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BIM技术在园区智慧运维中的应用与提升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阳

  【摘 要】BIM技术是以三维数字为基础的,贯穿于项目全生命期的虚拟技术。论文以用友软件园BIM运维平台解决方案项目的建设实践为个案,探讨和分析了BIM运维平台的关键技术和核心功能,并结合相关研究和实践思考,肯定了将BIM技术应用在园区智慧运维中的成效和价值,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实现突破的技术方向。
  【关键词】BIM技术;园区智慧运维;BIM模型轻量化
  【中图分类号】TU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2)06-0115-03
  1 引言
  智慧建筑技g的发展和进步催生了建筑和园区后期运维管理的更多需求,提高了运维管理的标准。而运维管理是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里耗时最长且信息量、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由此产生的成本可以达到整个项目成本的55%~75%[1],因此如能有效控制和管理运维工作,可以给业主和运营商间接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同样,国家正式提出在2030年之前需达到碳排放的峰值,从而实现2060年之前我国实现“碳中和”的艰巨目标,通过智慧运维实现园区节能减排目标也是一个现实且迫切的巨大需求。
  综上,一个高效的智慧运维管理系统是园区建设和运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为园区智慧运维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实现路径。论文将结合用友软件园BIM运维平台解决方案项目的实践和思考,对BIM技术在园区智慧运维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2 基于BIM技术的园区智慧运维总体目标和实现方向
  园区智慧运维中的BIM技术应用是指,借助运维管理系统软件,把采用了BIM技术进行模型化的实体三维结构和园区各建筑部分和阶段的相关信息以及设备系统的即时管控场景结合起来,以实现BIM模型的应用带来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价值并实现设备智能化、智慧化运维管理的总体目标,做到可视化、可感知、可运控、可仿真、可决策[2]。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2.1 提高商业中心运行维护管理水平
  以BIM平台作为整个建筑运维管理的载体,能够对建筑的重要数据和信息进行持续监控,一旦监测到异常发生,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地通知管理人员,大大提升了建筑综合体的反应能力。
  2.2 提高商业中心的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增强业主或租户的用户体验
  通过BIM平台把规范、计划和实际管理结合在一起,为物业工作人员及时处理相关业务提供及时直接的指导,既通过精细化管理保障建筑综合体运行正常,又使商业中心的服务水平实现了整体跃升。
  3 用友软件园BIM运维平台解决方案的建设原则
  用友北京产业园是亚太地区最大的企业服务产业园区,园区坐落于海淀区永丰产业基地,经过多期开发建设,已经形成了由东区、西区、北区和东区四大区域构成的园区现状,建筑面积已达46万余平方米,能够容纳2万人同时办公。截至项目实施时,园区内共有约300家企业,园区内企业业务主要集中于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
  基于由此产生的需求及应用场景,本着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实现整个运维平台“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在不重复建设的前提下,采用大数据、BIM等前沿技术,在综合管控平台上,将数据和服务等信息资源进行集成整合,以提高园区的运维管理能力及整体服务能力为目标及出发点,论文在主导该项目的过程中首先明确了如下指标性要求:
  第一,先进度。最大程度地使用和嵌入目前已经成熟化应用的前端软件和网络技术,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更新和升级设置相应接口。
  第二,完整度。通过一体化规划和统一化管理将园区运维完整纳入项目。
  第三,开放度。通过相应技术设置随时为有需要且允许的系统或平台输出相应基础数据。
  第四,安全度。通过相应的技术和防范措施保障系统平台以及网络传输和信息的安全保证。
  第五,生态化。确保环保和节能减排达标。
  第六,个性化。能按需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第七,智慧化。强化系统的智慧程度,使之具备自我管理和自适应调节的能力。
  4 用友软件园BIM运维平台解决方案概述
  总体而言,该解决方案追求轻量级的BIM模型和工程数据的有效性,并强调易用性,避免高昂的成本和大量的无效数据,便于使用人员的操作。
  4.1 实现建模环境无差别兼容
  考虑到建筑行业的复杂性,在工程设计层面,不同的软件供应商仅能解决众多设计过程中的某一类或者某几类问题,但是我们需面临的现实是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是接连不断的。另外,在BIM模型建设的过程中,使用到的建模软件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项目实践过程中一个定稿模型的产生极有可能是在多种不同的工作环境下产出的,为了能够将这种不同环境中产生的终版模型真正应用起来,就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不同软件供商在多种工作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的模型组成部分所带来的兼容问题。

nlc2022091315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43961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