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锋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为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良好发展,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和行动。
  [关键词]体育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78-02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在其心理与行为中表现出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它不仅是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的日渐强盛和民族的强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心理健康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因而心理素质教育受到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塑造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近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已慢慢变成当前的心理弱势群体。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人际适应不良,学习目标不明确,恋爱心理疑惑,承受挫折能力弱等。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如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会对高校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而迫切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体现在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与教育》教材及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冲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高素质的人才,预防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当前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为:学习适应良好,能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能协调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也能克服各种困难;人际适应良好,能与他人相处融洽;社会适应良好,能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并恰当承担社会职责;了解自我,能悦纳自我,情绪稳定,心境平和,人格和谐完整。应该说,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总体上是健康的,他们思想情绪稳定,在学习上能保持自信,对未来乐观并有着美好的向往。但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加,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当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心理学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约有23%的中国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而近年来已达到30%。同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上,研究随机调查了1516名大学生结果显示90.5%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呈现的健康状态为亚健康,11.54%-18.6%的学生有时或经常出现某项心理障碍症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忧郁症状,占调查总数的18.6%。由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相当严峻。
  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人格的完整;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育具有以下特点:教学目标的动态性、身体活动的实践性、组织操作的复杂性、人际交往的频繁性、心理体验的复合性等。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能促进和协调学生的身心发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能锻炼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主体意识、主动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挥个性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特殊作用。
  (一)体育锻炼可以调节大学生情绪,陶冶情操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影响的指标之一是对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而体育对情绪的调节表现在,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愉悦感。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内啡肽质,它是一种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的物质。
  (二)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紧张,恢复体力
  当今社会竞争的日趋剧烈和生活压力来源的增加,导致许多人产生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尤其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负担的加重,直接导致忧郁、焦虑、孤独等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个体在运动中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自信心,摆脱悲观、压抑的消极情绪,并起到减缓或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而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得到合理的宣泄,在紧张而繁重的学习之外,全身心投入体育锻炼,不仅能活动筋骨,消除疲劳,强健身体,也能缓解烦恼、压抑、焦虑等消极情绪。体育锻炼,是增强身体素质的途径也是宣泄不良情绪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是消除紧张,恢复体力,增进身心健康的良好方式。
  (三)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自信,完善自我
  体育教育对于提高个体自信心和身体自尊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可以让人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并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发挥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克服缺点和不足。有研究表明: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比没有锻炼的人有着更为积极的自我评价;体能强的人比起体能弱的人具有更高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概念水平。在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中,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并达到既定的目标,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在与同伴共同锻炼、默契配合过程中,能够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获得一种合作的快感,这些都能使他们获得自我满足,提高自信心,并在锻炼和竞赛中不断自我完善。   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树立自信
  造成大学生回避集体活动及孤僻封闭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并不是单一的。首先,由于当前有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学习成绩低,基础差,长期以来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导致他们学习热情不高。再来,较大部分大学生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贫困的家庭环境和拮据的消费使他们担心会被瞧不起。因此,他们在心理上自成一道门槛――这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也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如果一个人无论在面对什么事都怀着自卑心态,那么再普通简单的事情也会变得难以企及。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学生某方面的特长(例如耐力好,身体强壮或曾参与过某项体育锻炼等),让这些学生作为动作示范者,展现他们的特长,帮助体育学习进展慢的同学。通过这些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乐观、豁达的品质,使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试,改变那些不利于个人成长发展的人格品质。让他们更好地融合在集体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和沟通,积极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状况、思想动态等,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关系并理解他们,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被关心、被理解、被尊重。
  (二)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氛围,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同伴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主要关系,同学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遍的,同时也是微妙而复杂的。一方面,大学生在一个共同集体中生活,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兴趣爱好也相近,彼此间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和个性气质存在差异,而且他们生活空间距离小,交往密度高,自我空间便相对狭小,所以对人际交往期望高,一旦无法满足,就容易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体育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探索,发挥潜能、发散思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体育教师用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教授者,也是体育活动的领导者,发挥着主导作用。体育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精神面貌、体格体能、人文素养必须要符合要求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得到学生们的信赖,并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参考文献:
  [1]林志超.新世纪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2]余丹丹,宋少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成因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3]李铮.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兰自力.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4).
  [5]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10(1).
  责任编辑:桂杉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7124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