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海德格尔技术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作为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先驱,海德格尔对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本质探讨,而成为学界公认的对技术“存在论”进行追问和创新的哲学家,本文探讨了海德格尔的技术观,对其进行了梳理和评判。
  关键词:海德格尔;技术观
  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8-0017-05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是19世纪以来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重要先驱,海德格尔的哲学观点把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思考和对现代性的反思结合起来,成为第一个对技术“存在论”进行追问的哲学家,他的后现代哲学思想是建立在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一、批判现代技术
  对于技术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我在技术之中,也即在其本质之中,发现人处于某种势力支配下,迫使人应付它的挑战,面对这种势力,人并不自由”。[1](P885)
  在这里,海德格尔认为,在技术的本质中隐藏着某种支配人的东西,这种东西迫使人失去了自由,对于传统的哲学框架,无法揭示出技术的本质,要实现对技术本质的追问,要回到古希腊时期。海德格尔认为,古希腊时期的形而上学实质上是关于“存在”理论的学说。早期希腊是“存在历史”的第一个开端,发生了最原初的关于“存在”的思考,柏拉图以“这是什么”的方式提问“存在”,认为自柏拉图之后,西方哲学已经遗忘了关于“存在”的理论。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著作中解释为什么会“遗忘存在”,并对“存在”做了三方面的界定:第一,“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存在”是一种“超越”,“存在”是普遍的;第二,“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不能把“存在”理解为“存在者”,用传统的定义“存在者”的方式规定“存在”的定义是不适用的,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定义“存在”的概念,而是要重视“存在”的意义;第三,“存在”是一个自明的概念,由于“在一切认识、一切陈述,在对存在者的关联行为中,都用得着‘存在’,所以,‘存在’是自明的”。[1](P28)由此,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就是“存在本身”,不是“存在者”;“存在问题”其实是“存在的意义”问题,“存在”只能被追问“存在怎么样?”即“存在”是如何显示自身的?
  海德格尔认为,由于对“存在”和“存在者”差异的忽略,西方哲学走上一条遗忘“存在”而执着于“存在者”的轨迹。而上述的柏拉图以“这是什么”的这种方式提问时,已经意味着“存在”开始被设定为存在者所以存在的依据,并能够被人们所把握,而成了某种对象,在柏拉图的“理念论”那里,这种对象就是“理念”,这些也是柏拉图的“真理符合论”的基础理论。
  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的“真理符合论”的思维方式是表象性思维,在这种表象性思维的限制下,普遍的、概念化的抽象实体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者而已,“存在者的存在是在存在者之被表象状态中寻求和发现的”。[1](P889)显而易见,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种静态的思维方式,而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则是动态的思维。海德格尔正是通过尽力接近技术的“存在”,来把握技术的本质。
  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一书中,海德格尔认为,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之所以快速发展,正是由于西方形而上学中的表象性思维导致,因为形而上学通过存在者阐释真理观点,这种思维完全支配着这个时代的所有现象。基于此,海德格尔完成了对“现代之本质”的认识。海德格尔认为,解决“现代的本质”的问题必须先解决两个问题:世界如何成为图像?人如何成为主体?认为在出现世界图像的地方,存在者存在着被表象的状态,此时,人也就成了世界图像的表象者,才有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标志着人处于存在者的中心地位,人也就获得了对世界图像的支配能力。相应地,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遗忘”是造成现代技术统治人类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人没有成为世界图像的表象者,而失去了对世界图像的支配性。
  二、古代技术的本质是解蔽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研究主要在著作《技术的追问》中体现,在此著作中,海德格尔反复追问古代技术的本质,出于对技术时代人类生存状态的思索,海德格尔批判了西方哲学史的传统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基础存在论”,此种理论也对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
  海德格尔在对当时流行技术的看法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这种流行看法是:一、技术是一个工具,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二、技术毫无疑问只是人的行为,脱离了人的自主性,自然界不会凭空产生技术。实质上,海德格尔认为这两点是一致的,技术围绕人而存在,人们提前设定目的,技术围绕这个目的,进行一系列的设计、研发和制造活动。
  由此,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本身隐含着技术手段要达到的目的,海德格尔认为:“单纯正确的东西并非真实的东西,只有真实的东西能够带领我们进入一种自由的关系中,即那种从本质上和我们有所关联的关系中,显然,对于技术的正确工具性规定还没有向我们显明技术的本质”,[1](P926)海德格尔认为对于技术,我们应该从动态的视角去观察,技术除了是一种工具,同时还体现了人和物的关系。
  那么,从技术本身出发,如何挖掘出技术所隐藏的人和物的关系呢?海德格尔转到了古希腊,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到了灵感,即从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对技术的本质进行了考察,认为技术本质上是一种解蔽的方式,即是人和物的关系显露出来的方式,通过技术,人和物建立了某种联系,同时技术也完成了解蔽, “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1](P926)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观点的核心正是其技术“解蔽”的理论,可以说,“解蔽”是海德格尔技术观的出发点。
  海德格尔认为,认识技术的本质只能从技术之外去发现,技术的“解蔽”并不在于技术本身是如何设计、研发的等等技术因素,而应该将技术和相关物当作一个整体,技术之外是如何和技术本身发生关系,“如果仅仅去表象和追逐技术引述,借此找出或回避这种技术因素,那么,我们就绝不能发现我们与技术本质的关系”。[1](P924)在海德格尔看来,对技术本质的发现,不能对技术进行追问,应用其他方式,通过技术外部进行。   是什么方式呢?海德格尔认为,解决“技术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解决“技术是如何现身的?”的问题,这种“解蔽”是人工的,并非是事物主动呈现出来的。古代技术的关键不在于工具如何使用,如何制作,而在于如何认识,因为只有先认识到某种物体,然后才能参考这种物体,这时,技术才能参加到制造这种物体的过程中,“谁建造一个房子或一只船,或锻造一个银盘,他就在各个方面揭示着那种待产出的作品。这种技术首先在于规定船和房子的外观,并通过将完成的作品展示出来,并由此来决定制作方式。”即人的认识决定了技术的使用, “认识给出启发,具有启发作用的认识乃是一种解蔽”。[1](P931)由此,海德格尔认为,古代技术的本质是解蔽。
  三、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驾
  对于现代技术,海德格尔认为其和古代技术的本质不同,现代技术除了古代技术的一般本质外,还有其自身的特质。和古代技术的“解蔽”不同,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促逼”,此种“促逼”向自然界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能够提供本身能够开采和贮藏的能量。
  建立于古代技术上的产品,其提供的东西并不会对自然界自身产生影响,是单向的提供,而对于现代技术而言,人类要求自然界提供的东西还会影响到自然界本身,“这种促逼发生之后,由于自然界中被遮蔽的能量被开发出来,被开发出来的东西被改变,被改变的东西被贮藏,被贮藏的东西又被分配,被分配的东西又被重新转换”。[1](P933)现代技术下的自然界经历着开发、改变、贮藏和分配四阶段不断循环的过程,被纳入了掠夺自然界的循环中,这种循环就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为了表示这种促逼型本质,海德格尔用“座驾”来表示现代技术的本质特征,“座驾意味着一种解蔽方式,这种方式在现代技术中起着支配作用,而其本身并不是什么技术因素”。[1](P933)海德格尔由此把现代技术中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上升到一种被支配的高度,在这种“座驾”体系中,人类本身和自然界中的物一样,都成了开发、改变、贮藏、分配的对象。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不得不成了现代技术的奴隶,出于“座驾”体系中的人们不得不去无休止地开发、改变、贮藏、分配自然,同时也迫使自己成为自然界的一种原料。
  海德格尔对于现代技术的本质的观点明显具有技术悲观论的特点,他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特别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特点之外,却忽略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这一人不同于动物的最根本的因素,把人类放在自然界,这种宏观的分析方法,能够起到居高临下的视野效果,但同时也将技术置于笼统的地位。从技术的层面看,技术本质上还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出技术,同时也改造着自然实践,人类的能动性必然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试想,如果没有人类的能动性,技术也谈不上发展,更无所谓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区分,如果没有了人类的能动性,海德格尔的“促逼”和“座驾”理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观点,是从技术之外去讨论技术,这是其理论的明显特点,无论其对技术的“促逼”理论,还是其对现代技术的“座驾”理论,其分析点始终徘徊于技术之外,这点明显受到西方形而上学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悲观前景的预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警觉,诸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将不断成熟和应用,这种“座驾”方式更加显而易见,尽管对于技术如何模拟人类的思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这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研究,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性地位的变化是不能不引起人类的忧虑的,在这点上,人工智能显然和这个本质要求构成了矛盾。另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正经历着技术运行本质机制的变化,网络技术正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存在方式,可以预见的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正日益受到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如何在技术面前保持自身的作为人的特点?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海德格尔从一种独特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就是“思与诗”,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论述。
  四、科学的本质是技术
  海德格尔对于技术的本质的探讨开始于对一种“假象”的讨论,“由于现代技术居于座驾中,所以现代技术必须应用精确自然科学。由此就出现了一个假象,仿佛现代技术就是被应用的自然科学,这种假象总是自己维护自己”。[1](P941)海德格尔认为,假象的产生是由于现代技术必须要精确地建立于自然科学的理论之上,之所以被称为假象,是由于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科学发展过程也验证了这种假象,在近代历史上,现代科学的产生时间确实在技术产生之前,现代技术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科学之上,例如:西方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建立在牛顿的力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西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建立在麦克维斯的电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后才有了诸多技术的发展,诸如蒸汽机、汽车、计算机等的技术发展。由此,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科学对于技术的推动作用,科学是技术的本质也成为显而易见的传统观念。
  海德格尔抛弃了这种传统观念,从考察现代技术的历史入手,认为对现代技术起支配理论地位的并非是科学,而是更早的阶段,海德格尔认为这个时间应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时代。“对历史学的论断来说晚些时候产生的现代技术,在其中其支配作用的本质则是历史上早先的东西”。[1](P940)在海德格尔那里,现代技术的本质和西方形而上学的本质是相同的。
  在割裂了现代技术和科学的时间上的关联后,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详细说明了科学的本质,他认为,科学的本质是一种研究行为,这种研究行为本质在于说明存在者存在的原因,以及说明存在者如何被表象所表现。“如此这般的是对象的东西,才被视为是存在的。只有存在者寻求这种对象是如何存在时,才出现了作为研究的科学”。[1](P896)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就是一种研究行为,现代技术主要通过实验来推动其自身发展。在实验中,去旧存新,竭力挖掘存在者的表象机制,实验的过程本质就是一种贴近自然真相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前提是,自然是可以被计算、筹划、摆置、表象的,然后进行实验规则、流程、反馈机制的制定。比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提是计算机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前提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能被计算机技术所模拟等等。由此,海德格尔认为,科学的本质是技术。   五、思与诗
  现代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状态,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海德格尔早对此有所认识,认为人类发展至今,生活生存已无法摆脱技术,包括自身,也已经受到技术的束缚,这种束缚逼迫人类成为技术的奴隶。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促逼”,居于“座驾”之中,“座驾”的支配作用在于人类的命运。如果命运是以“座驾”的方式运行,那毫无疑问的是,命运就是最高程度的危险。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危险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人类成了“座驾”的一部分,成了持存物,认识自然的过程实质是发现表象、研究表象、支配表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无法清醒地认识自己,而是将周围一切都作为一种可供控制的对象,任意地从自然索取。第二,对自然的解蔽被遮蔽,当命运以“座驾”的方式运行时,任何形式的解蔽都是徒劳的。
  现代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类自我拯救的过程,海德格尔认为,人类还存在一条拯救之路:思与诗。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越是邻近危险,就越有可能进入自我拯救的道路。当人类在思考技术的本质时,就已经在“思”了,由这种“思”,发生一种自我拯救的可能,即对技术本质的探讨,成为摆脱“人类成为技术的奴隶”的这样一种反抗。 应该指出的是,海德格尔的这种“思”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思,而是一种非表象的、非理性的“沉思之思”。
  此外,海德格尔认为,对人类的拯救的另外一条道路是“诗”,因为技术的本质是非技术的,对于技术的本质性探讨,要从技术之外进行,这个领域必须与技术有一定的关系,另外要与现代技术的本质完全不同,这样的领域正是艺术。“在西方命运的发端处,各种艺术在希腊登上了被允许的解蔽的最高峰……艺术乃是一种唯一的、多样的解蔽。”[1](P952)从这里,可以看出,艺术和现代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现代技术的本质是一种促逼的解蔽,人类用现代技术去解蔽自然这个持存物,其结果是人成为持存物,而艺术在本质上是诗,“诗性使人仰望苍穹,同时诗性也把人引向大地,并与神相通”,[1](P69)艺术可以使人具有诗性,这种诗性可以让人脱离持存物的特性的角度来审视现代技术,使得自我拯救成为可能。
  对于思和诗的关系,海德格尔认为这两者本质是统一的,“一切凝神之思就是诗,一切诗就是思,两者出于道说而相互归属”,[1](P23)思与诗都是思考的两种存在方式,不可分离。“思即是诗,且诗不只是诗歌和歌唱意义上的诗。存在之思是诗的原始方式……思就是诗”,[1](P22)海德格尔要求处于技术时代的人们采用一种原始的方式进行思考,即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审视技术,让技术出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类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人的独立性,在对技术的利用中,不依赖,不抗拒。海德格尔认为通过思和诗,人类可以获得一种和技术和平相处的关系,人类将摆脱技术的奴役。
  和追求技术的本质方式一样,海德格尔总结现代技术的救赎之路时,也是从技术之外看待技术本身,同时上升到精神的层次,海德格尔的思和诗,过于强调个体的认识,不过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海德格尔并没有提及。即海德格尔提及的现代技术的救赎之路并没有完成,他只是提及了一种理论途径。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理论明显受到古希腊柏拉图“理念论”思想的影响,所不同的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种静态的认识技术的哲学观点,而海德格尔受到其师胡塞尔的现象学“存在论”的影响,其理论是动态的技术观,存在物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人们要发现存在物的表象,去研究存在物,正是人们的研究才让存在物成为存在,没有人们的研究,也就谈不上技术,可见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让技术成为技术。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观点中,把人当作持存物,而忽略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强大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由此引发的“促逼”“座驾”“思与诗”也就顺其自然了。
  [JP+1]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前景持有一种消极悲观的观点,而提出了人类的自我救赎之路“思与诗”,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成为技术的奴隶正在逐渐变成现实,海德格尔的“座驾”理论也表达了这种可能,但从技术之外的“思与诗”去找寻解决之路,通过“思和诗”促进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让人类摆脱“座驾”,显然不太可能。
  技术造成的问题还要用技术来解决,也正是技术的发展才让人类认识到如何控制和避免成为技术的奴隶,没有技术的发展,人类也就无法认识技术的优缺点,也就无法摆脱技术对于人类的控制,现代技术已经使得人类对于自身造成的问题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口过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可以从这些问题的底层机理上去了解、去解决,这是技术之外的“思与诗”永远无法做到的。站在技术的角度,如海德格尔,将技术带来的所有的负面问题都归结为现代技术的发展,显然是不合理的。
  同理,例如我们不能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现在的诸多问题,比如网瘾、人际交往迷失、网络犯罪等等,技术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这点毋庸置疑,脱离了这个目的的技术,人类必然也会抛弃它。相反,如果网络技术带来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人类也会积极地应用网络技术,为人类造福。在发展的过程中,用新的技术去代替旧有的技术,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实现现代技术下的人类救赎之路的。
  总 结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认识是通过技术之外,把人和技术放在存在的角度分析把握的,对技术异化给人类带来的危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进而提出了人类的救赎之路:“思与诗”。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并不会简单地被人类所控制,是因为在现代技术时代,人已经被物化为存在物。所以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观本质上是带有悲观色彩的,缺乏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考虑,这是其思想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Abstract:Maitin Heidegger is a well-known German philosopher of the 20th century. As the pioneer of post-modern philosophy, he conducted a series of profound discussion on technology, and thus became a well-recognized philosopher in the circle who had questioned and innovated the ontology of technology.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summary and critical review of his view of technology.
  Keywords:Maitin Heidegger; view of technology
  〔责任编辑:李 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6166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