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嵌入与再生:基于时空差异的皖南小三线建设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亮 刘佳

  摘要:20世纪60年代上海在皖南开展的小三线建设,既是我国根据国际复杂局势采取的应急反应,也是既往国内外战争经验的总结和延续。从小三线建设的时空阶段来看,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皖南小三线企业的成效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依据小三线建设的主要功能对其进行分时空的评价。作为外力楔入的工业化内迁运动,皖南小三线建设对皖南当地的工业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落地”能否“生根”、“开花”能否“结果”与当地消化吸收能力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时空差异;皖南;小三线;评价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1)06-0047-07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2020年度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0kfkc166);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规划项目:皖南小三线之旅:历史、记忆与现状(Y2016020)
  作者简介:张亮(1978-),男,安徽肥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中国区域与城市发展史研究。
  Embedding and Regeneration: Eval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mall-Third-Front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ZHANG Liang,LIU Jia
  (1.School of Marxism,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230601,China;2.Anhui Regional Cultur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 The Small-Third-Front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Anhui is the military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carried out by Shanghai in the 1960s. It is an emergency response to the complex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also a summary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previous war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ime and space,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iveness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different regions.Theref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mall-Third-Front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its main functions in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As an inward migration move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wedged by external forces, the Small-Third-Front construction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ocal industrialization. Whether the "landing" of the constructioncan bring “rooting”,“blossoming” and“fruit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apacity of local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Key words: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southern Anhui; the Small-Third-Front; evaluation
  三建设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根据国内外形势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以“备战、备荒、为人民”为主导思想,在地域分布上有大、小三线建设之分,“西南、西北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省区的腹地为小三线”[1]1200。皖南由于毗邻上海,成为上海备战和转移的重点地区。自1965年开始至1988年,上海先后在安徽的黄山、宣城、池州等地包建企事业单位80余家,形成了一个以军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后方工业基地。近年来上海大学等高校对皖南小三线建设开展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在口述史方面积累了很多资料,取得重要成果。目前,在小三线建设评价方面依然存在颇多争议,肯定者有之,否定者有之;亦有研究开展了辩证的分析,既看到了其积极意义,又认识到了其存在的教训与不足。本文拟结合皖南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将小三线建设的时间向后延伸,对小三线建设进行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探究外力楔入的现代化运动对皖南产生的影响。
  一、皖南小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局部战争潜在威胁增加,在“三五”计划制订过程中,党和政府结合国内外战争经验和自身革命实践,充分考虑了国际战争危险,决定开展小三线建设。可以说,小三线建设决策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也是对既往革命、战争经验的总结。
  (一)小三线建设是根据国际复杂形势采取的应急处置
  众所周知,二战后苏、美开展全方位的冷战,战争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可能性,这是不可忽视的历史事实。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国际形势较之20世纪50年代更趋复杂,不仅深受“冷战”影响,且中苏关系恶化。在北方边境,苏联在中国边疆陈兵百万,196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珍宝岛战役;在东南,美国向台湾海峡增兵;在西南,美国进攻越南,中美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当时中国面临与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战争的可能,因此,作出战争的预判是基于严峻国际形势的考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42653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