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堂乐歌的形成及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艳芳

  摘要: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明初新式学堂里开设的“乐歌”课和音乐课教唱的歌曲。它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的歌曲形式,是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结出的硕果。
  关键词:学堂乐歌 形成 音乐结构 意义
  
  一、学堂乐歌的形成
  在“洋务运动”失败后,1898年,掀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文人强调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提倡在学校开设音乐课,发展音乐教育事业,并通过学校唱歌来传播新思想。1902年 清政府被迫颁布“王寅学制”,1904年再颁布“癸卯学制”,明文规定了“今外国中小学堂、师范学堂,均设有唱歌一门,并另设专门音乐学堂,深合古意”,第一次将音乐课写入了普通教育的课程中,各地新学堂的乐歌教学纷纷兴起。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1902年,沈心工、曾志斋、萧友梅、李叔同等人,出国学习了西洋音乐。学成归来后,他们组织音乐社团;举办音乐讲习会;以日本和欧洲广泛流行的曲调填写反映新思想的歌词,编辑成为学校的“唱歌课本”。同时,各种撰译、编印介绍西洋音乐和新歌曲的书籍刊物陆续发表,促进了新乐的发展。后来音乐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现象称为“学堂乐歌”。
  二、学堂乐歌
  是我国清末明初新式学堂里开设的“乐歌”课和音乐课教唱的歌曲,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的歌曲形式,是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结出的硕果。
  (一)、内容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先进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愿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那一时期兴起的学堂乐歌按内容可分为:
  1、宣传“富国强兵”、抵抗侵略的《何日醒》(夏颂莱编)、《中国男儿》(石更词、辛汉编)、《十八省地理历史歌》(叶中冷编)、《黄河》、《扬子江》(王引才编)等,都是当时流传较广、有代表性的学堂乐歌。
  2、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的:《勉女权》(秋瑾编词)、《女子体操》、《缠足苦》等。
  3、表达实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愿望的《演说》、《欧美二杰》等。
  4、反对封建迷信,学习进步科学的《辟占验》、《格致》等。
  5、主张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文明婚》、《跳舞》等。
  6、关于少年儿童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勉学》、《运动会》、《地球》、《赛船》等。
  7、正面歌颂革命的《革命军》、《欢送北伐军》、《女革命军》等。
  
  (二)音乐结构
  学堂乐歌的音乐基本是引进外来曲调,填上反映新思想的歌词,大部分采用欧美和日本的曲调或用中国的传统曲调填配歌词,也有少部分歌曲的曲调是音乐者自己创作的。为便于中学学生集体颂唱,乐歌的曲式结构都较简单,多为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和单三部曲式。记谱都采用西方的五线谱,或日本传入的“简谱”,而不是中国传统的工尺谱。
  1、日本曲调填配的歌曲有:《体操――兵操》用游戏唱歌《手指游戏》的曲调;《何日醒》用日本学校唱歌《樱井的诀别》的曲调;《中国男儿》用日本学校唱歌《宿舍里的旧吊桶》的曲调;
  2、在欧美的曲调填配中,有直接用欧美曲调填配,也有以欧美曲调填词的日本歌曲的转译再填配。代表作有:沈心工的《拉纤行》取自《伏尔加船夫曲》;李叔同的《大中华》源于意大利歌剧《诺尔玛》中的曲调;《送别》源于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3、中国曲调填配的乐歌有:用小调《孟姜女》的变体曲调填配的《缠脚的苦》;用《老六板》曲调填配的《大国民》、《祖国歌》和《勉学歌》;用《茉莉花》的不同变体曲调填配的许多乐歌。
  4、自谱乐歌旋律的代表作有:沈心工的《黄河》、《采莲曲》、《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李叔同的《我的国》、《留别》、《春游》(三声部合唱);邹华民的《爱国》、《兵役》、《德育》、《动物》、《交友》、《励志》;多忠朝的《黄种强歌》;朱织云的《新材》、《连环歌》、《童子军歌》;朱云望的《美哉中华》、《木人戏》;许许彬的《请君对镜》等。
  (三)局限与意义
  首先,学堂乐歌的内容多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政治观点和改良要求为题材,所以受到当时的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局限。其中包括大国沙文主义观点和大汉族主义观点,甚至还宣传忠君、尊孔等封建思想。其次,在我国曲调填配和自创的乐歌中,主要是改良派的思想观点,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局限性。再次,在应聘来我国的日本教师中,大多对我国民间音乐不了解,过分夸大了欧美近、现代音乐的作用。最后,由于大多歌曲在曲调选择和词曲结合上不是较好,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只有一小部分曲调选择和歌词编配好又能适合学生演唱及符合他们理解能力的乐歌,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时代骄子。
  学堂乐歌的意义已不仅限于当初的“学校唱歌课教材”,它的影响是所有与之有关的倡导者和创作者始料未及的。1、在我国新民主主义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音乐交流、融合的一个新的开端。2、从此以后,群众集体唱歌的形式确立和发展起来,并成为我国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体裁和演唱的形式。3、使我国人民对西洋音乐文化和技能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其中五线谱和简谱的传入,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4、在音乐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对中国人传统的音乐审美理想和情趣造成极大冲击。5、为我国造就了一批传播现代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优秀音乐家。6、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新的转型期,标志着古代音乐历史阶段的真正结束和近、现代音乐历史阶段的真正开始。
  (四)作品集
  早期的学堂乐歌主要有:《学校唱歌集》(共三集)(沈心工,1904――1907);《教育唱歌集》(曾志斋,1904年);《国学唱歌集》(李叔同,1905年);《唱歌教科书》(辛汉编,1906年)等。此外介绍西洋音乐理论知识的书籍有:《乐意大典》(曾志斋,1904年);《音乐小杂志》(李叔同,1905年);《乐理概论》(沈鹏年,1908年);《和声学》(高寿田,1914年)等。
  作者简介:李艳芳(女,傈僳族,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2252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