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施琴红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结果,敏锐的语感既是一个人语文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学好语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
语文教学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其次,重视语感的培养,可以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再次,重视语感的培养,可以使语文课的思想收到实效,可以加强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语感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组合,其中主要是想象和联想,还有情感的激发和思维的参与。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有以下几点:
(一)让儿童积累生活经验,并且在阅读的时候多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联想、情感、思维,这些构成语感的心理因素,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生活经验,文字只能是枯燥的概念。平时让儿童多积累一些生活经验,丰富的生活经验,不仅是写作的前提,也是阅读的必要条件,在阅读时联系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比如《月光曲》中的“幽静”一词,单从字典里的解释“幽雅安静”,是不能产生语感的,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去过的一些“幽静”的地方,如人烟稀少的山林、无人的小路等,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幽静”的情味。为了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跟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采用图片、投影等直观手段作为中介,帮助学生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
(二)引导学生在确切把握词义的基础上揣摩比较。推敲比较才能深入体会词语的情味,从而产生语感。推敲比较的方法一般有两种:调换比较和删减比较。
调换比较是把要重点体会的词换成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与原词比较,体会两者的不同。如《赶海》中有一句:“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舅舅答应了。”这里的“闹”字用得非常传神,为了让学生体会它的情味,可让学生试着换一个词,如,“吵、嚷、拖、拉”等,但都失去了原文的韵味。“闹”既能包括这些词语的意思,写出了想去赶海的迫切心情,又很符合儿童的特点。
删减比较是把某个要重点体味的词拿掉,然后跟原句比较。如《乡村的傍晚》中描述道:“小河两岸是炊烟袅袅的农舍,不时传来诱人的饭菜香味。”我们如果把加点的词语去掉,句子也通顺,但是不能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加了“炊烟袅袅”,我们就像是看到了缕缕炊烟徐徐上升,农家正在升火做饭;用了诱人,我们好像闻到了饭菜的香味,使人垂涎欲滴。通过删简比较,我们就获得了具体生动的形象感受。
(三)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在朗读时激起鲜明的情感体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是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朗读时要“以声传情”,边读边想象,让作品中的形象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头脑里,而且通过朗读,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是培养语感十分重要的手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04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