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清代学案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沈昭林

  摘 要:清代是学案体编纂的高峰,仅清初就有三十馀部学案体著作,有清一代学案体创作更是达上百种。学案体在发展过程中体例不断完善,内容愈趋丰富。学术界对学案体述评数量既少,又多以单部学案为题进行分类介绍,对于在学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清代学案体史籍发展情况并未专门考察。本文则以学案体史籍内部逻辑研究为主线,对清代学案体述评、编纂、宗旨、体例等方面进行回顾并加以展望,力图发掘其中的优点与不足,为学案体研究寻找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学案体 儒学 清代 学术史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2)03-46-56
  学案体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立的史籍编纂体裁,“以专记学派的承传流衍为特色”1,兴起于宋朱熹之《伊洛渊源录》,后世遂纷起效仿,经由明刘元卿《诸儒学案》、周汝登《圣学宗传》承前启后,至清S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而大著,学案体例定型完善。2清代是学案体编纂的高峰,据不完全统计,有清一代学案体编纂数量达百种(见附表),清末更是续修成风,多以补编、续编清初编著的学案体为主,并出现介绍西方学说的《泰西学案》。本文采用广义上“学案体”的说法,研究对象包括《明儒学案》《理学宗传》《汉学师承记》等撰述时间为清代(下讫1911年)的学案体。3
  目前学界对学案体研究相关回顾有刘兴淑《“学案体”研究现状述评》4、姚文永《〈明儒学案〉百年研究回顾与展望》5以及姚文永、王明云《〈宋元学案〉百年研究回顾与展望》6,连凡《海内外〈宋元学案〉研究述评与展望》7,主要都是从单部学案体入手分类介绍,并未从学案史发展和文献编纂的内部逻辑进行分析说明。本文力图以学案体相关内容研究及其内部逻辑为纲,分门别类对清代学案体史籍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与展望。
  一、清代学案体简介与述评
  (一)清代学案体总体述评
  学者对清代学案体进行整体性的评介与探讨,主要涉及学案体裁的定义和变迁以及内容、意义等。考证学案体裁、阐明意义的有朱义禄《论学案体》1、仓修良《要给学案体以应有的历史地位》2、陈祖武《学案再释》3等,分别对学案及学案体的源起、释名及基本体例进行考证、说明,并高度评价其地位。
  学案的由来及学案体的流变是学界热议的焦点。阮芝生《学案体裁源流初探》4首论学案体裁由来,梳理了先秦以来学术史著作,以《明儒学案》为中心对学案体发展进行论述。无渝《“学案”考议》5,关永礼《学案体的创立、完善与嗣响》6,徐公喜《理学源流著作述论》7,梅新林、俞樟华《中国学术史研究的主要体式与成果》8,刘兴淑《学案体研究》9等文对学案体、学术史著作分门别类进行系统梳理,对学案体流变进行了专题性的考察。
  社会变迁对学案体编纂具有重要影响。卢钟锋《论清初的社会思潮与学术史的编修》10、王俊才《明清之际学术史的突变――学案体的趋新与定型》11、史革新《略论清初的学术史编写》12、王记录《以史明道:清初的学术反思与学术史编纂》13、黄进兴《“学案”体裁产生的思想背景:从李绂的〈陆子学谱〉谈起》14等文,对明清社会变迁下学者反思历史进而反思学术导致的学案体编纂热进行探讨,史革新与王记录还对清初学术史编纂状况进行考察,认为清初至少有三十馀部学案体著作。
  学案体作为史学史重要体裁,学术界亦对其进行了辑录、校点。张林川、周春健《中国学术史著作序跋辑录》15,辑录学术史著作序跋;蔡方鹿《承传道统,考辨源流――读〈儒藏〉史部・历代学案》16,杨世文、舒大刚《〈历代学案〉小序》17,则是对《儒藏》系列出版的《历代学案》进行总体介绍与说明。
  卢钟锋、陈祖武是中国学案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二人的著作在学案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卢钟锋《中国传统学术史》18从社会历史环境、学术文化思潮切入,考察中国传统学术史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变迁、文化走向的互动;陈祖武《中国学案史》19从史学史发展角度对学案体史籍源流进行论述,介绍了史学发展中重要的学案体史书,并将学案体与学术史著作进行对比,认为学案体是对学派、学术风貌的反映,具有学术史的意义。
  (二)清代学案体个案述评
  清代学案体个案研究主要集中在数部代表性学案上,涵盖了其与汉学、宋学的学术史关联。宋学学案体著作主要是关于蕺山南学、夏峰北学两派的研究。其中,对黄宗羲(含全祖望)《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或合论、或分论,合论的有卢钟锋《论〈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的理学史观点》1,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认为二者合一,实际上就是我国最早的自成系统的关于宋明时期的理学史专著;何俊《思想史的界定与门径――以两部学案为例》2则以两部学案为例讨论思想史的界定与门径。分述的有吴怀祺《〈明儒学案〉,一部开风气的学术史著作》3,认为《明儒学案》展现出理学发展的趋向;刘盛《〈明儒学案〉纂修探微》4则认为《明儒学案》更多的是表现黄宗羲个人学术思想的著作;仓修良、吕建楚《全祖望和〈宋元学案〉》5注重考察全祖望在《宋元学案》编纂中的作用。此外韩学宏《黄宗羲〈明儒学案〉之研究》6、朱鸿林《〈明儒学案〉研究及论学杂著》7等著作对黄宗羲所著学案体进行了评述。
  关于夏峰北学的学案体编纂研究,主要集中于孙奇逢《理学宗传》及其弟子所编地域性学案体著作。《理学宗传》研究有陈祖武《孙奇逢与〈理学宗传〉》8、马涛《论〈理学宗传〉对理学的总结及其历史地位》9,对《理学宗传》进行详考,发现《明儒学案》对《理学宗传》的体例有所借鉴;张锦枝《论孙奇逢〈理学宗传〉的性质》10认为孙奇逢的主要关注在于建构会通汉宋、朱王的儒学的脉络。地域性学案体研究有智夫成《孙奇逢与〈中州人物考〉》11,王记录、许二凤《〈洛学编〉探析》12,许倩《清代洛学史撰述中的“汉宋之争”与“朱陆之辨”》13等,均是对夏峰门人所编洛学学案体进行研究。此外,陈祖武《范z鼎与〈理学备考〉》14对范z鼎编《明儒理学备考》《广明儒理学备考》和《国朝理学备考》三部著作进行梳理,认为范氏所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nlc202211281752



  清代汉学学案体史著则推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漆永祥《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15将《汉学师承记》及江藩其他著述与江藩本人结合考述,认为此书是最早对清代汉学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的专著,漆永祥还有《汉学师承记笺释》16,对《汉学师承记》进行注解。其他还有陈其泰《〈汉学师承记〉的学术史价值》17,王应宪《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简论》18,高明峰《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述论》19等著作,对《汉学师承记》进行了阐释。
  此外,还有研究涉及到张星鉴《国朝经学名儒记》1、李绂《陆子学谱》2等学案体史著。其中杨朝亮《李绂与〈陆子学谱〉》3从明清学术演变大背景进行考察,认为《陆子学谱》编纂的重要目的是凸显陆象山学术在儒学中的地位。
  二、清代学案体编纂研究
  (一)版本源流
  著作版本质量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明儒学案》的版本,郭齐《说黄宗羲〈明儒学案〉晚年定本》4、韩春平《〈明儒学案〉清刻本及版本源流》5、谢江飞《百年遗珍莫晋刻本〈明儒学案〉》6,三文都对《明儒学案》流传版本进行考辨,郭齐认为贾朴刻本为最,韩春平则认为各版本都有其优劣,应从不同研究内容选择适合刻本。《宋元学案》则主要是对后人的补编进行研究,吴光《〈宋元学案〉成书经过、编纂人员与版本存佚考》7梳理其成书经过及各编纂人员的贡献,并对各刻本有详细补充考证。刘真伦《〈宋元学案〉何绍基刻本考述》8、金晓刚《两种〈宋元学案〉黄璋校补稿抄本再认识》9等则对《宋元学案》及其补本、刻本有所考辨。
  关于其他学案体版本的研究较少,戚学民《论阮元撰二卷本〈国史儒林传〉》10、赵永磊《〈国史儒林传〉与阮元〈儒林传稿〉关系辨误》11、伍野春《阮元〈儒林传稿〉南京图书馆藏本与〈张氏榕园丛书〉本比较研究》12考察《儒林传稿》与《国史儒林传》关系;韩春平《雍正刻本〈陆子学谱〉谢国桢题跋及原书递藏始末》13对兰州大学图书馆收藏雍正刻本《陆子学谱》及此书流传进行探源;李春燕《孙奇逢〈理学宗传〉源流考》14梳理《理学宗传》编纂与版本源流。
  (二)观点、体例及特点
  “汉宋之争”视野下的《汉学师承记》,编纂目的有其独特性。姜海军、蒲清《明道与经世――江藩〈汉学师承记〉的编纂旨趣解析》认为江藩作此书的旨趣不完全为了推尊汉学而排斥宋学,根本的动机是为了经世15;於梅舫《汉学名义与惠栋学统――〈汉学师承记〉撰述旨趣再析》16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江藩撰《汉学师承记》,鲜明地以汉学为名勾勒清代经学师承。其他学案体编纂目的与方法也被提及,陈祖武《〈明儒学案〉发微》17通过比对《明儒学案序》《改本明儒学案序》两篇序文的异同,分析其编纂目的;万红《从〈理学宗传〉批注看孙奇逢的学术倾向》18从批注的角度来阐述孙奇逢力合朱王,最终归结到孔孟的学术主张。此类研究还有张实龙《修德而后可讲学――论〈明儒学案〉的精神》1,姚文永、宋晓伶《“自得”和“宗旨”――〈明儒学案〉一个重要的编撰方法与原则》2,张圆圆《提倡自得 把握宗旨――论〈明儒学案〉一以贯之的学术史方法原则》3,姚文永、张国平《重“工夫”轻“本体”――谈黄宗羲编著〈明儒学案〉所贯穿的一条重要原则》4等,对各学案体的编纂原则进行分析。
  清代学案体编纂体例臻于定型,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卢钟锋《论〈宋元学案〉的编纂、体例特点和历史地位》5,陈其泰《〈宋元学案〉的编撰与成就》6,张林川、林久贵《略论〈宋元学案〉的体例特点和文献价值》7均认为《宋元学案》标志着学案体更臻于完善,但陈其泰更关注《宋元学案》编纂过程中与社会变迁、其他史学流派的互动。钟晓华《论江藩〈汉学师承记〉的体例特点及其学术情怀》8不仅分析《汉学师承记》体例特点,还着眼于对其他学者的研究有所启示。
  受编纂者学术影响,学案体有其编纂特色。陈祖武《〈宋元学案〉纂修拾遗》9将着眼点放在黄百家与全祖望对《宋元学案》的补编上,强调全氏对《宋元学案》的功绩;陈其泰《〈汉学师承记〉的著述风格和反响》10将江藩著此书的目的归纳为“总结清初至乾嘉时期儒林家法之传授,经学著述之源流”。还有葛昌伦《〈宋元学案〉成书与编纂研究》11,金晓刚《编纂与刊刻:〈宋元学案〉文本生成史研究》12,连凡《〈宋元学案〉中黄百家的案语及其学术价值――兼论宋元儒学思想史的建构》13,程得中《试论〈宋元学案〉的编辑特色》14,姚文永《浅谈〈明儒学案〉在编辑学上的特色》15,王应宪《论〈汉学师承记〉的“尊戴”思想》16,张枫林《孙奇逢〈理学宗传〉的编纂特点》17,刘国宣《〈宋学渊源记〉新论三题》18,韦泽《〈洛学编〉的编纂原因及内容特色》19,曾志平《试论〈儒林传稿〉与〈四库提要〉的内在关系》20、《〈学案小识〉与〈四库全书总目〉关系考》21等,均为探讨学案体编纂特点的著述。
  (三)传主选取
  有关传主择取的专题论述主要集中于《明儒学案》学者缺载现象。王记录《〈明儒学案〉缘何不为李贽立学案?――兼谈黄宗羲的学术史观》22与姚文永《“共行只是人间路,得失谁知天壤分”:从“一本而万殊”看〈明儒学案〉为何不给李贽立案》1两篇文章均对《明儒学案》缺载李贽进行考察,王记录从黄宗羲的学术史观展开探讨,黄氏认为李贽学术偏禅,失儒学本质,姚文永则从对黄宗羲“一本而万殊”哲学理念的解读分析缺载原因,二者虽研究视角不同,但均认为李贽偏禅是导致《明儒学案》缺载的原因。张明《〈明儒学案〉缺载“黔中王门”考论――兼论“黔中王门”源流演变及其心学成就》2对黔中王门启、承、盛、衰四个时期之源流演变及其心学成就进行梳理,而后通过考证认为黄宗羲缺载黔中王门的主要原因在于黔中王门资料的丢失。
  此外还有对传主门人弟子的考证,如沈志权《〈宋元学案〉巩丰、巩岘关系考订》3考证巩丰与巩岘的关系,郑礼炬《〈明儒学案・粤闽相传学案〉王守仁福建门人考》4、连伟《〈明儒学案〉载王阳明馀姚籍弟子管州事E考订》5则对王门弟子相关问题进行考证。

nlc202211281752



  三、清代学案体的学术研究状况
  (一)学术观点方面的研究
  学术史观指导学案体编纂,学者从学术史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朱义禄《黄宗羲哲学史方法论发微――兼论〈明儒学案〉》6一文指出黄宗羲哲学史方法论的特点;林久贵《略论〈宋元学案〉的学术史批评方法》7一文就《宋元学案》对宋元学术史的宏观把握和学术品评作了简要论述;陈畅《个体性与公共性之间――论〈明儒学案〉的形上学结构及其当代意义》8则通过阐述《明儒学案・蕺山学案》本体观念,探寻黄宗羲对复杂思潮的整合。相关文章还有黄敦兵、雷海燕《从哲学史学角度看黄宗羲学案体著述的哲学特质》9,连凡《〈宋元学案〉的层次结构与学案设置――兼论全祖望与黄宗羲思想史观之异同》10,陈卫平《突破传统,书写信史――〈明儒学案〉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历史先导意义》11,张圆圆《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传统借鉴与当代反思――论〈明儒学案〉的哲学史意义》12,张二平《〈明儒学案〉的生生哲学》13,林俞佑《阮元〈儒林传稿〉学术观钩沉》14,李世阳、郑培国《唐鉴的哲学思想浅论――兼评〈国朝学案小识〉》15等,对学案体著作中体现的学术史观进行了分析。
  脉络和系统研究方面。何俊《宋元儒学的重建与清初思想史观――以〈宋元学案〉全氏补本为中心的考察》16以全祖望《宋元学案》补本为中心,呈现出自身的学术史研究范式,亦折射出清初学术由庞杂及其转向中期精深的特征。而孔定芳《孙奇逢〈理学宗传〉的道统建构》1《以明道为究极:孙奇逢〈理学宗传〉的道统重构》2,陈畅《论〈明儒学案〉的道统论话语建构》3,连凡《道统论的突破与〈宋元学案〉的思想史构建――兼论“宋初三先生”思想史地位的确立》4《学术谱系与宋元儒学史的构建――论〈宋元学案〉视域下的学案表与师承关系》5,潘志锋《魏裔介的道统论》6,高阳《试论熊赐履〈学统〉的道统建构》7等文章,也对编纂中体现的脉络和系统进行了分析。
  明清学术转型影响学案体编纂。陈畅《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气学视野――以黄宗羲〈明儒学案〉〈孟子师说〉为中心》8、朱康有《〈明儒学案〉中的“实学”意考》9等文章,讨论明清儒学转型下学案体编纂中的“实学”思潮。
  其他相关研究还有张圆圆《黄宗羲论东林学派和蕺山之学――基于对〈明儒学案〉文本的解读》10,姚文永、王明云《从〈明儒学案〉看黄宗羲的儒佛观及其矛盾》11,连凡《从〈宋元学案〉看政治与儒学的互动影响――以党禁与杂学为中心》12,姜金顺《试论孙奇逢〈理学宗传〉的政治理念》13等,不仅涉及学术争论,还对学案体编纂中“内圣”与“外王”的含义进行了探究。
  (二)学人与学派方面的研究
  对传主的学术评价体现编纂者的学术倾向。吴震《泰州学案刍议》14通过梳理赵贞吉、耿定向二人与泰州学派的关系,指出黄宗羲在编纂过程中为了维护阳明学的正统性,导致泰州学派成为“大杂烩”。还有李一禾、张如安《“不拘”与“纵情”――论〈明儒学案〉中黄宗羲对邓豁渠形象的建构》15,金香花《罗钦顺性论新诠――〈明儒学案〉商兑》16,姚文永《析薛u的复性说――兼论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对薛u的评价》17,陈文新、王冯英《由唐顺之由文入道看文学史与哲学史之相关性――〈明儒学案〉视野下的唐顺之》18,黄敦兵、雷海燕《黄宗羲学案体范式的问题意识――以〈王畿学案〉为例》19等,对编纂者所塑造的传主个体展开讨论。
  学案体对学术群体的建构涉及濂溪学、关学、洛学、浙学、北学等多个地域群体。早坂俊广《关于〈宋元学案〉的“浙学”概念――作为话语表象的“永嘉”、“金华”和“四明”》1将《宋元学案》看作“表明话语之书”,对“浙学”概念进行话语、话语表象及故事等方面的探讨;张天杰《〈宋元学案〉的编撰与濂溪学的新诠――从刘宗周到黄宗羲、黄百家父子》2指出刘、黄等人对濂溪学重新诠释与定位,走出了朱子学的影响并带有合会朱陆的色彩。还有王宇《吕祖谦的游离与回归:论〈宋元学案〉对南宋浙学的认识》3,刘峰《清末关学的朱子学面向:以贺瑞麟〈关学续编〉为中心》4,王学斌《清代北学谱系的建构与完善――以〈北学编〉〈续北学编〉为中心的考察》5,谢桃坊《〈宋元学案・蜀学略〉辨正》6,连凡《宋元陆学的发展脉络及其评价――以〈宋元学案〉为中心的考察》7《宋代湖湘学派的发展脉络及思想阐释――以〈宋元学案〉为中心的考察》8等,对儒学的地域性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三)学术争论方面的研究
  儒学发展以来内部的学术争论主要是程朱、陆王的道统之争,理学内部流变及“汉宋之争”。学案体编纂体现的道统之争及内部流变研究,卢钟锋《宋元时期理学的论争与〈宋元学案〉的理学观点》9认为《宋元学案》整理了宋元时期重要论争,基本上持折衷诸说,合会学术异同而又偏向陆、陈;汪学群《〈明儒学案〉与阳明学的分派》10认为黄宗羲《明儒学案》对阳明学分派的主干为浙中、江右、泰州的演变,大体与阳明学的确立、发展、变化的轨迹相适应。还有秦峰《〈明儒学案〉对“四句教”的诠释和批评》11、王宇《试论〈明儒学案〉对明代理学开端的构建》12、许倩《清代洛学史撰述中的“汉宋之争”与“朱陆之辨”》13、张圆圆《论〈宋元学案〉对理学发展的总结》14等,主要涉及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道统之争及编纂者学术倾向。
  “汉宋之争”主要围绕《汉学师承记》与《儒林传稿》展开。黄爱平《〈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15认为《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的出现既是汉宋之争达到顶峰的标志,也是对汉宋之争的总结,而后争论渐趋调和;戚学民《“儒林列传”与“汉学师承”――〈汉学师承记〉的修撰及汉宋之争》16《阮元〈儒林传稿〉与清代汉宋学术之争》17,两篇文章分别从《汉学师承记》与《儒林传稿》出发探讨汉宋之争,尤其注重阮元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还有朱维铮《清学史:汉学与反汉学一页(上)》18《清学史:汉学与反汉学一页(下)》19、王树民《江藩的学术思想及汉W与宋学之争》1等,集中于“汉宋之争”的学术争端。

nlc202211281752



  此外,同一流派或同时期的学案体编纂也有不同特点。佐藤炼太郎《明末清初相反对立的阳明学派史――周汝登〈圣学宗传〉与黄宗羲〈明儒学案〉的比较》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阳明学者的学案编纂,认为二者虽代表不同时代的阳明学观,但都应被尊重;袁立泽《从〈理学宗传〉到〈明儒学案〉――“以经学济理学之穷”视角下学案体史籍初论》3分析《明儒学案》与《理学宗传》的“后先相承”关系,认为清初学术具有“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发展路向。此类研究还有戚学民《〈儒林传稿〉与〈宋学渊源记〉》4《〈学案小识〉与〈儒林传稿〉》5、朱雪芳《〈道南源委录〉与〈道南源委〉概述》6等,对学案体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
  四、回顾与展望
  综上所述,学界对清代学案体的研究已有较多成果:不仅对“学案”及“学案体”进行释名与溯源,还聚焦到具体的学案体史籍,侧重于《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国朝汉学师承记》等;学案体研究内容不仅涉及编纂、体例、版本等相关问题,还对内容进行释读,关注其中所体现的“门户之见”,尤其对各学案体蕴含的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研究;研究视角上,不仅关注学案史本身的发展趋势,还对学案体进行比较研究,通过纵向比较弄清各学派编纂的学案体的继承关系及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横向比较发现学案体编纂与社会变迁、学术转型的双向互动。同时,学案体的点校出版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诸如四川大学整理《历代学案》、凤凰出版社出版《理学渊源考辨丛刊》,越来越多的学案被重新编写和点校出版,为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总之,学界对学案体研究基本涉及学案体的各方面,成果颇丰,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
  有关清代学案体研究虽有许多成果,但是在未来仍然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学案体研究对象正在逐渐广泛,目前虽仅有三十馀部学案体受到关注,但有关学者正陆续对其馀学案进行深入研究;学案体的研究内容正在逐渐丰富,清初“由子返经”的学术风气体现于学案体对传主W术资料的选录中,学界正从此方向对清初学术转型进行探讨,而学案体的分类也是学界关注的问题,如《明儒学案》在《四库全书》中归为“史部”,而《理学正宗》等归为“子部”,此种不同分类有待学者进一步深入挖掘;学案体研究的方法也在更新,不仅从传统文献学、历史学着手,而且开始从符号学角度进行探析,亦或是对著者进行人物选取、资料摘录等方面的心理学分析,推断著者编纂意图;区域性学案体的编纂也受到学者关注,区域性学案史的编纂反映了学术的地域文化特色,呈现了地方学术脉络,保留了大量文献资料,对于文化史、区域史的研究很有帮助,而清代洛学、闽学、关学、北学等均出现大量的学案体著述,但学界对地域性学案史研究较少;学案体的续、补也值得重视,清代学案体有许多是对前人所著学案的补编、续编,此种情形在清中后期更为明显,分析学案补编现象有利于了解学术发展的循环性,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
  清代形成了学案体编纂较为固定的认知、范式和方法,并出现了《明儒学案》等论著,至今仍影响学术界的研究和创作,如杨向奎《新编清儒学案》、戴逸《二十世纪中华学案》等以学案为名、仿学案体例的著作。有清一代近三百年中形成的各种学案体史籍,作为研究对象,它反映了清代学者的研究状况、学派的特质、学术的变迁、学派地域分布、对前代学术文化总结评判等内容,对研究古代学术史、文献学等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因此,对学案体研究进行回顾,不仅有助于对学案体考镜源流,厘清学案体发展变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深化研究,还能为后人研究提供帮助,为当代学术史编纂提供体例借鉴,并起到资料保存、辑录与检索的作用。
  A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Xue'an Essay Style in the Qing Dynasty
  Shen Zhaolin
  Abstract:The Qing Dynasty was the peak of the compilation of academic history. There were more than 30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and there were hundreds of Xue'an Essay Style in the Qing Dynas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t,which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The number of academic reviews on the Xue'an Essay Style is small,and more classified introduction is based on the Xue'an Essay Style,or even the summary of a single composition. There is no speci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Xue'an Essay Style in the Qing Dynasty,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Through the review of previous studie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t.
  Key words:Xue'an Essay Style; Confucianism;Qing Dynasty;academichistory
  责任编辑:石 峰

nlc2022112817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44265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