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层次债券市场模型的民企债券市场改革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一鸣 王立夫
〔摘要〕 中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存在评级虚高、区分能力差和评级持续上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债券市场尤其是民营企业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对其进行改革刻不容缓。本文将债券市场依据债券信用评级高低划分为多个层次,在每个层次的市场中均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柠檬市场”效应,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债券市场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2010―2019年民营企业债券数据,该模型成功模拟了民营企业债券市场近十年的结构演变历程,并发现隐形发行门槛、财务舞弊行为监管不严、缺失有效的评级跟踪与质量验证机制等是导致现有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外,借助该模型还发现刚性兑付虽然能在短期内繁荣债券市场,但是会使市场在低水平达到均衡,阻碍债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最后从发行、财务监管、评级跟踪和质量验证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建议,以提升评级质量并形成多层次市场,促进经济更好发展。
〔关键词〕 多层次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刚性兑付;隐形发行门槛;财务舞弊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22)01-0058-10
〔作者简介〕王一鸣,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立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① Marcia H.Millon and Anjan V.Thakor, “Moral Hazard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A Model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Gathering Agencies,” Journal of Finance, vol.40, no.5(December 1985), pp.1403-1422.
一、引言
债券市场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投资者没有能力和精力调查每一个公司和每一笔债券的全部信息,而信用评级机构拥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优势,其根据潜在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赋予每个公司或债券信用评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提升资产的配置效率。①与发达国家成熟的信用评级业相比,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央行等五部委在2021年8月6日发布了《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希望提升我国信用评级的质量和竞争力,使信用评级行业能够更好地服务债券市场。
那么该如何提升评级质量呢?已有文献认为影响信用评级质量的主要因素为评级机构之间的竞争、评级机构的声誉机制、付费模式、选择性披露和股权结构等[Beatriz Mariano, “Market Power and Reputational Concerns in the Ratings Industry,”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36, no.6, 2012, pp.1616-1626; Bo Becker and Todd Milbourn, “How did Increased Competition Affect Credit Rating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101, no.3, 2011, pp.493-514; Han Xia, “Can Investor-paid Credit Rating Agencies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of Issuer-paid Rating Agenci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111, no.2, 2014, pp.450-468; Mei Cheng and Monica Neamtiu,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anges in Credit Rating Properties: Timeliness, Accuracy and Volatil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no.47, 2009, pp.108-130; Simi Kedia, Shivaram Rajgopal and Xing Zhou, “Did Going Public Impair Moody’s Credit Rating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114, 2014, pp.293-315; Simi Kedia, Shivaram Rajgopal and Xing Zhou,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redit Rating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124, no.3, 2017, pp.632-653.],并希望通^改变付费模式和披露模式的方式提升评级质量。国内学者也针对中国信用评级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发展第三方信用评级,鼓励多种付费模式评级机构发展[吴育辉、翟玲玲、张润楠、魏志华:《“投资人付费”vs.“发行人付费”:谁的信用评级质量更高?》,《金融研究》2020年第1期; 阮永锋、徐晓萍、刘音露: 《“投资者付费”模式能改善评级市场的信息质量吗?――基于中债资信评级的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19年第5期; 张广婷、金晨、沈红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与信用评级的有效性》,《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 喻贞、顾舒雯:《独立信用评级、债券定价和违约预测能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陈关亭、连立帅、朱松:《多重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来自中国债券市场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2021年第2期; 张舒怡、潘怡麟、朱凯:《发行人产权性质、付费模式与债券评级质量――基于中债资信的经验证据》,《财经研究》2021年第5期。];严格惩罚“量钱评级”等乱象,提高违规成本[刘星、张智慧、杨羚璇:《分析师跟踪会影响企业主体信用评级吗?――基于我国信用债市场的经验证据》,《财贸研究》2021年第1期。];加强对评级机构尽职调查的要求等。[林晚发、赵仲匡、刘颖斐、宋敏:《债券市场的评级信息能改善股票市场信息环境吗?――来自分析师预测的证据》,《金融研究》2020年第4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426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