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综述了几种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做到教无定法、兼收并蓄,充分利用多种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构建发现式、探究式、合作式的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体裁教学法;篇章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导言
  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是中国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却受到了学者的质疑,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也逐渐意识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传统的综合英语课堂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授课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因此不能满足学生对个人综合技能提高的需求;学生的侧重点放在对于词语的缺乏语境的、孤立的理解上,对于文本缺乏整体的认知;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分级教学和分类指导,不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中外学者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各有侧重,试图从多个角度探讨教学的最佳模式。
  二、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在基础外语教学中受到广泛关注和运用。它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强调语言在真实情境中的运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用目的语言开展互动活动,教师在课堂中改变“一言堂”的现状,发挥着协调者、组织者、咨询者、鼓励者的作用。
  (一)交际教学法的产生及特点
  交际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其理论基础是社会语言学领域中有关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表达意义的交际体系。Hymes(1972:22)认为语言知识的学习应该和语言的具体运用联系起来,并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交际能力涵盖许多方面,包括语言知识技能、交际者如何采用得体的语言在真实语境下完成言语交际活动等多方面能力,即以言语实施的能力。在此基础上,Canale和Swain(1980:15)发展、完善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交际教学法强调功能和意念的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语言学习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是存在于孤立的词语或句子中,而是存在于连贯的语篇中,强调把真实语境中的语篇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教学过程交际化,课堂本身就是一种具体的社会交往环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外语课堂上,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参与课堂并运用目的语完成的能力。
  (二)交际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交际教学法是一种既培养学习者语言能力,又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不是一种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内容是让学习者学会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语言完成交际活动,而不是单纯地、孤立地关于语言的知识;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获得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具体的行为去获得英语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语言能力,并将其运用在真实的交际行为中。
  布朗(1994)在对课堂教学交际化定义中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各项交际能力为重点,而不仅限于语法或语言能力。按照布朗的标准,培养交际能力为成为课堂教学的突出目的。在交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由学生承担交际活动的主角并成为课堂的核心。而教师也退出了课堂的主体地位,而起到协调者、组织者、咨询者、鼓励者的作用。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设计真实的场景作对话练习、角色分配和课堂讨论等,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师要认真设计富于启发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培养学生以言施事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运用交际教学法开展的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曲解了交际教学法,他们过分强调口语能力而忽视了词汇教学,创设的交际语境缺乏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不能很好实施这种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回到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中。在交际教学法的理念指导下的词汇教学中,应当注重词语的引申义和语用含义,指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下选用不同词汇以达到不同的交际效果,不应采用单词解释和句子示例的机械讲解方式,如要教会学生在不同语境下使用slim,thin,skinny或plump,portly,fat来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同时,可以采用“transcript”的方式讲授词汇,让学生提高词语分类汇总记忆的方式,促进交际活动的有效性。
  交际教学法指导下的综英课堂中轻视语法教学,这也是教学中的另一个误区。目前高中教学中把语法的讲授看成是太传统、呆板的活动,过于强调学生的口语表达而忽略的语法基本功的培养,因此大一新生在基础语法方面相当薄弱。我们应该把语言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交际活动中渗透语法部分的习得。对课文文本的讲授中不仅要涉及词汇、短语、句子结构的学习,还要涉及对语篇的理解和学习,各个环节都要从文章交际目的出发。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分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为完成一个言语交际行为然后进一步分析如何展开。教师要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加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组织语言并参与课堂活动,借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因此,整个综合英语教学应该是所有语言技能的一个综合训练,应当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运用综合语言能力达到真实情境下交际的目的。
  三、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综合英语课程中。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Swalesian School”和Martin为代表的“Australian School”认为(:交际目的决定着体裁的存在,使得某类语篇具有大体上相同的图式结构,而这种图式结构影响着语篇的内容和语言风格的选择。他们都强调体裁的常规性和制约性,认为体裁是语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会交往工具,具有重复性和习惯性,其基本原则不能被随意更改;两个学派还认为,体裁的常规性并不意味着体裁是一成不变的东西,相反,由于文化因素或语篇变量的不同,属于同一体裁的语篇仍然存在某些差异,我们可以在不破坏体裁结构的原则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体裁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体裁与体裁分析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因文章体裁不同而施教。它是基于体裁分析基础之上,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运用于课堂,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方法。其宗旨是:让学生了解不同体裁的语篇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和语篇结构;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意义建构;让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能够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创作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
  四、篇章教学法
  荷兰语言学家范・迪吉克(Van Dijk)把语篇分为叙述总结构、论证总结构和试验报告总结构几种语篇模式。精读课文有叙述文、说明文或论述文等不同结构。讲课时我们参照他的语篇模式理论,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课文的框架结构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体裁和文体的关系。

  (一)利用课文语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汇语义
  从语篇入手讲解课文不仅要分析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还要探索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研究语言形式在语境中的功能。运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语义衔接理论,分析课文中词汇的同现、复现、同义、反义、整体与部分关系等现象,是培养学生在语篇中学习词汇语义的一种可取的手段。观察词汇的同现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学习词汇。寻找词汇链,同样也是在语篇中学习语义衔接关系的有效手段。学生的注意力就不再是支离破碎的单词、短语和句子,而是整个篇章。
  (二)通过语篇语境,剖析语法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在语篇层上讲授语法就要讲解语法形式如何服务于内容。使用某种语法形式是作者的一种选择,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传递不同的信息内容。英语时态的选择同样受着语境支配。“有时起决定性制约作用的不是时间因素,而是说话人的目的,信息成分的重点及受话人理解信息的共同基础。”
  (三)抓住语篇主位发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主位和述位的安排,即信息结构的部署,是说话人的选择。主位内容和体裁有关。广告往往以产品名称作主位,目的在于加深产品在顾客中的印象;论述文,经常用代词we和you作主位,以此与读者建立直接的交流关系;侦探小说则经常用身体的某部位作主位,制造悬念;童话故事总是以“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主位标记开头,等等。研究主位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观察作者怎样建立话题框架以及怎样发展语篇话题。
  (四)结合语篇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中英语言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语篇教学必然涉及文化差异。用文化的观点研究语言,就要“探索语言的使用者怎样通过语言的形式,从单词、句子到整个语篇,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现本民族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
  篇章教学法侧重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词汇和语法在话语语境中的理解,在教学中使用可以增强学生的篇章意识,可以成为综合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没有涉及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的训练,强调单方面的输入,对于语言输出方面没有过多论述,而根据Krashen的输出理论,综英课堂中应强调语言内化之后的外化过程。
  五、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教无定法”,没有一个适合任何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师应紧紧围绕知识技能目标、策略培养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设计开展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解放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构建发现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的课堂,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Brown Douglas H.Teaching by principles[M].Prentice Hall1,1994.
  [2]Canale,M.and Swain,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47.
  [3]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J.B.Pride and J.Holmes.Sociolinguistics[C]. Harmonsworth:Penguin,1972.
  [4]HarmerJ.How to Teach Englis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吴进业.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55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