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哥特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二战后美国南方文学史上著名的哥特作家,有“哥特女神”的称号。她小说中的哥特手法有对传统的哥特小说大师的继承,但更多体现的是她本人对哥特手法的创新,本论文主要通过分析她的五个短篇小说《好人难寻》、《瘸者先入》、《火中的圆圈》、《善良的乡下人》和《人造黑人》,挖掘出作品中所特有的哥特元素,领略奥康纳作为哥特女王的魅力,展现美国南方哥特小说特征。
  关键词:奥康纳;哥特创新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26-02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中,包含了很多哥特元素,这些哥特元素有对传统哥特元素的继承,但更多体现的是奥康纳对哥特文学的创新。奥康纳对传统哥特文学的创新包含以下几点:(1)在哥特主题方面,奥康纳短篇中暴力和死亡不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恐怖氛围,而是对作品中的负面人物的惩罚或报应;对奥康纳来说,暴力和犯罪是恶,自私,冷漠和高傲同样是人性中不可宽恕的恶;所以短片中的暴力和死亡就有着独特的目的和意义;另外,故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冲突、欺骗等主题也是对哥特主题的丰富和扩展;(2)在创作手法上,奥康纳采用了幽默、讽刺、类比、比喻等,尤其是一些巧妙的比喻,超出了恐怖元素,增强了故事的娱乐性,体现了奥康纳特有的幽默,这也是对哥特文学的创新;还有奥康纳所创作的哥特意象(畸形的身体,蟒蛇样的火车、身体上耶稣的刺青)也带给人奇特的阅读感受。而作品中的哥特场景也转移到了;(3)在恐怖效果的设计上,作为一位宗教作家,作品中的恐怖部分就来自于主人公怕自己的行为不能的到上帝的救赎而产生的焦虑;而作品中的宗教立场也是很分明的,浓重的宗教说教特色也是在其它哥特作品中难以读到的;(4)在哥特人物的刻画上,奥康纳更是刻意选择那些身体残疾、行为怪诞的南方小镇人物作为讽刺对象,这些怪诞的人物制造了离奇的哥特情节,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描述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南方世界;(5)对人物内心的分析上,奥康纳着重对怪诞人物的人性的缺点进行解剖,详细描述人物内心的阴暗面以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对人性缺陷给予了强烈地批判和打击。她讽刺的对象波及到每一位读者,不管读者是宗教还是非宗教人士都能感同身受。这也是为何奥康纳作品至今仍然拥有很多读者推崇的原因,因为作品不仅让人觉得读起来既恐怖又幽默,但同时又发人深省,让人反思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她的作品更有警示人们行为的作用,耐人寻味。
  一、奥康纳的短篇中的哥特新主题
  (一)暴力和死亡
  奥康纳作品中的暴力和死亡有其独特的意义:短篇中的暴力和死亡不是可以去制造恐怖,而是为了给那些有人性缺陷的人物以灵魂上的反省。正如奥康纳本人所解释的“人若想获得解放,只有通过暴力。因为只有暴力才能使人回到现实,为他们受天惠的时刻做好准备。这些人物太顽固,除了暴力,什么也不能是他们清醒。”《好人难寻》中的不合时宜先生和他的同伙为了防止自己越狱后重新被抓回监狱,竟屠杀了老祖母一家上上下下六口人,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不合适先生的在枪杀老祖母时的冷酷,“如果能有人在她生命中每时每刻都射杀她,她应该是个好人。”尽管奥康纳旨在用不合时宜先生的暴力来敲醒老祖母那傲慢,自负和自私的脑袋,但其手段的暴力还是吓倒了不少的读者。
  (二)宗教救赎(罗马天主教传统和南方哥特传统的融合)
  奥康纳是一位宗教作家,她曾言“对我而言,生命的意义仅在于人类通过基督耶稣而获得的救赎”,她也要在她的小说中设法表达她的这一立场,尽管这并不容易。《好人难寻》中的老奶奶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刻得到了上帝的恩惠。《火中的圆圈》中的口普夫人也在她的所有的树林被烧毁之后才认识到自己的自私冷漠和虚伪,而“瘸者先入”中的不信奉上帝的谢帕德更是最后失去自己了十岁儿子诺顿,当然,不信奉上帝在奥康纳看来是不可接受的,但灵魂的丑陋更是作者所无法容忍的。总之,几乎奥康纳所有的故事的主人公最后都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了上帝的恩惠,尽管有时代价显得过于沉重,但在奥康纳看来,这些都是必要和值得的。
  二、奥康纳的短篇中哥特创作手法的创新
  奥康纳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南方这个大的场景中,广阔的农场、茂密的森林、阴森的月亮和怪异的太阳都被奥康纳拿来渲染她的故事的神秘、恐怖和怪诞。而她奇妙的比喻、讽刺和幽默更是增强了故事的娱乐性。故事中的畸形的身体,蟒蛇样的火车、身体上耶稣的刺青等等很多光怪陆离的形象都鲜活的从小说中跳出来,让读者感到深深的战栗。奥康纳的哥特手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怪诞的人物和情节
  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人物怪诞主要表现在身体和心理的畸形。很多短篇中的人物都存在着或轻或重的残疾,身体的残疾使他们产生了不正常的心理。从而就有了怪诞的故事情节。在奥康纳看来,激烈的社会现实要用激烈的文学手段来表现。《瘸者先入》中的流浪儿约翰逊的跛脚和脚上那只砖头一样后的鞋底,还有他那肮脏的脚都带给人以极其不舒服的心理阅读体验,但在他本人看来这并不能成为让比他健康的谢帕德的感到优越的缺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上帝的安排,他甚至把他的跛脚作为武器,用来攻击那些嘲笑他的正常人,甚至取笑和玩弄试图给他做新鞋子的谢帕德,因为他认识到谢帕德并不是真心的同情他,只是通过做这些事情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获得精神上的升华。所以怪诞的不止跛脚的约翰逊,还有虚伪的谢帕德。他甚至异想天开地认为有着IQ140智商的约翰逊会甚至在他的救助下能够有一天当上宇航员,其心理和行为的怪诞让读者和约翰逊都感到可笑。
  (二)幽默多过恐怖(black comedy)
  奥康纳本人是风趣幽默的,这种幽默也不时地流露在她的作品中。所以在阅读她的作品时读者可以在紧张恐怖的氛围中会有些许的放松。《火中的圆圈》中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奥康纳的风趣和幽默。“她这片树林不是她的”,郝利斯说,“伙计,这树林包括她自己都属于上帝,还有那片草地.”“我想她连这片土地的领空权也想占有。”那个年龄最小的年轻人接着说。“占着这片天空,没她的同意,飞机也不能从这里飞过去。”年龄大的那个年轻人接着说。这些话语都显示了这几个年轻人对于口普夫人不断地声称自己的财产的反感,也为后来他们愤怒地一把火烧掉了这片树林埋下了伏笔。   (三)神秘(南方的神秘)
  美国南方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在那里充满了各种神秘的元素,是一个“基督魂摄的”世界。(Christ-haunted world)奥康纳作品中描述的就是这些落后的南方小镇的风土人情。那里的文化是独特的,对于外人更是神秘的。尤其是在《人造黑人》中有一段祖孙俩第一次到黑人聚集地时,奥康纳对当地的黑人的居住地和生活的描述为我们更多理解黑人打开了一个窗口。“黑色的男人穿着背心站在门廊里,黑色的女人坐在破旧的阳台的摇椅上,黑色的小孩在排水沟里玩耍,……黑色脸庞上的黑色眼睛从四面八方打量着他们。”黑人和他们聚集地以及他们的生活不仅对读者来说是神秘的,对南方的部分白人像这祖孙俩都是初次看到。
  (四)奇特的类比和比喻
  奇特的类比和比喻展示奥康纳丰富的想象力,让人真正领略了奥康纳作为哥特大师所特有的才华。在《好人难寻》中,不合时宜先生开的车在奥康纳眼中是一辆黑色破损的灵柩车;在《人造黑人》中,祖孙俩在等待火车时,奥康纳这样描述:“在清晨那无用的月光照耀下,铁轨看起来苍白有脆弱,祖孙俩都目视前方,好像等待幽灵的到来。”火车在这里被比喻成了幽灵,同时也让读者读出了祖孙俩对他们将要去的地方内心充满了忐忑不安。
  (五)哥特意象的使用
  畸形的身体本身也是一种哥特意象。《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博士身上安装的“木腿”;《瘸者先入》中跛脚的约翰逊脚上的“木屐”,还有《人造黑人》中一开篇就出现的那怪诞又可怕的月亮,这些形象给人带来了奇特的心理印象和感受。在《人造黑人》中,祖父海德半夜醒来,盯着洒满银色月光的地板,离他五英尺的镜子里,有一弯月亮似乎在等待他的批准进入他的房间。同过这些哥特意象在作品中反复的出现,奥康纳让它们像幽灵一样飘荡在作品中,使读者感到不寒而栗。
  (六)漫画式的人物刻画
  奥康纳本人非常喜欢画漫画,她把她这一天赋应用到了她的小说创作中,奥康纳自己也曾说过,对于那些视力不好的人,必须得把图案画的大大的。“为了达到怪诞的恐怖效果,作家常将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人类的和非人类的意象融合在一起,揉捏成一系列非人非物的怪诞形象,以传递人物身上的象征意义和主题内涵。例如,在《好人难寻》中,奥康纳对孩子妈妈脸部的的描写,‘脸膛宽的像颗圆白菜,漏出一副无辜的神情,头上裹着一块绿头巾,两角扎得就跟兔子的耳朵一样。’这里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人的、动物的意象交织在一起,一种漫画式的“畸人”形象跃然纸上。”
  三、结语
  以上所有哥特的手法的使用都是为了她的人物最终能得到上帝的恩惠而服务。也是奥康纳想要唤醒人类的良知而进行创作的终极目的。当然,我们也不否认作品的娱乐目的,因为哥特小说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奇特的阅读感受。
  参考文献:
  [1]OConnor,Flannery.Everything That Rise Must Converge.New York: Farrar,Straus and Giroux,1965.
  [2]OConnor,Flannery.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New York: Harcourt Brace& Company,1955.
  [3]Punter,David.A Companion to the Gothic[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4]沈颖璐.弗·奥康纳的“南方哥特”[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5]王晓姝.哥特之魂—哥特传统在美国小说中的嬗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3852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