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沉稳儒雅 大家风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沉稳儒雅,这是对刘笑天老师的第一印象。但最深刻的还是刘老师在课堂上那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声音,伴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律声情并茂的附和着,这时而温柔洒脱又不失铿锵有力的中音真让人回味无穷。
  听刘老师讲课的确是一种享受,对于这堂课我只简单阐述几点拙见,不当之处,多多包涵。
  一、教师在适当时候恰当的引导和铺垫
  一堂课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除了这节课本身设计上的亮点之外,不可小觑的是他的开头,刘老师的导语中提到过这样一段话:“在唐朝中期的时候,一种门阀制度和风气依然存在。……这个时候,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拍案而起,写了一篇力著,来抨击这种腐朽的风气。这篇文章一出,十里哗然,整个士大夫阶层,都把这个文学家看成是异类,看成是疯子。这个大文学家是谁呢?那就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自然而然的导入,一上来并没有先入为主的给学生制造一种“压力”----直接进入文本。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先让学生融入这种氛围,激发学生的动力,从而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思路清晰明确
  老师的课堂主导地位是学生无法替代的,并不是一堂热热闹闹,0+45模式的课堂就是最有效的,课堂不是侧重于以什么形式展开,也不是做秀,每一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这一点要分外清晰,尤其是作为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你这堂课要让他们学会什么,目的何在。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就成了无人驾驶的汽车,一阵疯狂之后必然是一场悲剧。所以,我很欣赏刘老师对这节课的驾驭能力。他让学生在他创设的教学环境中,明确地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而这样做,从这篇文本的中心论点入手,一层一层的分析进行。在学生找出中心论点后,还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能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从而跳出了传统模式的完全由老师来传授知识满堂灌的思维定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让学生主动领悟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而恰当的提问会让学生兴趣盎然。这一点,刘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做的很好。在文章第一段的分析中,老师巧妙地设置了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且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在文章中用原句回答。学生既阅读了文章,又赏析了文章,还明白了老师的意义,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在知识吸收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学生思想的熏陶。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这是众所周知的。老师不能只唱独角戏,而要和学生互相配合完成。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是学生的知识吸收程度和课堂参与程度。老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老师只需拿好手中的指挥棒,如果过多强调个人的地位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这节课上,学生活动是比较多的,而且老师很机智的运用了游戏的方式放松学生的神经,达到了更好的效果,而且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与了充分的尊重。看得出,刘老师对课堂的驾驭是比较得心应手的,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很高的。
  课后之余又与几位老师讨论了刘老师的《师说》,不得不承认刘老师的丰富经验的确在这节课上展示的淋漓尽致,对于这篇古典经典片目,有很多老师都参讲过,我也听过很多老师精彩的论断,在这里仍有个别问题,希望同仁们给与解答。
  拿这堂课来说,我个人是比较欣赏刘老师讲课的风格的,尤其是他本人的朗诵水平,的确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老师导语过后,又引入了一段类似于背景介绍的讲解,在这之前他提到了韩愈,而且问了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初中你们学过韩愈的哪篇文章?了解他多少,我找个同学来说一下。”也许这是一种导语的方式吧,我后来想,但是我不知道这样的方式到底好不好,因为我看了一下这一段占据的时间不少,而且我理解的他的作用可能是创设一种环境,但紧接着他设计的是朗读然后是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句”,所以我感觉和后边联系也不是太大,如果不利用这种方式的话是否还有更好的?
  听过很多公开课,背景基本是很少那么明显的显露出来,有时放在材料里有时干脆不讲解,这是不是还是没有脱离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讲法呢?我也没有很好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贡献点意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5844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