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德彬

  【摘 要】大国的崛起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先进思想主要来源于高水平的智库,因此,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推进实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国家实现崛起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还存在智库独立性不强、发展不均衡、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高、影响力有限和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理性分析这些问题,有利于加速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工作,为国家崛起提供持续的必要的智力支持。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问题
  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面临的各种机遇和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党和政府如何才能作出科学决策,实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最大化,急需中国智库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囊作用,为国家决策提供持续的必要的智力支持。但是,中国智库职能眼下还没能充分得以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还存在诸多瓶颈和制约。例如智库独立性不强、发展不均衡、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高、影响力有限和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深入分析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破局工作,而且有利于加速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工作。
  一、独立性不强
  任何国家的智库开展调查、论证和研究,都是为本国家及本国公民的利益服务的,由此注定每个智库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存在绝对的政治独立,只能在科研、人事和收入上拥有相对的独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独立性不强自然不是指政治上缺乏独立性,而主要指人事管理、收入来源和科学研究方面缺乏相对的独立性。首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用人上缺乏独立性。我国智库大多挂靠在党政机关、军队、高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部门下,这些单位性质属国家行政、企事业单位,因此,中国智库就单位性质而言,大多都属于国家行政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智库人事管理权属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单位性质决定人员的身份,所以中国智库工作人员身份也是以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居多,他们都是由主管单位人事部门审核调配,智库没有独立人事权,导致智库想要的人难进来,不想要的人又赶不走,人员进出都不容易,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人事上出现一潭死水,活力不足。这种人事管理制度有利有弊,好的一方面是有利于稳定智库工作人员队伍,便于他们安心在智库工作,不好的一方面是培养了智库工作人员的惰性,导致智库工作人员缺乏开展理论研究论证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智库在经济上尚不能独立。智库挂靠单位的财政来源主要是靠国家财政供给,决定智库日常工作经费也是靠财政拨款,智库很难体会到生存方面的市场竞争压力,工作压力小,缺乏靠拿出高质量的思想商品参与市场竞争而获取收入的这种生存竞争意识,导致智库工作人员工作动力不足,工作成效不突出;第三,智库在科研上缺乏必要的独立。我国智库目前所做的工作主要还是为政府决策作些合理性的解释,应该算是弥补性的理论论证工作,真正以专业、客观、理性和独立的学术视野,先于国家决策而开展超前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方面做的还不够深、不够细。
  二、发展不均衡
  中国智库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由来以及,造成不均衡发展的因素也是多方面,从目前来看,中国智库发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域分布不均衡。因中国经济发展呈区域性不平衡状态,导致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总体而言,京津、华东、江浙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对高科技人才有一定的吸引力,在这些地区设立智库,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平台优势,容易引进和招纳一些高端智库人才,因此,分布这些地区的智库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较国内其他地区而言都占有绝对的优势,由此形成中国智库地域分布的不均衡;二是官方和民间智库分布不均衡。中国智库分类宏观上大致可以分为民间和官方智库两大类,其中,官方智库又可以依据挂靠部门性质,分为党政、军队、社科类科研院所、高校和党校等几大类智库,这几大类智库就体量和国内影响力而言,民间智库无法望其项背,也无法与官方智库开展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的竞争,造成民间智库发展长期滞后于官方智库的发展,如果任由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很难形成国内智库发展有序竞争的格局,严重制约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实际成效;三是专业分布不均衡。长期以来,中国智库开展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国内和国际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研究和关注的专业不宽泛,视野不是很开阔,主要地区及热点问题确实在日常研究中作一定关注倾斜,但是绝对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忽略非重点地区和非热点问题的研究,应该全面兼顾,多作事件发生前的研判和预判工作,少作事后诸葛亮性质的事件介绍和分析工作,全面兼顾各地区和各领域的问题研究,不留研究死角和空白,逐步完善中国新型智库全方位的话语体系。
  三、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中国智库研究力量主要分布于党政、军队、社科类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少量民间智库,各类智库虽说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但分工并不很明确,再加上各类智库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大多是各自为战,研究力量缺乏有效整合和统筹,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渠道不畅,缺乏相互开展科研竞争、合作和交流的平台和机制,一味热衷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导致中国智库在一些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论证中容易出现蜂拥而上的局面,最后汇总各类智库的科研成果时就发现研究的交叉重合度高,重复性研究工作多,影响了智库的科研效率,制约了各类智库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研究。各类智库也因研究面铺的太宽,内容过于散乱,使他们在追逐热点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慢慢削弱了各自的专业优势和研究特长,研究成果不能充分显现出智库应有的专业水准。专业化只是智库走向职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智库如果不注重自身专业领域的研究,很难步入职业化的道路。只有在实现专业化的基础上,彻底去除研究的功利化倾向,从广度和深度上长期跟踪和关注本智库专业领域的重难点问题的研究,并通过日常的研究,培养、打造和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智库团队,并使他们成为职业化的智库研究人员。不管哪一类中国智库,只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研究积累,再加上一支高素养的职业化智库研究团队,假以时日,最终一定能实现厚积薄发,成一家之言,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四、影响力有限
  社会影响力有限是长期制约中国智库发展的瓶颈。就中国智库的国内影响力而言,目前形势正在有积极变化。过去因为智库与党政部门和民间团体之间互动较少,政府和民间社团对智库理论研究并不认同,中国智库的声音很多时候只能在学术研究机构之间自弹自唱、自说自话,或相互传唱,智库的思想成果对政府和民间社团决策的影响力极为有限,研究成果实践转化率不高,进而出现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相脱节的现象。如今,政府和民间社团及大型个人机构开始注重倾听智库声音和采纳智库建议来作出决策,中国智库的国内影响力正逐步得到提升,但是中国智库的影响力还远不及预期。在国际上,出于中国智库研究成果质量不高和对重大国际和国内问题缺乏前瞻性研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智库在全球话语体系中没有发言权威,话语权较轻,国际影响力甚微,这和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为不相称,直接制约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中国智库必须卧薪尝胆,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在重大国际和国内问题上多开开展原创性地思考和研究,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学术观点和话语体系,要以站位高远、研究独到、预判精准的智库角色赢得世界同行的认可和尊重,不断扩大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机制不健全
  破除智库管理和运行的体制障碍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来讲是当务之急,而影响和制约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体制性障碍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中国新型智库建设尚没有建立公平的资助体制。中国坚持官方和民间智库共同发展这种两天腿走路的大方针是对的,但在实践中出现官方智库腿长和民间智库腿短的现象。官方智库依赖所挂靠部门的支持在经费和项上获取充沛保障,民间智库却在经费和项目上很难获得资助,因此,必须尽快制定公平的经费和项目支助管理体制,缩小两条腿的差距;二是中国新型智库建设还缺少成熟的市场竞争机制。无论是政府和社团购买思想产品及服务的公开招标活动,还是政府和社团举办研究立项项目的征集活动,都没有完全采用市场化的竞争参与机制,让各类智库平等参与其中的机会,竞争的缺失,导致智库发展活力欠缺、动力不足;三是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目前没有一套成熟的质量评价机制。智库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是个系统性工程,不管事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也好,还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也好,最起码得有个评价的标准,眼下急需制定一个有关智库质量的评价机制,以此尽快消除智库发展良莠不齐的现象,不断提升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整体水平;四是中国新型智库建设需要搭建智库相互交流和服务决策的平台机制。这个平台机制宏观上讲有两个平台,一是国内外智库相互交流的平台,二是智库与国内外政府机构和社团及民间组织之间互动的平台。国内外智库交流的平台主要是供智库在开展日常调查、研究和论证过程中,开展交流、互通有无、相互取长补短之用,通过交流来提高智库科学研究水平,加快智库成果转化,提升智库服务决策水平。目前,不仅国内智库之间的交流渠道最为有限,而且中国智库与世界知名智库之间开展交流机会也很少,归根结底是缺少相互之间交流的平台。再就智库与其服务对象而言,中国智库与国内外政府机构、社团及民间组织之间也缺乏互动的有效渠道,没有建立起严格的制度化的互动平台机制,影响智库成果的转化和服务决策的效率。
  总之,找准了中国智库发展的问题所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开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之门的一把密匙,也为我们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找到了绝佳的契入点,更为我们指明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努力方向。
  作者简介:王德彬(1973- ),男,法学硕士,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6566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