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足阅读 注重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术琼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探究精神,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 , 指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自主地体会、生发与拓展文本的意义,使学生思想得以启迪,个性得到张扬,生命潜能得到发挥。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探究性阅读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093-01
  新课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最根本的一点区别就是,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认为教育教学活动其实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因而,决定一堂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也便不是教师的教学能力高低,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大小了。从这一点来说,探讨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就十分有必要。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主要想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新课程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课程结构、教材选文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那么,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开展?笔者试从阅读主体(学生)、阅读导体(教师)、阅读客体(文本)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在高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充分激发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可见,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其个人见解。
  1. 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不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阅读是一种充满创造的、动态的、开放的建构过程,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地进行。“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仔细阅读包含答案的部分内容,或综合各个部分的内容形成答案。”许多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障碍,就是由于对文本缺乏足够的理解,而且探究也不是一次可以探究完的。所以,阅读时就要运用‘往回看’的策略,重新对文本加以阅读、分析,并对相关信息再次加工,从而促进理解。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中,“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的烘托着作品。”这一句较难理解。其中,“美术作品命运”的含义是什么呢?“某些东西”到底指哪些东西呢?尽管这些问题比较隐晦,但只要反复阅读课文,认真揣摩后文的“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等语句,也不难明白 :“美术作品命运”是指观赏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某些东西”应指欣赏者对残臂造型的美丽想象,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2. 整体感知文本,调动各种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自主探究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础。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诵读、反复的吟咏,进而认识文本的整体描绘,最终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感受作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整体感知下,去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具有意味的词语功能和审美能力,并体味作品的意旨甚至深层的哲理意蕴。同时,学生要与文本对话,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积极地参与对作品意义的解释和建构。以其独特的感性经验参与对文本的把握和建构,对作品的“空白”结构加以想象性充实、补充和建构。
  二、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适时参与引导和归纳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适时参与引导归纳。
  1.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探究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感知文本、品味文本,进而探究并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语言,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使学生从美的语言流动里真正感觉和知觉到语言和表达内容的和谐统一,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激发探究思维的生成。
  2.学生是主体,教师要适时参与引导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特征就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教学过程。
  三、把握文本的客体地位,发掘文本的“空白处”和“未定点”
  作品的文本提供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和未定点需要读者加以具体化,作品的意义才能得以表现。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包含着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几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景象。从“象”中看是景色,从“意”中看是别情。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滔滔流去起伏不定。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意象是难以表达的。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传神之笔,关键字句,含英咀华,浮想联翩,在与文本的交流、激荡中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脑海里,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移情体验,以自己的生命唤醒、复活凝固于文本中的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情蕴获得新的呈现。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探究精神,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 , 指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自主地体会、生发与拓展文本的意义,使学生思想得以启迪,个性得到张扬,生命潜能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于洁.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2]王锦秀.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6104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