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我国政府正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有效、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惠及民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容要素和功能目标上建立二者的联系,分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时期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2)01-0064-09
  [作者简介]齐勇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李平凡,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但是我国文化发展落后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大国的身份还不相称,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毫无疑问,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点。
  一、公共文化服务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内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是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对应的概念,即由政府提供或生产,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行为。公共文化服务以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要为目的,着眼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既给公众提供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维持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生态环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市场化、产业化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共同构成国家文化建设的完整体系。
  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机构和场所为中心,以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相关社会组织为外围的,遍布城乡的文化服务点和网络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文化内容服务
  内容服务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心位置。一般来说,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应该是公民普遍需要的公共信息,如国内外各种政务信息、时政信息和一般的社会信息、经济信息、气象信息、灾害信息等,还包括基本的文化、娱乐和大众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除满足普遍的公共需求之外,还应满足特定地区人民特殊的公共需求,比如为农村提供的节目应满足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特殊需求,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的节目应满足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内容。
  2.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结构合理、运转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可以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能力,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资源总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的市场微观组织通过政府引导,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需求。
  3.公共文化人才保障
  公共文化人才保障由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业余文化队伍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人员等构成,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中坚。完整的文化人才体系,不仅包括参与其中的各类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建设一整套吸引人才、帮助人才创造业绩的良好制度。
  4.公共文化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是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它由相关社会主体构成,包括中央、省、市、县、乡镇等各级政府,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承担公共服务职责的国有文化企业以及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的民营文化企业和个人等,也包括进行文化传播的公共文化传播机构等。
  5.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各种历史文化遗存和已经建成的覆盖城乡的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纪念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公园、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影剧院等,以及利用现代化手段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文化信息系统,如公共文化电子政务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等。
  6.公共文化政策法规
  公共文化政策法规是公共文化服务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建立健全的文化政策法规,形成法律体系中以专项文化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主体,以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为配套的公共文化法律框架。
  (二)国家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1990年第一次提出。他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中驳斥了美国“衰落论”的观点,认为美国在当今世界上不仅拥有经济和军事等“硬权力”优势,而且拥有文化、价值观和国民凝聚力等“软权力”优势。
  冷战结束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得软实力这一特定概念逐步演变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中性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我们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指基于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上,通过创造文化价值或者文化附加值,继承、培育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借助文化生产、文化交流、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播等手段,使本国所倡导和奉行的价值观念被国内外受众所吸引和认可,借以赢得国际声誉与影响力的国家实力。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文化凝聚力
  文化凝聚力是指文化的精神层面,即文化特有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力量,通过文化的内化过程,引导、集聚、激励公民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化凝聚力作为民族情感的纽带,能够激发公民的民族感情,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传统文化道德通过教育感化、沟通疏导、自我评价与社会舆论等,能够增进个体对社会整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指人类创造文化内容产品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标志着生产力自身的革命已经到来,传统生产力要素如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即文化的意义内容。文化生产力的提出是生产力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生产力主要面对人同自然的物质关系,具有物质形态的主导特征;文化生产力则是人类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等精神方面的发展成果,具有精神内容的社会属性和物质载体的商品属性的双重特点,既可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同时也能够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3.文化创新力
  创新是民族文化保持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文化创新带来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推动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增殖。文化创新力是指以文化为逻辑起点,促使文化在质量上、数量上发生改变,实现文化创造力的提升,从而产生丰富的文化要素和文化成果,乃至实现文化转型。文化创新力以科教实力、智力资源为基础,通过

文化教化与塑造功能生成文化发展的内驱力。
  4.文化传播力
  文化传播力,从字面理解是传播文化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由内向外而生的张力,能通过对外信息传播所呈现的信息密度、质量和影响力表现出来,通过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网络传播具有本国符号象征的文化,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力。
  5.文化整合力
  文化整合力是指一国吸收、融化不同文化,使其趋于一体化的能力。特别是当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更为密切,他们的文化必然相互借鉴与融合,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另外,文化整合还包括对本国文化资源、文化机构和文化设施的合理利用等。
  6.文化影响力
  文化影响力是指由于文化主体的独特魅力对文化主体的外部系统发生的作用力,从而实现主体文化价值,获得文化竞争力。是文化的外化过程。人类的一切物质活动,诸如经济、军事、政治等等背后总有某种文化因素在起作用,是文化软实力对外部产生作用的重要表现。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特点,能够为文化核心价值提供市场培育空间。文化产业则是为文化“价值”和“理念”提供内容和文化符号包装。并以市场化的手段进行推广。因此,公共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素密切关联
  “一个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内可以积极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共享,鼓励文化原创,以达到凝聚核心价值,加强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对外可以通过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传播文化理念,塑造文化形象,以提升国家软实力,营造和谐发展的国际环境。”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直接的内在关联。
  首先,公共文化内容服务为公民提供的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对文物遗产的保护和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意转化产生的。这些文化内容无形中影响着受众的核心价值,形成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从而最终对全体公民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也正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文化凝聚力的基本要求。
  其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形成了巨大的需求空间,通过公共财政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为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虽然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只是全社会文化产品总量的一部分。然而,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具有整合国家和社会资源的综合性的特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家的文化生产力即国家文化软实力。而文化生产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的完善。
  第三,公共文化人才保障通过文化教育培养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人才,发展文化创意能力,激活民族的文化原创力,增强国家文化科技实力,从而提高国家的文化创新能力即国家文化软实力。而只有具有文化创新力的国家,才能留住更多的文化人才。
  第四,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微观载体,公共文化组织机构特别是其中的公共文化传播机构,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播民族文化,提高国际文化的传播力,扩大我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五,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往往能够展示出其所代表的文化形象,吸引人们前往参观,进行文化体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文化是公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各类文化资源和设施必须进行统一管理和整合,才能够发挥其最大效能。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也代表了一国文化整合能力,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
  第六,公共文化政策法规通过管理和规范公共文化服务行为,改善文化生态环境,促使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而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提高,也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规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参见图1)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目标一致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社会多样化思潮的重任,是推动社会沟通、增强全社会的文化凝聚力、实现公共资源整合的强有力杠杆,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人民群众思想和行为趋于一致。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作统领,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中的和谐、中庸、和而不同、天人合一、集体主义等价值取向与西方文化互为补充,不仅可以为全球合作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金融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价值观支撑,而且作为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构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形成多元文明并存、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一个国家的形象不仅体现在国家整体形象上,而且体现在具体的一个个公民身上,只有公民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才能够在国际上树立完美的国家形象,也只有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得以满足,才能够最大范围地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文化素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提高国家软实力有着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共同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就是解决人的文化需求问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要加快推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公共文化建设,保障公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权利。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保障情况,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对塑造国家形象、展示国家的人文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3.保护和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中华民族文化
  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发展而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以及生命本身的理性认知和现实感受,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了这种中华民族的民族魂,走向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国家文化软实力才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保障。深入挖掘我国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道德精神,树立共同的民族文化价值观,获得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广,接触率高,服务形式喜闻乐见,通过文化公共服务宣传和传播丰富的民族文化,能够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延续、丰富和发展。当前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肩负着保护和发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支撑点:
  首先,中华文化传统是构建中国文化价值的基石。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源泉。中华民族

五千年的文明史,交融汇聚,多元一体化的民族结构造就了“中华共同体”意义上的中华文化传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道德操行。中国的现代文化需要通过与传统文化结合,才能增强吸引力。
  其次,面向21世纪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文化开放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取决于能否为全球文化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任何文化都不是封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与世界文化的发展相契合的基础之上。
  第三,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高低,也要看该国公民的文化生活情况,只有广大公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得到满足,才能够谈“文化软实力”,否则,我们所说的“文化软实力”只能是空中楼阁、水月镜花。
  第四,大众文化在全球文化形态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经济增长、文化创造力、增强国家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手。(参见图2)
  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四个支撑点中,文化民生指的是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如何。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只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才能使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所以,文化民生主要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来体现的。(参见表1)
  文化民生不仅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来体现,同时公共文化建设也具备提高公民文化生活水平的能力,因为公共文化服务具备以下四大功能:
  首先,公共文化具有整合功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是推动社会沟通、增强心理凝聚力、实现公共整合的有力杠杆,在促进人民群众思想和行为趋于一致方面具有重要功能。
  第二,导向功能。公共文化服务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吸引公共居民参与,在倡导社会认同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缓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沟通,强化公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传承功能。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现代社会人们活动的基本载体,对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繁荣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第四,发展功能。公共文化建设是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通过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平等地参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性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的这四大功能,能够影响公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对整个国家的文化民生构成影响,所以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点之一。(参见图2)
  三、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从2003年党的十六大以后开始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决策以来,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成就斐然。但总体来说,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为出发点,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建设,我国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为公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僵化
  我国目前的文化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建立,文化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在逐步深化,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文化管理的部门、地区间的保护、垄断和分割现象严重,文化市场经营环境差,在很多文化经营门类中存在着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的问题等。
  这种旧的行政管理体制弊病很大,既不能充分有效地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又垄断了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权。同时,旧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在薪酬、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人才选拔等方面都存在管理机制僵化的问题。使得文化事业单位毫无组织活力,元法适应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要求。
  (二)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意识不强,服务错位问题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往往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从地方政府到基层自治组织尚未将公共文化建设列为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程。
  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最终导致服务效率不高、服务错位的问题,部分基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存在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的问题。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们表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即使农民没有需求,或是公共文化服务超出了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地方政府也积极供给,在提供给基层,尤其是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中有相当部分并不符合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农民最欢迎的是有助于他们科学致富的文化活动,一些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的健康文化服务供给得不到满足,基层政府亟需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三)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相对不足、投入效率低下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由于基数较小,欠账较多,增长仍然缓慢,文化事业总量偏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建国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快速增加。但是从时代发展的现实趋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和世界发达国家文化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体系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框架,投入水平和运作机制都跟不上现实状况的需要,文化事业投入的增速远远低于经济发展和财政能力的增速。
  我国文化事业费的投入虽然是年年增加,但是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是在0.3%-0.4%之间徘徊,“发达国家和地区通常大约将公共开支1%左右的比列用于公共文化投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文化事业费用投入还是处于相对不足的水平。
  近年来,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的问题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投入缺位、越位、效率低下的现象。政府制定了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专项资金拨付政策,但是资金的用途、去向、资金投入之后的成效都没有受到重视,没有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务投入资金的绩效评估体系。
  (四)公共文化服务地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在我国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相比有着很大差距。
  另外,我国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影响,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不同于城市

的发展模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几乎都是由政府直接提供,受到财政资金的影响,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一级的税收被取消,乡镇财政的资金来源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因此,乡镇财政的资金短缺直接影响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
  (五)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刚刚兴起,主要靠政策推进,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无法可依的局面。规范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责的法律法规、规范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的法律法规、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建设的法律法规都很缺乏,影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六)公民缺乏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意识
  由于长期受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公民大都形成了公共领域政府主办的思想,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导致公共文化建设由政府主导,有些公共产品不受公众欢迎,从而浪费了公共资源,使得政府形象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化建设的进展。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建议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时期。因此,科学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对政府来说任重而道远。在新形势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政府服务职能,缩小城乡公共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作出努力。
  (一)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增强公共文化发展活力,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制度基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首先需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制机制为依托,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近年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新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建设文化强国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要更加重视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先后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
  当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要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
  (二)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服务理念,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行政支持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能单纯依靠市场化的方式来完成,政府有责任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像重视经济建设那样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基本队伍,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建设。同时,要建立“文化改革发展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及“文化专项资金绩效评估体系”,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联系起来。“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和种类”、“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等问题,进一步通过制度配套予以明确和量化,督促和激励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行政支持。
  (三)提高文化生产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主体多元化,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拓展多种渠道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建设还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然而,从长远看我们必须打破“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唯一提供者”的观念,打破公共部门的垄断地位,积极引入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文化的生产力和文化市场的活力。同时,在公共文化建设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引导国有大型企业参与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培育文化市场的消费空间,开辟新的文化消费主体。要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的资源总量,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强化对特定地域,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四)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推进城乡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均衡发展
  城乡之间文化的均衡发展关系到我国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扶持,树立农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重的发展理念,利用文化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让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和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完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和文化网络建设,建立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标体系。挖掘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农村文化,做大做强农村文化品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培育和拓展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甚至国际文化的交流。
  中央财政要加大对落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重点支持并解决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文化发展财力不足的问题,促进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积极建立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开辟对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支持的新途径,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实现资源共享,缓解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不足的问题。改善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区划造成的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合理的状况,缩小区域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差距。
  (五)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加强文化立法,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法律保障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既需要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也需要相应的法制作保障。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法制建设工作,加快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法制建设进程。紧密结合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际。积极开展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立法工作,通过地方文化立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享有的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繁荣发展。总结一段时期以来的公共文化发展决策、文化监督和执法的实践经验,将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逐步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
  加快公共文化建设立法进程,不断完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十二五”期间,有计划、有步骤地继续推进《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工作,抓紧研究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推动专项立法建设和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修改和完善促进文化艺术发展、鼓励文化艺术创新的知识产权法。真正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让文化法制建设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保障。
  (六)提升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与能力,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夯实社会基础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调动起群众的参与热情。首先,要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完善公民参与制度,推动社会自主开展各项公共文化活动。政府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比如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最低保障制度,确立“文化低保”补助政策等,保证每个公民的意愿都能有效的表达,进一步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其次,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回馈机制,比如在政策制定方面,政府是否采纳了公民的意见。政府是否按照公民的意愿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这些都需要有监督者,而最好的监督者就是服务对象――公民,例如,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政府部门可以在自己的政府网站上设立类似公民意见的专栏,公民可以把自己对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需求的意见、想法表达出来,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与能力。
  责任编辑:李海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571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