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术创业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培思 李晔馨

  摘要: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学术创业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系统性地探讨了学术创业研究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发文期刊、文献类别、核心作者和被引情况等基础研究结构。基于关键词共现图谱对学术创业研究热点主题分析进行总结回顾,本文提炼出学术创业者的个体特征分析、创业型大学的使命与建设、大学衍生企业创建与发展和学术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四大研究主题。根据上述对学术创业研究的热点主题以及演化路径分析,对未来学术创业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对学者开展后续研究有所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学术创业;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 - 8256.2022.02.00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 OSID):
  0 引言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经济发展与增长越来越依赖新知识和创新。来自大学的研究被视为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以及培育新兴产业(如生物技术产业)的关键要素[1]。将新科学知识广泛运用到市场的一个重要直接渠道就是学术创业,即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开发新产品并创办白己的公司来销售其研究知识和发明[2]。白1980年《拜杜法案》颁布以来,美同学术创业和其他形式的大学技术转让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增长[3]。在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以色列,大学专利许可和初创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4]。随着我国大众创业政策的不断深入和迭代,人社部于2017年出台了《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活力和干事创业热情。2020年,科技部和教育部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了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因此,对学术创业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详细梳理研究理论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提高对学者参与科技成果商业化的影响因素的认识,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尽管学者们在学术创业领域的研究已变得相当活跃,但相关的研究主题仍然十分分散。当前对学术创业主题进行系统性回顾的文献相对较少,部分研究时期较早,无法反映学术创业研究最新的发展特征[5]。或者只针对文献的基本特征、研究内容等进行了简单的概括讨论,缺乏对学术文献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被引情况等关键信息进行系统分析[6]。学术创业正成为科技创新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但现有的综述文献多集中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高教探索》等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亟须立足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视角对该领域文献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分析,为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学者开展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将借助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工具对学术创业研究文献的研究现状,如文献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发文期刊、学科类别、核心作者和被引文献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统计分析,并借助关键词共现的方法寻找学术创业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对学术创业相关研究主题进行可视化分析。科学知识图谱作为文献计量的一种方法,能够将复杂、无序的文献信息转化为简洁、直观的图形,进而清晰地展示出科学知识的发展脉络‘”。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科学知识图谱的应用工具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中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在技术创新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吴晓波等[8]基于CiteSpace件对创新管理国际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系统回顾,尹西明等[9]采用CiteSpace软件分析新中国70年来技术创新研究主题的演化过程。本文将依托CiteSpace软件对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被引文献等关键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呈现学术创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的研究文献来源于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开发的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其包含了SCI-EXPANDED、SSCI、A&HCI、CPCI-S等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引文数据库。选取WoS核心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以获取具有权威性和完整性的文献数据。检索主题设置为“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获得初始数据3 286条,进一步将范围限定为文献类别=“Article”,语言=“English”,同时剔除会议摘要以及非学术创业研究相关的文献,经筛选最终获得2 016条有效数据,时间跨度为1997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检索时间为2021年10月19日。将检索所得数据导入CiteSpace 5.6.R5,时间设置为19882021,Year Per Slice设置为1,文本处理的术语来源选择Title、Abstract、Author、Keywords、Keywords Plus,g-index设置为25。
  2 学术创业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分析
  2.1 时间分布统计分析
  本文通过对学术创业研究的发文量进行年度统计,以反映该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结果如图1所示(省略数据不全的2021年)。学术创业相关研究领域早在1997年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发文量相对较少,绝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在近几年爆发式涌现。可以看出1980年美国《拜杜法案》以及欧洲相应的法规政策鼓励大学的研究成果向产业界转移,从而促使了学术创业相关研究的出现。除了制度因素的影响,技术发展也可以进一步解释这种现象,正是近期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快速增长直接促使了学术界对该领域的高度关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专注于技术转移研究的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TechnologyTransfer于2001年创刊,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发表载体和研究阵地,从而也推动了学术创业研究的有序发展。总体而言,学术创业研究的发文数量整体持续增长,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研究话题。

nlc202211231013



  2.2 空间分布统计分析
  本文将“Node Type”的类型设置为“countr”,运行得到各国在学术创业领域研究情况的可视化图谱。进一步挖掘论文发表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结果如图2所示。从论文发表数量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学术创业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其中,美国以488篇发文量占据第一且遥遥领先,是紧随其后的英国的近两倍,中国的五倍。这表明白《拜杜法案》发布以来,美国在科技成果商业化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学术界基于理论视角对学术创业进行了深入、丰富的讨论。而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同等欧洲科技创新强国的发文量占据了除美国、中国之外的其余席位,表明欧洲在保持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优势的同时也不断关注创新成果转化,成为了学术创业的主要研究阵地。中国是发文数量前十中唯一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以93篇的发文数量排名第七,虽然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但随着国家对科技创业成果商业化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将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持续投入。
  进一步对机构在学术创业文献发表数量进行统计分析以具体探讨各区域科研机构的研究产出,结果如表1所示。根特大学以31篇的发表数量在所有研究机构中位列第一。作为比利时学术排名第一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根特大学的农业与林业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等学科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的研发优势为学术创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同时孕育了学术创业相关理论研究的土壤和氛围。发文量前十的高校以英同居多,占有其中四席,还有来自比利时、瑞典、美国、葡萄牙的多所高校位列其中,说明学术创业研究吸引世界范围内各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中同学术创业研究发文量排名前五的机构依次是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天津大学,分别对应11篇、7篇、6篇、6篇和5篇,可以看出目前国内高校的学术创业国际研究较为分散,单个机构的发文数量较少,尚未形成集中的学术创业研究阵地。
  2.3 发文期刊统计分析
  通过对发表学术创业研究文献的期刊进行分析,可以从研究领域的范围与结构更深入地探讨学术创业主题的研究情况。表2为刊发学术创业研究文献最多的前十个期刊。其中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是学术创业研究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截止至检索时间累积发表了124篇文献,占据该领域总发文量的6.15%。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是研究技术转让、创业和创新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众多学术创业的文献在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发表,说明该领域研究备受国际学者的关注。学术创业领域论文刊发量排名第二的是科技创新领域的权威期刊Research Policy,共计发表学术创业相关文章64篇。Small BusinessEconomics是关注中小企业和新创企业的期刊,刊发了学术创业研究文章56篇。除此之外,International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Technological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International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都是技术创新领域影响因子较高的国际知名期刊。此外还有Sustainability,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nd Training等关注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期刊,进一步说明学术创业研究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性特点。
  2.4 学科类别统计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类别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学术创业研究发文最集中的学科类别。筛选出的2 016篇文献在WoS分布在108种不同类型上,说明学术创业的研究范较为广泛。对分布类型排名前十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3所示。其中841篇文献发表在管理类别,占据整体文献的41.7%,表明学术创业研究以管理学为最主要的研究学科。另外分别有666篇和232篇文献发表在商业和经济类别上,表明商业和经济视角也是学术创业研究的主要出发点。还有许多文献分布在教育研究、工程工业、环境研究等多个研究类别,表明学术创业的研究不仅分布经济管理领域,同时也得到跨学科学者的关注。
  2.5 核心作者统计分析
  通过对研究学术创业的作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挖掘该学术领域的主流关注点以及发展方向,本文分别梳理了高产学者以及高被引学者的情况,如表4、表5所示。高产说明在学术创业领域的成果较多,而高被引则代表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突出。表4中,Wright是学术创业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学者,累积发表学术创业论文21篇,分别围绕制度[10]、组织[11]和个人[12]等不同层面探讨学术创业的理论发展。Currerog[13]关注创业型大学的发展,致力于了解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如何促进创业型大学实现教学、科研及创业使命。Rasmussen[14]关注大学部门以及中介机构如何促进大学与产业之间的技术转移。Klosten[15]主要从事创业型大学的研究,探讨创业型大学对推动经济增长以及区域发展的作用。
  高被引学者是衡量某个领域关键研究方向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高被引学者进行排序,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发现发文数量与被引情况并无显著的联系,高被引作者凭借相对较少的发文量依然获得广泛认可。
  来自美国的学者Shane在学术创业领域拥有最高的文献被引率,累积被引次数达559次。Shane[16]侧重从专利视角出发,探讨公共政策对大学技术商业化的影响机制,其成果揭示了《拜杜法案》对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拥有显著刺激作用,为国家政策引导学术创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同时激起了学术界对学术创业研究的热情。学术创业研究领域被引频次排名第二的是Etzkowitz,因提出了政府一高校一企业三者协同合作发展的理论体系而获得了“三螺旋之父”的美誉。Etzkowitz[17]探讨了创业型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他有关学术创业的研究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Audretsch的研究聚集在了解员工、高校教授、风险投资家之间的互动对创业活动的影响[18]。Siegel是学术创业研究领域被引数量排名第四的学者,其研究强调对学生、年轻教师、博士后研究员等学术创业新兴力量的关注[3],丰富了包含多个生态系统理论框架。

nlc202211231013



  2.6 被引文献统计分析
  通过对被引文献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提炼出具有较高价值和影响力的文献研究内容,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学术创业研究的热点主题以及发展方向。本文将CiteSpace中的节点类型设置为reference,对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文献进一步梳理,如表6所示。可以发现这些文献的议题大致可以根据研究主体划分为三类:一是学者个体因素对学术创业活动的影响研究,主要从动机、能力、经验等多个视角探讨学者如何推动研究成果商业化的过程。二是高校组织对学术创业活动的影响研究,主要探讨大学技术转让办公室等高校专门设立的组织机构在推动学术创业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三是公共政策、衬=会环境等宏观环境对学术创业活动的影响研究,主要的研究议题包括研究性大学的社会使命、大学与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及学术创业的政策研究。
  学术创业文献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是Perkmann联合Tartari、McKelvey等十六名学者在Research Policy发表的综述型文章“Academic engagement and commer-cialis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university-industryrelations”,该文献的被引次数达到170次,是目前学术创业研究领域影响力最高的文献。该文通过对学术科学家参与协作性研究、合同性研究和咨询等非技术转让的学术参与类文献进行系统回顾,辨析其与学术商业化在驱动机制和作用结果的差异,吸引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被引频次排名第二的是Grimaldi等发表的“30 years after Bayh-Dole: reassessing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该文献在颁布《拜杜法案》三十年之际重新审视了学术创业的基本原理,为改革现有政策和创建支持学术创业的新机制提供新见解,在学术创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4]。被引频次排名第三的是Abreu等发表的“The nature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UK: widening the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该文献扩大了创业活动的范围,从以往只关注专利及其衍生品扩大到关注其他非正式的商业和非商业活动[20]。
  3 基于关键词共现的学术创业研究热点主题和演化趋势分析
  3.1 基于关键词共现的学术创业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进行高度概括与集中提炼后得到的核心词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研究主题的关注焦点与研究方向。因此本文通过学术创业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情况客观地展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表7列举了关键词共现频次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其中创业(entrepreneurship)出现的频次最高,反映该领域的研究以创业为主要研究导向。此外,高频关键词还包括绩效(performance)、创新(innovation)、知识(knoWledge)、影响(impact)、科学(science)和大学(university)等,这些也是学术创业研究的主要关注方向。本文根据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以及相关重点文献,大致将学术创业的热点主题划分为四类,分别围绕学术创业者的个体特征研究、创业型大学的使命与建设、大学衍生企业创建与发展和学术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展开,如图3所示。这四个主要研究方向与Gartner提出创业研究领域知名的“个体、组织、过程和环境”四要素创业理论框架恰好对应,说明学术创业作为创业一个细分领域,创业机制研究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以下本文将结合具体文献,对学术创业热点主题进行总结分析。
  学术创业者的个体特征研究。该主题由科学家(scientist)、观点(perspective)、能力(capacity)、经验(experience)、性别(gender)等高频关键词构成,主要针对学术创业者的性别、经验和能力等个体特征对其参与学术创业活动的意图与行为展开研究,探讨了学术创业者由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变的过渡过程。鉴于新的研究知识大部分是隐性的[21],在将原始知识转化为可销售的产品时,通常需要科学家的积极参与。基于经济范式的角度,可以构建以预期利益为中心的职业选择决策模型,对科学家参与学术创业活动的意愿进行有效预测[22]。科学家的个体特征在推动创业投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对科学家参与学术创业过程的积极性造成影响[23]。此外,虽然科学家拥有对科学和技术进步至关重要的知识,但这些人通常缺乏知识开发过程中的商业经验,以及对机会识别的敏锐性[24]。过往的商业化经验或风险投资经验增加了科学家参与共同创业活动的可能性[25]。更有经验的研究人员拥有更广泛的人际网络,从而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因此能够帮助他们在市场中找到潜在的合作伙伴[26]。未来的研究将基于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理论视角进一步深入探究学术创业者的创业决策过程。
  创业型大学的使命与建设。该主题由创新(inrio-vation)、知识(knowledge)、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教育(education)、技术转移办公室(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等高频关键词构成,围绕大学的角色和使命、创业教育和支持学术创业的内部机构建设等内容展开讨论。白《拜杜法案》实施以来,大学除了传统的教学和研究任务外,逐渐担负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三使命”[27]。通过积极参与技术开发,大学展示了在产生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方面的特殊能力[28]。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认为过多提倡创业行动会对科学知识的长期生产造成有害影响,如将从基础研究更多地转向技术应用、威胁学术自由等[29]。尽管对大学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命存在争议,但大学专利许可的收入和从事学术创业的研究人员数量都在持续增加,学术创业活动仍然被许多大学所重视[30]。创业教育是建设创业大学的重要基础,对创业教育的讨论几乎与创业型大学同时兴起,创业大学的核心内涵是培养研究人员和学生的创业想法,并积极促进各级研究人员和学生实施创业,而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将技术或商业构想转化为公司[31]。同时创业型大学的关键要素是“发展组织机制将学术和非学术元素整合到一个通用框架中”,如何构建专门的机构来创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也是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17]。例如技术转移办公室、创业中心和合作研究中心等学校官方机构,都是克服学术创业中文化和组织障碍的重要途径[32]。研究将进一步探讨民族文化或其他外部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不同国家、地区和大学之间的创业型大学发展战略。

nlc202211231013



  大学衍生企业的创建与发展。该主题由初创企业(start up)、绩效(performance)、企业(firm)、研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管理(management)、合作(collaboration)等高频关键词构成,主要围绕大学衍生企业的绩效管理展开,探讨影响大学衍生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衍生企业是将新科学知识带入商业应用的直接渠道,通过创造新的高技能工作并产生知识溢出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33]。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过程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重点,可以大致划分机会识别、创业承诺、信用建立和持续发展四个阶段[34]。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是一个线性演进的过程,必须积累一定的资源和能力才能从一个阶段跨越到下一个阶段[35]。这些关键资源和能力首先包括技术知识和实物资产,如研发实验室[36],其次是进行商业化的核心能力,比如谈判技巧、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和相应的管理技能[37]。基于此,学者提出基于资源互补的合作学术创业是学术创业者实施创业的理想方式,具体包括学术创业者独立实施创业的发明家创业模式、将技术转让或授权给产业创业者的替代者创业模式和联合产业创业者共同实施创业的合作学术创业模式[38-39]。可见学术合作创业模式也是大学衍生企业主题研究持续关注的热点。
  学术创业生态系统。该主题由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产业(industry)、组织(organi-zation)、三螺旋(triple helix)、政策(policy)、网络(network)等高频关键词构成,主要探讨政府、大学、中介机构等行动主体在学术创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及相互作用关系。为了获得并成功建立所需的关键资源和能力,学术创业者需要依赖于他们所处的创业生态系统[40]。学术创业生态系统由组织及其合作网络组成,旨在为创业公司提供资源和信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41]。地方和国家政府通过制定多种政策和计划,以鼓励和支持学术创业,包括早期的科技孵化器[42]和创业教育计划[43],以及最近出现的大学概念验证中心[44]。这些机构通常会提供创业支持机制,例如咨询、培训和行业联系等,以确保学术创业公司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成功[1]。此外还包括风险投资机构、咨询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中介组织,能够为学术创业企业提供风险资本、管理知识、技术技能以及与其他支持性服务[45]。除了强调系统中各个行动主体发挥的作用,研究进一步关注生态系统中社会网络的组成与演变,探讨各行动主体的战略和集体行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率[46]。3.2基于关键词时区分布图的学术创业研究趋势分析
  关键词时区分布图能够从时间维度展示某一研究领域的演化方向,有助于探寻该领域研究的历史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向。利用CiteSpace软件关键词共现的Timezone功能,生成学术创业研究关键词时区分布图,如图4所示。结合图3和图4可以发现,学术创业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概念化阶段、蓬勃发展阶段、扩散发展阶段和深入发展阶段。
  概念化阶段(1997-2004年)。这一阶段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创业(entrepreneurship)、产业(industry)、创新(innovation)、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等。根据这些关键词可知,该阶段是学术创业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界定学术创业的基础内涵、学术创业与创新等相关概念的联系。这一阶段对概念界定的探讨,为后续相关主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蓬勃发展阶段(2005-2009年)。绩效( perform-ance)、初创企业(start up)、管理(management)等关键词是该阶段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学术界开始关注大学衍生企业的创建和运行管理过程。随着《拜卡十法案》等支持学术创业的相关政策成功实施,大学衍生企业的数量实现了快速增长,这个阶段学者们通过研究绩效表现优异的衍生企业,进而总结归纳出推动大学新创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扩散发展阶段(2009-2016年)。关键词科学家(scienlist)开始凸显出来,并带动后续在能力(capac-ity)等微观层面的相关研究,说明学术创业研究已经从宏观的环境分析逐步扩散到对学术创业者个体特征的探讨。这个阶段的研究开始关注科学家参与创业的动机,强调从个体差异的视角解释为什么某些学者更有可能从事创业活动。
  深入发展阶段(2017-2021年)。这一阶段创业型大学(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教育(education)等P键词成为了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拓展,学者们正面临着一种新的压力,要求他们将研究工作更直接地与经济需求和商业化联系起来。由此,学术创业的研究内容开始进一步向大学的创业使命延伸,即探讨大学如何拓展教学与科研的职能,推动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的有机统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3.3 近180天学术创业研究热点分析
  为进一步识别近期学术创业研究的新兴热点研究话题,本文借助CiteSpace的Usage 180功能对近180天学术创业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表8反映了2021年6月30日前180天学术创业领域频次排名前十的关键词。除频次最高的学术创业(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外,高频关键词还包括“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学术科学家(academic scientist)、大学衍生企业(academicspinoff)、学术产业链(academic industry link)等,表明当前的研究热点还包括从产业的视角探讨学者参与学术创业活动的成效。特别是大学衍生企业(academic spinoff)有7次共现频次,说明大学衍生企业作为知识直接商业化的产物而备受学术创业研究者关注。

nlc202211231013



  4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4.1 研究结论
  现有对学术创业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的文献仍然十分少见,并且主要集中在教育研究领域。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WoS核心数据库中学术创业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系统性地探讨了学术创业研究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发文期刊、文献类别、核心作者和被引情况等基础研究结构,并进一步结合共词分析对研究热点进行总结回顾。
  第一,从学术创业研究的时间分布来看,学术创业研究的发文数量整体随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长,特别是近些年研究文献数量激增。学术创业研究已逐渐发展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研究话题,
  第二,从学术创业研究的空间分布来看,主要的研究力量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其中美国以累计488篇的发文量占据榜首,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八个欧洲科技强国位列发文量前十,是学术创业研究的重要阵地。而中国是唯一发文量进入前十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说明我国对学术创业研究领域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强。而在具体的研究机构排名中,比利时学术排名第一的根特大学以31篇研究文献排名第一,此外包括来白美国、瑞典、英国、葡萄牙等同家的多所高校位列其中。相比之下,中国高校无一人选,中国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从学术创业研究的发文期刊及类别分布来看,学术创业研究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性特点。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以累计124篇的发文量成为刊登学术创业研究文献最多的期刊,此外ResearchPolicy,Small Business Economics等创新领域高影响因子的国际期刊也位列前十,同时还包括Sustainability,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Education and Training这些关注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期刊。
  第四,从核心作者的分析结果来看,Wright是学术创业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学者,Shane以累计559次被引频率成为学术创业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其他的高被引学者,如提出“三螺旋”结构理论的Etzkowitz,对学术创业研究进行系统性思辨的Siegel,都是学术创业研究的重要推动者。
  第五,从被引文献的情况分析来看,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文献主要关注焦点在三个议题上面,分别是:一是学者个体因素对学术创业活动的影响研究;二是高校组织对学术创业活动的影响研究:三是公共政策.社会环境等宏观环境ρ术创业活动的影响研究。
  第六,从高频关键词以及聚类结果来看,学术创业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术创业者的个体特征分析、创业型大学的使命与建设、大学衍生企业创建与发展和学术创业生态系统构建。进一步结合关键词时区分布图可以看出学术创业研究路径演化趋势,具体划分为概念化阶段、蓬勃发展阶段、扩散发展阶段和深入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此外,通过近180天学术创业研究热点分析可以看出,大学衍生企业等产学互动的主题是近期研究关注的热门方向。
  4.2 研究展望
  根据上述对学术创业研究的热点主题以及演化路径的总结分析,本文提出对未来学术创业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对学者开展后续研究有所启发和参考。
  第一,加强对学术创业者个体的创业决策机理研究。学术创业者在学术创业活动中扮演着最为复杂且关键的角色,其参与学术创业的动机与态度直接决定了学术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目前关于学术创业者个体分析是该领域的重点专注方向之一,后续研究可结合创业决策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从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理论视角出发,进一步深入探究学术创业的决策过程。
  第二,提高对大学衍生企业发展过程和成长绩效的研究。鉴于技术商业化过程面临的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以及学术创业者认知和资源的局限性,大学衍生企业从注册成立到第一次实现正向现金流的过程机理仍然是一个“黑箱”。当前相关研究尚处于零散、不系统的阶段,可以进一步围绕资源基础观和核心能力理论,建立学术创业发展进程的动态迭代研究。
  第三,拓展对创业型大学发展的战略研究。尽管目前对大学的任务和使命存在争议,创业型大学仍是高校需要积极思考和探索的方向。如何解决学术创业中的文化和组织障碍,构建良好的内部创业支持体系,仍然是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重点话题。
  第四,推进学术创业生态系统的动态研究及优化设计。过往研究多集中于对生态系统中不同行动主体的单独作用进行探讨,缺乏对个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系统性思考。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学术创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进研究,同时可以结合不同区域的特征,对学术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AUTIO E, KENNEY M, MUSTAR P,et al.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J]. Research Policy, 2014, 43 (7):1097-1108.
  [2]SHANE S Encouraging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the effect ofthe bayh-dole act on university paten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4, 19(1): 127-151
  [3]SIEGEL D S,WRIGHT M.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time for arethink? [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5, 26(4): 582-595
  [4]GRIMALDI R,KENNEY M, SIEGEL D S,et al 30 years afterbayh-dole: reassessing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J]. ResearchPolicy, 2011, 40(8): 1045-1057

nlc202211231013



  [5]S扬杰,侯平,李燕.国外学术创业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分析[J].高教探索,2013(6): 88-92
  [6]易高峰.从学术创业研究知识图谱看研究热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 18-20
  [7]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 33(2): 242-253
  [8]吴晓波,付亚男.创新管理国际研究热点及其演化:基于可视化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 41(12): 186-199
  [9]尹西明,李楠,陈万思,等.新中国70年技术创新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与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 40(12): 19-34
  [10]WRIGHT M.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technology transfer andsociety: where next?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4, 39(3): 322-334
  [11]WRIGHT M, PIVA E, MOSEY S, et al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and business schools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9, 34(6): 560-587
  [12]WRIGHT M, HMIELESKIK M, SIEGEL D S,et al.The role ofhuman capital in technological eentrepreneurship [J]. 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 2007, 31(6): 791-806
  [13]GUERRERO M,URBANO D The development of an entrepreneurialuniversity [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2, 37(1): 43-74
  [14]RASMUSSEN E, BORCH O J University capabilities in facilitatingentrepreneurship: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pin-off ventures at mid- range universities[J].Research Policy, 2010, 39(5): 602-612
  [15]GUERRERO M, URBANO D,FAYOLLE A, et al Entrepreneurialuniversities: emerging models in the new social and economiclandscape[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6, 47(3): 551-563
  [16]SHANE S Encouraging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The effect ofthe bayh-dole act on university paten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4, 19(1): 127-151.
  [17]ETZKOWITZ H. Research groups as' quasi-firms': the inventionof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J].Research Policy, 2003, 32(1):109 -121.
  [18]AUDRETSCH D B, ALDRIDGE T T, SANDERS M. Social capitalbuilding and new business formation a case study in silicon valley[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2011, 29(2): 152-169.
  [19]PERKMANN M, TARTARI V, MCKELVEY M, et al. Academicengagement and commercialis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J]. Research Policy, 2013, 42 (2):423 -442.
  [20]ABREU M, GRINEVICH V The nature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in the UK: widening the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J].Research Policy, 2013, 42(2): 408-422.
  [21]PAVITT K. The social shaping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base [J]Research Policy, 1998, 27(8): 793-805.
  [22]CAMPBELL C A. A decision theory model for entrepreneurial act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2, 17(1): 21-28.

nlc202211231013



  [23]GIULIANI E, MORRISON A, PIETROBELLI C, et al. Who are theresearchers that are collaborating with industry? an analysis of the wine sectors in Chile, South Africa and Italy [J]. Research Policy,2010, 39(6): 748-761.
  [24]MURRAY F, GRAHAM L Buying science and selling science: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market for commercial science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7, 16(4): 657-689.
  [25]BEKKERS R R, FREITAS I M B. Analysing knowledge transferchannel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 to what degree dosectors also matter? [J].Research Policy, 2008, 37(10): 1837-1853
  [26]HAEUSSLER C, COLYVAS J A Breaking the ivory tower: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ife sciences in UK and Germany[J]. Research Policy, 2011, 40(1): 41-54
  [27]ETZKOWITZ H The norms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 cognitive effects of the new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J]. Research Policy,1998, 27(8): 823-833.
  [28]AMBOS T C,, MAKELA K, BIRKINSHAW J, et al. When doesuniversity research get commercialized? creating ambidexterity inresearch institution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8, 45(8): 1424-1447
  [29]BEHRENS T R, GRAY D 0.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cooperativeresearch: impact of industry sponsorship on climate for academicfreedom and other graduate student outcome [J].Research Policy,2001, 30(2): 179-199.
  [30]THURSBY J G, JENSEN R, THURSBY M C Objectives,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university licensing: a survey ofmajor U S. universities [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1,26(1): 59-72.
  [31]MOICA S, SOCACIU T, RADULESCU E Model innovation systemfor economical development us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2, 3: 521-526.
  [32]SIEGEL D S, WALDMAN D A, LINK A N. Assessing the impact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on the relative productivity of university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ResearchPolicy, 2003, 32(1): 27-48.
  [33]CONCEICA0 O, FARIA A P, FONTES M. Regional variation ofacademic spinoffs formation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7, 42(3): 654-675
  [34]VOHORA A, WRIGHT M, LOCKETT A. Critical junctures in the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high-tech spinout companies [J].Research Policy, 2004, 33(1): 147-175
  [35]FERNANDEZALLES M, CAMELOORDAZ C, FRANCOLEAL N.Key resources and actors for the evolution of academic spin-offs [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5, 40(6): 976-1002.
  [36]MUSTAR P, RENAULT M COLOMBO M G, et al Conceptualisingthe heterogeneity of research-based spin-offs: a multi-dimensionaltaxonomy [J].Research Policy, 2006, 35(2): 289-308.

nlc202211231013



  [37]HEIRMAN A, CLARYSSE B. How and why do research-basedstart-ups differ at founding? a resource-based configurational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4, 29 (3):247-268.
  [38]WURMSEHER M. To each his own: matching different entrepreneurialmodels to the academic scientist's individual needs [J] Technovation,2017, 59: 1-17.
  [39]FESTEL G, DE CLEYN S H Founding angels as an emergingsubtype of the angel investment model in high-tech businesses [J].Venture Capital, 2013, 15(3): 261-282
  [40]HAYTER C S, NELSON A J, ZAYED S, et al. Conceptualizing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s: a review, analysis andextension of the literature [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8,43(4): 1039-1082
  [41]ZAHRA S A, NAMBISAN S. Entrepreneurship and strategic thinking in business ecosystems [J] Business Horizons, 2012, 55(3): 219-229.
  [42]MIAN S A. Assessing and managing 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business incubator: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J]. Journal ofBusiness Venturing, 1997, 12(4): 251-285
  [43]PITTAWAY L, COPE J.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systematicreview of the evidence [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07, 25(5): 479-510.
  [44]HAYTER C S, LINK A N. On the economic impact of universityproof of concept centers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5,40(1): 178-183
  [45]YUSUF S Intermediating knowledge exchange between universitiesand businesses [J].Research Policy, 2008, 37(8): 1167-1174.
  [46]HAYTER C S.A trajectory of early-stage spinoff success: the roleof knowledge intermediaries within a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ecosystem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6, 47(3): 633-656.

nlc202211231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44244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