甚至严重影响丹江口水库的使用寿命。目前国家尚未将丹江口库区石漠化治理纳入国家生态工程建设范围。三是宜林荒山面积大。南阳市尚有近百万亩的宜林荒山需要造林绿化,其中水源区三县达40多万亩,但地方财力有限,实施造林绿化缺乏资金支持。
  2. 农村面源污染依然突出,保水质任务艰巨
  近几年,虽然丹江口水库稳定维持在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但仍存在一些影响水质的因素。从库区及入库支流水质监测、汇水区土壤污染监测等情况来看,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是农村面源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进入土壤及水体中的化肥和农药流失量分别为9.2万吨和200吨,而且库区消落地仍有种植粮食作物现象,这就导致水质中总氮浓度偏高。此外,虽然水源区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但由于配套设施不健全、垃圾清运体系不完善、运行机制未确定、运行费用无保障等原因,不少垃圾和污水处理厂仍处于试运行或间歇性运行状态,存在由分散污染变成集中污染的风险。同时,村级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尚未启动,据有关部门测算,丹江口库区农村需建村级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1500处,费用约3亿元,年垃圾清运费用约1100万元。无论是乡镇财政还是村集体经济,都无力建设相关设施并保障正常运转。
  3. 涉污企业和项目退出难,补偿机制不健全
  水源区和干渠涉污企业退出补偿机制尚未明确,给后续整治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网箱养鱼取缔、畜禽养殖整治任务艰巨。以西峡和淅川二县为例,西峡禁养区和限养区养殖场全部关停所需的补偿费用,上级尚未出台相关政策,地方财政无力承担;淅川对库区网箱要全部予以取缔,也需要网箱补偿、渔民转产就业和存鱼处理等资金支持,目前尚未出台关停补偿费用的相关政策。同时,为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水质,淅川对禁养区内300多家养殖场进行了取缔整治,整个工作需要养殖场(户)补贴、存栏处理、新建养殖小区和养殖户转产就业等资金3亿元左右,仅靠县级财力难以保障。由于补偿资金有限,难以弥补养殖场(户)的经济损失,不仅影响了搬迁关闭进度,也导致养殖场(户)有抵触情绪,产生社会问题。
  4.“生态性”制约严重,转型发展困难
  一是大量土地被占用,相关区域农业基础地位受到削弱,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耕地占用数量大,不少地区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匮乏,补充耕地困难。水源区大量良田被淹没,淹没线上剩余的耕地大多干旱贫瘠,留置群众就业机会少,生活普遍困難。虽然临时占用耕地进行简单平整后会返还农民,但据反映,一些返还的土地土质比以前差很多,难以达到复耕要求。二是企业关停并转,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加,加大了地方财政压力。以西峡县为例,据不完全估算,2004—2014年10年间,西峡平均每年地方财政和水源区农民综合损失多达15亿元。同时,一系列的补偿、赔偿以及水利设施建设、污水处理、生态修复与保护等工程的实施,造成财政支出压力加大。三是严格的环保准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如近几年河南南水北调系统受理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扩建项目1000余个,大多数都因存在污染风险被否决。此外,由于污水、气体、粉尘等排放标准提高,直接加大了企业治污投资和成本。四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困难较多,高质量发展底气不足。为了更好地保护库区水质安全,水源区及干渠两侧保护区农业需要进一步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工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尽管已经发展了一些生态产业,但前期投资大、收效慢,需要政府大力引导和扶持,调结构、促转型、保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5. 缺乏资金补助和用地支持,影响生态带建设进展
  南水北调工程生态带建设投资主要分为两部分,红线内投资纳入主体工程建设范围,属于国家投资,红线外则以地方投入为主。各地在推进生态带建设过程中,在资金支持和用地政策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一是生态建设尤其是林业建设前期投入大、回收期长,吸引投资的难度大。如南阳市丹江口库区水源区及干渠沿线共有租地造林面积3.6万亩,每年亩均租金约1000元,亩均投入造林资金约6000~8000元,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或者政府补贴扶持,一般企业或个人难以承受。二是国家补助政策尚不明晰。红线外生态带建设以地方投入为主,虽然会给予补助,但补助多少,中央、省、市、县各级分别承担多少,没有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影响了有关资金的及时发放。三是土地流转难度大。主要原因是政策依据不足。一些地方在生态带建设方面标准高、林地规模大,涉及到部分基本农田,如何通过土地置换或其他办法变更为造林用地,国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也影响了生态带建设进展。
  6. 部分地区节水意识不强,用水效率比较低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受水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工程调水量毕竟有限,很難从根本上改变华北人均水资源短缺的格局。当前,部分受水市县“先节水后调水、先环保后用水”贯彻不到位,节水意识较弱,节水力度不够,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家庭用水循环利用率和污水处理再利用率不高,适于饮用的南水北调水被用于洗衣服、冲厕所,甚至一些城市街道洒水降尘用的都是自来水管网中的南水北调水,造成优质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此外,还有不少受水区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仍存在大量自备井,造成南水北调配套水厂供水量较少,无法达到设计供水规模,且自备井无计划开采地下水,也使得地下水资源遭到破坏、得不到涵养,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沿线地区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坚持绿色发展是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平稳运行并充分发挥综合效益的前提条件和根本途径。南水北调中线相关区域既是生态共同体,又是经济共同体,正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针对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实质,统筹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与经济建设,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南水北调工程不仅仅是简单的“输水线”,更要成为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线”,造福沿线人民的“经济线”。总的来说,南水北调沿线绿色发展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加大污染治理,保证一江清水永续;二是修复和改善沿线生态环境;三是科学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四是解决工程运行、环境保护与沿线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五是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动力和目的,坚持在绿色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工程发挥更大作用和效益,促进沿线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
  (一)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保护绿色源头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如果让污水北上,就丧失了跨流域调水的意义。因为总干渠采用全封闭全立交,防止了客水污染渠道,所以保水质最主要的就是保源头。
  一是减少源头排污量。对规模小、污染重、无力承担污染处理的工厂,要淘汰、关闭;对经济发展较为重要但具有污染的企业,可以搬迁到距离库区较远的地方,并改进污水净化技术,提高排放标准。大力推广农业无公害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加强禽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加快出台污染企业退出补偿政策,优先解决搬迁企业的用地问题;对限养区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给予资金支持,对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搬迁关闭费用给予政策性补偿。
  二是加强库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目前,水源区乡镇所在地均已建成污水处理厂,但绝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较大、较集中的村落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仍处于空白。源头治理工程措施和项目资金不到位,对水质安全影响较大。建议设立专项资金,对水源区乡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管理费用给予补贴,彻底改变当地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状。
  三是成立库区水质保护综合执法局。库区保水护水任务艰巨,仅靠临时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来开展工作,收效甚微,建议从国家层面尽快立法,批准成立库区水质保护综合执法局,统一组织领导管理,从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巡察制度、实施综合整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完善保水质长效机制。加快制定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协调水源地共同治水护水,避免“同饮一渠水”却“各扫门前雪”,统筹相关区域加强环境共治和生态共建。
  (二)加强生态恢复建设,铸牢绿色屏障
  南水北调兼具自然流域和人工流域双重特征,受水区、水源区和干渠沿线以工程为纽带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要以保障水质安全为核心,加强生态综合防治和宽防护林带、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构筑生态保护屏障。
  一是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对水土流失重点区,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25度以下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加快推进水源区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将渠首丹江库区石漠化治理纳入国家生态工程建设范围,尽早启动石漠化治理项目。
  二是加快推进生态带建设。对水源区及干渠沿线租地造林的土地费用及造林资金予以补贴,出台更加灵活的政策,引导各地通过新增用材林、经济林等方式增加收益。同时,在不违反现有法律规定、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赋予各地更大的操作空间,将干渠两侧生态带范围内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予以核减,允许生态带建设中涉及的基本农田通过置换等方式变更为造林用地。
  (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强绿色动力
  生态补偿有利于形成财政激励,促进水源区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就目前的生态转移补偿情况来看,不仅资金数量偏少,分配方法也不合理,水源区防治任务与所得补助资金份额并不匹配,必须进一步明确补偿标准,加大补偿力度,增强补偿对象的针对性和补偿方法的合理性。   一是尽快明确生态补偿标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居民为了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丧失了发展机会,本着“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受水区有义务承担水源区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付出的成本,对为保护水质做出牺牲的地区给予适当经济补偿,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分工和利益互补。要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评价体系,科学评估水源区生态环境项目建设运行成本和受水区收益,按比例分摊环境成本。
  二是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的稳定增长机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的可行路径与相关法规。加大对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财政政策导向机制,逐年增加生态补偿资金数额。加强对水源区市县的一系列相关帮扶措施,在资金、项目上对水源区进行倾斜支持,加快解决水源区市县面临的双重矛盾与资金困境。
  三是合理分配生态补偿资金。为了增强水质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分配生态补偿资金时,不仅要考虑人口数量,还要与水源区面积、治理任务挂钩,资金要向“调水牺牲大、水质影响大、防治任务重”的市县倾斜,避免出现“小污小补”“大污大补”,甚至 “越污越补”“越补越污”的现象,逐步建立对生态补偿方的监管、评估和激励机制。
  (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经济
  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生产实践,找准生态和经济的结合点,加快发展低碳循環经济,培育绿色产业体系,实现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绿色化。同时,绿色发展也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工业以及生态文化旅游业,尤其要关注水源区产业发展,为当地群众生计、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寻找持续改善民生的着力点,使绿色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效对接,同步提升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水源区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农业废弃物—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循环模式。发挥沿线不同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绿色食品安全示范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实现保护环境与促进农民增收双赢。
  二是加快发展绿色工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许多地方是资源型工业密集区,污染比较严重,生态环境约束趋紧。要以产业集聚区、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科技、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促进平顶山、焦作、鹤壁、安阳、保定、廊坊等沿线传统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鼓励其发展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工业。
  三是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历史文化深厚,地貌类型多样,旅游资源丰富。要以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为纽带,依托丹江口大坝、陶岔渠首、穿黄工程等工程景观,围绕库区及沿线自然资源、历史文脉与乡村民俗,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带,设计合理的旅游发展路径,打造别具特色的干渠旅游品牌,提升沿线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四是加大对水源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对水源区工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给予重点支持,避免当地因大批企业和生产项目关停并转而出现产业“塌陷”。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但在自然资源、劳动力、部分特色产业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受水区水资源短缺,但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优势突出。要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机遇,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准入标准,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和引导水源区及沿线地区有序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创建南水北调中线绿色发展协作区,加快京津冀豫协同发展。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五)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凝聚绿色共识
  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是缓解沿线城市缺水的重大举措,但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状况的根本措施。要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一是建立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工业生产用水方式和工艺,加强水的循环利用,提高用水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科学节水方式,禁止大水漫灌的粗放灌溉方式。优化用水结构,讲究分层次用水、优水优用,把优质丹江水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开展家庭节水行动,鼓励家庭生活用水收集和重复利用,推行节水器具,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污废水排放。重视南水北调沿线城镇污水的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二是健全节水管理机制。变“以需定水”为“以水定需”,完善南水北调用水管理机制,明确用水主体水资源使用权指标。通过控制用水指标,提高水利用效率,达到节水目标。积极推进水资源税改革,合理提高水价、征收水资源费和污水排放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节水的作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开采地下水的行为。
  三是强化公众节水意识。讲好南水北调故事,并积极借鉴天津节水工作经验,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节水常识和节水技术,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南水北调水来之不易和节约用水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节约用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营造科学用水、文明用水、节约用水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吴海峰. 南水北调工程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1).
  [2] 梁光源. 落后地区的生态实践[J]. 环境, 2015(2).
  [3] 夏联合. 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J]. 经济,2019(5).
  [4] 胡铖, 黄朝凌. 绿色城市理念对城市发展的启示——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十堰市为例[J].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6).
  [5] 杨朝兴. 基于绿色发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经济带建设[J]. 林业经济, 2016(11).
  [6] 刘亚辉. 支持南水北调沿线生态建设[N]. 河南日报, 2015-03-11(4).
  [7] 白景锋. 跨流域调水水源地生态补偿测算与分配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水源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10(4).
  [8] 吴海峰. 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城市带研究[J]. 中州学刊,2010(6).
  [9] 姚蓉, 黄昊.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践行绿色发展观的路径探析——以陕南三市为例[J]. 新西部, 2018(14).
  [10] 吴海峰, 苗洁. 论南水北调供水效益充分发挥的制约及对策[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385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