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饮食文化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米粉文化溯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何元凯 周超 郝国强

  [摘要]广西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并构建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叙事。米粉是广西饮食民俗的重要代表,首府南宁汇集了广西各地的米粉名吃,形成了以南宁老友粉、桂林米粉和柳州螺蛳粉为代表的米粉文化叙事,蕴含着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秦始皇征岭南、修灵渠而形成的“米粉秦朝论”塑造了南宁米粉文化溯源叙事链的时空基因;各民族交往融合构成南宁米粉典故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酸、辣、鲜、香为一体的“和合四味”反映南宁米粉制作技艺的“和合”思想,体现广西各民族的多重多向互动。研究广西米粉文化叙事,不仅可以丰富广西米粉文化内涵,同时也能推动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广西;米粉文化;叙事;共同体意识;“和合四味”
  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1)12-0016-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边疆地区输入型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21XZZ007)、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人才培育项目“南宁市美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020GXMGY0306)、广西乡村振兴课题研究项目“广西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研究”(桂农厅函〔2020〕1181号-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何元凯(1995-),男,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学,社会学。广西南宁 530022周超(1968-),男,汉族,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地方社会治理。广西桂林 541004郝国强(1981-),男,广西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广西南宁 530022
  叙事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交流表达方式。[1]2不少学者认为,叙事其实就是讲故事。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到文字产生以后浩如烟海的典籍,再到大众传播新媒介诞生并催发的各种新闻和文艺作品,人类一直在以“讲故事”的形式描绘或记录人类的生产、生活情节与经历。在经典叙事学看来,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通过叙事,人们既可以理解世界,也可以讲述世界。[2]11由此,叙事或“讲故事”被视为一种有效地传播国家战略的途径和手段,当然也是地方塑造和推介自身形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成为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凭借。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为例,重点考察“广西米粉三巨头”南宁老友粉、桂林米粉和柳州螺蛳粉,探讨广西米粉文化溯源叙事链的时空基因,以及米粉典故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阐发其“和”“合”的文化内涵,既是对广西米粉文化的重新定位和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也是推动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
  作为人类物质活动和文化传递的有效载体,饮食或者说食物、食品在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生理愉悦的同时,也震撼地向置身于“大快朵颐”的人们传递历史和文化的信息,极大地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饮食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风俗人情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的叙事向来也备受重视。饮食的叙事主要有四个方向。第一,饮食的历史文化叙事。主要讲述有关饮食的渊源、流布、故事、传说、谚语,以及相关的民俗、礼俗、信仰、禁忌等内容。第二,饮食的功能叙事。主要讲述饮食可以满足人体的口腹、能量、I养等基本生理需要和味蕾愉悦的心理感觉,以及可能的养生、药膳等方面的功效,从而唤起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等。一定意义上,也即所谓的“味象的身体审美”[3]。第三,饮食的制作技艺叙事。主要讲述饮食的原材料、佐料、材料搭配、制作器具、制作手法、制作工序以及制作者的劳动和情感。第四,饮食的生态叙事。主要讲述饮食与区域内的环境、气候、资源、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和融洽性,重点是叙述饮食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天人合一”。这四个方向构成了饮食文化的叙事谱系。
  一、灵渠圣地:广西米粉文化溯源叙事链的时空基因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个以壮族为主体,包括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地处祖国南疆,广西饮食总体上体现出南方饮食的特征,以米制品为主食,呈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八桂大地不仅汇集了广西各地各族民众的美食,也不断吸引全国各地的菜系名吃前来发展。岁月沉淀下来的广西美食不仅熠熠生辉,而且各民族通过美食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并构建了广西饮食文化的叙事。作为广西饮食民俗最重要的代表米粉,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米粉文化叙事,其中有很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传说、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是米粉大省(区),每座城市都有一碗属于自己的粉,粉已经成为了城市的独特名片。作为首府的南宁更是汇集了全区各地的米粉名吃,种类之多,风味之盛,冠绝广西,在全国也是鼎鼎有名。但若论及南宁和广西米粉的渊源,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秦始皇兴修灵渠,兴安是桂林米粉的发源地,也是广西米粉的起源地。在南宁街头巷尾,有不少米粉店,尤其是桂林米粉店,都会在店面墙上醒目地方挂上一个宣传牌,图文并茂地简要介绍米粉的来历。大意是:秦始皇派大将屠睢领军经桂林南下攻打岭南(今广东及广西南部、越南北部),受困于兴安,于是派出史禄从全国各地征调工匠十万人专修灵渠,试图连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水上交通。一时间,来自北方的几十万士卒、工匠和民工聚集在灵渠不足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一待就是三年。由于吃不惯南方的大米饭,加上思乡心切,患病的人很多,极大地影响了士气和战斗力。加上粮食从北方转运,长途跋涉,困难重重,只好南粮北做,秦军兵营中有人将大米磨成粉后再擀成面条状,经过不断试验,终将大米制成“米条”,后称米粉。这就是最早的桂林米粉,也是广西最早的米粉。
  许多桂林米粉店言之凿凿,甚至一些出版著作和期刊论文也将此来历说成是“据文献记载”。但遍查相关文献,却没有明确的记录。即使被称为桂林米粉发源地的兴安,地方民俗专家也只能以“经多年研究,认为名满天下的桂林米粉最早是从兴安发源的。其理由是……这样的推断合情合理”[4]64“米粉起源于兴安灵渠,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特殊的时代特征”[4]73“卤水也在修渠的秦军中最先发明”[4]78等这样比较模糊的表述。据查,桂林各县志中最早关于米粉的记载是民国十八年《灵川县志》(校本)中的《物产总论》。在物产总论下所列的谷类、薯属果属、杂产等十五种物产中,杂产项中列出:“面条一、二、三、四区能制,米粉各区皆有,红薯粉以制粉条一区。”因民国的《灵川县志》,基本按照明清时期所修的县志版本沿袭下来。是故推断,灵川的米粉产生的年代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以前,而且已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4]70一些民俗学者考证说,在地方志上之所以找不到关于米粉的记载,是因为古时候米粉压根就不叫米粉。米粉的雏形来自三千年前西北高原小米做的“乱积”,传到长江流域后改用大米做,叫“粲”。秦汉时期叫“L”,唐时叫“米缆”,元朝时叫“米h”,明清时期开始叫“米线”。抗战以前,桂林人不叫米粉,叫“米面”,是因为桂林的很多先民是从秦始皇征南岭、修灵渠时从北方移民过来的,把面条状的米制品称为“米面”也在情理之中。[4]82

nlc2022051019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43092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