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汉华

  摘要:对近年我国各类体育期刊的有关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相关论文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发现体育与其他学科间缺少交流,使体育专业学生缺乏立体的多层次的知识,应变能力较差等,根据这一现状,高校教育改革出现了新的潮流,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将由单一的体育教育向健康保健、教育教养、竞技娱乐等多元方向发展,课程改革将在增厚加宽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向现代化、国际化趋势发展,课程设置趋于综合、灵活,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前言
  21世纪的教育正向社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学校教育发生变革,而每次教育改革最终落实到课程这个核心问题上。如果没有课程实质性的改革,仅改学制、内容和教法,最后还是达不到成功的目的。课程包括宏观课程(学校所有课程)和微观课程(每门学科)。本论文所要讨论的是微观课程,即体育专业课程。课程是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也是学生通往社会的桥梁。这张蓝图怎么绘制,这座桥梁如何设计,关系到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体育课程能否发挥其完整的教育功能。
  1.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1.1 专业培养目标的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多种需求
  自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建立以来,体育一直被划归为教育学门类,专业结构以体育教育为主导,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要目标,毕业生的分配去向一直是以教委、体委部门为主。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社会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已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社会的调查来看,社会体育的指导、管理人员、运动保健康复人员、体育经济策划人员等的需求日渐增加[1];以前毕业的学生,多数在教育、体育部门,1985年以后,向教育、体育系统以外的其它部门流动趋势增大,体育系学生分配到教育、体委部门以外的社会其它部门的比例分别为7.5%、7.4%、34.4%、34.5%.显然,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使毕业生自主择业,选择在教育、体育部门以外职业的可能性加大了.这使体育系学生对于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倾向于今后能否有用,而对目前专业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大的不满意。
  1.2专业课程设置相对片面与各学科间的独立性,使学生的知识构建缺乏立体的多层次性
  目前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窄,应变能力差等缺陷.这与未来社会的需要,与合格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距甚远,虽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专业课程设置的片面性不能不视为其中一条重要原因。然而,体育学科是既要反映体育科学所公认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知识、基本理论和规律(如体育生物学科、心理学科、社会学科的理论、方法与规律),又要体现规则规范所要求的独特技术、战术、身体素质,还要考虑对象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等.而这并非是某一学科所能涵盖的.另外,调查表明,作为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之一的选修课,其开设现状也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着开设的数量少、范围窄、通用性差等弊端,有的甚至是原来的必修课.这一切是造成体育专业学生细而窄的知识结构,缺乏应变能力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知识结构会使学生缺乏立体的、多层次的知识面,而这些知识面又是形成各种能力的源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毕业生将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受到人才市场的检验.改革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合格专业人才、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之根本。
  1.3新时期我国体育专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进入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不断提升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动向来看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很多的思考,要从理论与实践回答改革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呈现出4种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这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4个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课程到强调显、隐课程的并重。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势必涉及到基础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诸方面的变化。无疑,这些变化必将对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想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师资,必须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快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力度,必须认真研究、积极参与,努力服务于基础教育。
  2.体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2.1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呈现出协调的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4次大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见表1),这4次修订工作都反映了时代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了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时代特征。不过,以往的教学计划普遍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1)课程设置划一,强调专业教育的纵向深入,必须课偏多;(2)选修课程不足,限选课多,任选课少;(3)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课程内容滞后于体育科技发展,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部分内容重复,教材更新速度缓慢。在具体做法上,较多地着眼于课程门类的培养和课程内容的增删,最终使课程及其内空越来越庞杂,这种形式的课程改革,不仅没有触动传统和根基,而且还使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
  福建师范大学的指导性计划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以“提高水平,减少重复,加强综合,重视实践,培养能力,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2]。把课程分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规定学生应掌握的三基的必修课,按照不同培养要求设置的限选课和照顾学生兴趣、扩大知识面的任选课3大类,三者的比例为7∶2∶1[3]。这一分类方法实质上是将课程体系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课下辖公共必修和专业必修,选修课下辖专项选修、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教学管理,也为多数院校采用。
  2.2 课程设置趋于综合化、灵活性,改革模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3442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