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研究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俊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经超过50万亿元,随着国有财政资金的不断投入以及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传统的事后审计管控模式已经愈发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建设工程的高速发展。相比于传统的事后审计的静态模式,论文着重研究与探索一种建设项目的动态审计模式――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通过研究跟踪审计的定义和目标、跟踪审计的优势、跟踪审计的方法、跟踪审计的重点事项以及跟踪审计面临的风险等,论文阐述了相比于传统审计,跟踪审计可以更好地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审查、监督、分析和评价,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关键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动态审计模式;全过程审查
  【中图分类号】F239.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2)06-0102-04
  1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定义和目标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含配合审计部门协审的社会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员)运用审计技术,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对建设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监督、分析和评价的过程[1]。与传统的事后审计不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按照建设项目不同的阶段,提前进场,及时对各阶段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并提出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成果,督促被审计单位纠正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问题、改变建设思路、完善建设规范流程、引导保障资金的正确使用,从而实现审计目的。与全过程造价咨询不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审查范围更为宽泛,除了关注工程造价,还将大量注意力集中在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建设程序等其他方方面面,可谓对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的评价和督导。
  2 传统事后审计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的蓬勃发展,政府资金、财政资金和国有资金的使用量日益增加,对国有财政资金的监管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级审计机构长期以来都以围绕传统事后审计事项来开展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建设单位提交纸质资料―审计单位接收资料―审计单位查阅资料审查概算执行情况、评价内部流程情况、审核资金使用情况―出具审计报告―建设单位整改。这种传统的审计方式纵然可以解决大部分工程、资金的使用问题,但是随着建设项目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建设流程不断细化、审计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事后审计模式逐渐显现出自身的弊端。
  ①事后审计经常流于形式,建设单位只能整改已有的建设资料,无法解决建设过程中管理不规范等实际问题。
  从时间上来讲,事后审计是等待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后,最后进场对整个建设项目的工作内容进行最终评价。但是这也表明项目审计时,所有的问题已然实际发生,合同价款已经严重偏离市场行情,变更签证价款已经被甲乙双方认定,纵使审计人员翻阅所有招投标文件等相关资料,前去施工现场验证变更签证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往往也因审计期与施工期间隔时间较长而有心无力。因为所有的事情已经发生,难以追溯,即使凭借个人经验发现了重大问题端倪,建设单位也出于对自身利益相关因素的考虑,极易在补充送审材料上做“小动作”,即使审计人员识别出所有重大审计问题,识别出所有违规操作,而因项目监管漏洞而发生的国有资金已经流失,难以追回,审计目标已经不能达到。
  ②相比于拥有民法典及招投标法等国家法律文件背的施工合同,事后审计缺乏法律的强有力支持。
  施工单位经过招投标法、民法典明确的相应正规流程成为项目中标人并签订施工合同后,其权利义务当即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审计部门作为国家行政机构,难以对受法律保护的内容进行审计处理,也无法对双方签字认可的合同外变更内容提出不同见解。一句“招标文件是这样写的,合同也是这样签的”阻碍了审计部门对其合理性进行质疑,合规即合理将审计部门的大部分质疑挡在了审计报告之外。即使被认定为明显不合理的事项,如理应招标的项目未实施招标、工程量清单漏项较多、变更签证价款不合理以及明显偏离原有合同精神的补充协议等事项大量出现时,审计单位也只能凭借缺乏有效管控体系、不符合招标规定、条款约定不合理等对建设单位进行追责,其他参建单位则“逃之夭夭”。建设工程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不仅建设流程众多,参建单位也较为复杂,除了建设单位,还有代建单位、施工单位、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施工监理、投资监理、招标代理、咨询顾问等众多参建单位。对于已经“出色”履行完合同并收取全部合同价款已退场的参建单位来说,审计单位给予的监督与压力十分有限。
  ③以送审资料为导向,存在较大的潜在审计风险。
  在传统的事后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无法从纸质文件中窥探施工现场设备的采购安装全过程,无法了解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不合理现象的全貌,对已经签认的不合理签证已然无能为力,事后审计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对问题单位和问题作业已经无法及时提出审计指导意见,失去了督导作用。审计单位甚至可能被盖有建设单位合格印章的问题作业误导,将这些被签认的问题作业作为审计依据,将不合法的事项转化为合法事项,进而升级为审计模板,这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最终导致审计失败。

nlc2022091316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439624.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