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演绎人生哲理 抒写人生情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占荣

  蒙古族作家巴特尔的《戊子年随想》是继《随想录》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华星秋月之章,是又一部衔华佩实、金相玉质、珠圆玉润、妙绝时人的戛戛独造。
  
  文体探索:随想录和哲理诗
  
  巴特尔的作品,具有文体学上研究的意义。在读他的随想录和哲理诗时,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他的作品在文体上的探索求变和拔新领异。
  文学体裁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学现象,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各种文学体裁,都是在作家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明代吴讷在《文童辨体序说》中指出:“文辞以体制为先。”巴特尔在文体上有着自己自觉的审美追求,他找到了最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他说“我偏爱随想式的格言,它没有冗长的论证和辩说,有的是直觉和洞见。我试图从古老的或现代的,从东方的或西方的格言体和诗歌体的作品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并竭力探索和追求一种诗与艺术的哲学思辨,或一种哲学思辨的诗与艺术。”“我喜欢把散文当诗写,有时也喜欢把诗写成散文的样子――这就是我想赋予我的随想的风格。”著名作家石英在评说巴特尔的作品时说:“巴特尔的作品,无论称之为诗、散文诗或日随想或诗体作品,人们肯定是异口同声地认定是诗情与哲理的天作之合,是最精炼的文字与高度浓缩的智慧相契合的结晶体。”
  从严格学理的意义讲,巴特尔书中的作品,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随想录,一类是哲理诗。请看下面的作品“人生,吃亏是福,吃苦也是福:苦菜,可以清火;苦瓜,可以爽口;苦药,可以治病。”这是随想录。再看这样的作品:“一夜春风,叶会早醒一个晨昏;一场春雨,花会早开一个昼夜。”“残阳――白昼的最后燃烧,一个回家路上的行吟诗人,望着天边,伫立自语。”这是哲理诗。随想录,也叫随想,或随感和随感录。这种文体,取材广泛,涉及自然、社会、人生诸方面。凡作者心有所感,即不拘形式,信笔直书。它既有文学性,又有政论性。篇目短小,文字犀利、精炼。哲理诗,是用诗的语言、诗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感和所悟。它不同于重情趣的抒情诗,而意在达理、警世、醒人,重理趣。它常借物言理,多以短小形式成诗,两句或三行不等;形象鲜明、准确,明快之中不失含蓄;语言精辟,说人生哲理和心灵智慧,常有警句。巴特尔《戊子年随想》中的作品就属于这样的随想录和哲理诗。它既表达了哲学的思考,又具备有诗的元素。巴特尔的随想录和哲理诗,形成了自己的鲜明个陛,即形制短小,语言精辟,重在说出理趣,也间或表达情趣、风趣、奇趣、灵趣,并同时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音乐美。
  当然,在中国文学史上,这种相类的随想录和哲理诗,在古代许多语录体作品中皆可寻找到它们的影子。最早的源头,可上溯到《老子》和《论语》。《老子》一书,有人就将其称为格言诗。语录体作品,历代都有佳作。如魏晋南北朝之《世说新语》,中唐以后之“禅宗语录”,宋代之《朱子语类》。明清之际出现的“清言”更风行一时,许多著名学者、作家曾涉足这一领域,留下许多精美篇章。如《菜根谭》、《小窗幽记》、《呻吟语》、《幽梦影》、《围炉夜话》等等。在外国文学史上,也产生过许多闪耀着人类生存智慧和人生哲理的精美哲思短童。如古罗马帝国马可・奥勒留-安东尼的《沉思录》,法国蒙田的《人生随笔》、拉罗什福科的《道德箴言录》、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德国叔本华的“随笔和箴言集”等等。巴特尔的作品,也学习和借鉴了古今中外这些优秀的哲思著作,有继承,又有新的创制。他的作品已成大的“气候”,品位上乘,数量庞大。他的永不舍弃的耕耘。为“文学殿堂”和“哲学殿堂”增加了新的佳构。
  
  审美注意:自然美和人性美
  
  从美学的角度解读和鉴赏巴特尔的随想作品,他的“审美注意”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自然,即自然界的物象,是自然美;一个方面是社会生活,是社会中的事象,是社会美,特别是人性美。诗人的艺术观照,已遍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几大人类生存和终极关怀的领域。“审美注意”是“审美经验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美学百科全书》中说,审美注意“需要以审美主体的美感经验、审美需要以及某种心理定势为契机,同时又需要一个不带功利目的的审美态度,即一种静观的态度”。巴特尔正值“耳顺之年”,他的审美观照和审美活动。仍处在最佳状态。他静观密察着“自然美”,又静观密察着“社会美”,特别是“人性美”,并以他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着审美的对象,即他的随想录和哲理诗。他创意造言,仍思若泉涌,似陆海潘江,龙跃凤鸣。
  先看巴特尔表现“自然美”的作品。他的作品中写到的自然物象存天地、日月、星辰、风云、雷电、雨雪、雾霭、霞霓、江河、湖海、溪泉、潮汐、花木、鸟兽、虫鱼、四季、昼夜等。诗人光描写“太阳”这一主题的具象就有旭日、红日、晴日、白日、落日、艳阳、斜阳、夕阳、残阳等。诗人光描写“月亮”这一主题的具象就存新月、明月、圆月、清月、佳月、江月、山月、淡月、弯月、孤月、斜月、缺月、残月、落月等。自然万象和自然美是迷人的。无论是藐藐昊天、苍苍云山、日出云霞、月涌江流、银汉横空、碧波寒烟、林海松涛、四荒八极,还是雄鹰展翅、孔雀开屏、莺歌燕舞、百卉含英,都给人这样或那样的审美享受。巴特尔笔下吟诵的自然意象美,诸如:“云想靠拢太阳。便架起彩虹,从上面走过。”“艳阳有时也孤独,明月经常会寂寞,调皮的星星全然不知。”“春风吹拂,小草说:我与你同行。春雨飘洒,鲜花说我为你开放。”“泥土之上是四季流动的风景,泥土之下是长年不朽的根系。”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诗人把自然意象写得会声会影、惟妙惟肖,又探骊得珠,理趣不凡。自然是人生的本源,自然是本无字的天书。任何一位审美的主体,当他身临其境观赏自然美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被感动,或赞叹,或联想,或想象,或移情。巴特尔这些描写“自然意象”优雅而动人的篇章,十分真切地印证了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活动。
  再看巴特尔表现“社会美”,特别是“人性美”的作品。他的作品中写到的主题有:人生、人性、生命、生活、母爱、情爱、男女、友朋、信仰、信念、理想、追求、事业、灵魂、品德、修养、作风、人格、境界、认知、智愚、善恶、美丑、毁誉、真理、正义、幸福、金钱、时间等。巴特尔创作的大量表现社会生活的、表现人的内外在世界的随想录和哲理诗,就是以审美的形态和艺术形象来揭示“人类生存的智慧”和“人生哲理”。我们不妨再引用他的作品,来赏鉴一下作者所展示给我们的“社会美”。特别是“人性美”。写母爱和父爱的如:“母爱如海。每滴水都有一个故事;父爱如山,每块石都是一句箴言。”写情爱的如:“真爱是在岁月中体验和延伸的大美,至爱是在生死间感悟和升华的最美。”写人生与生命的如:“人生。有时是在放弃后才找到方向;生命,有时是在舍弃后才找回自我。”写幸福和成功的如:“幸福是什么,痛苦说得最清楚成功是什么,失败说得最清楚。”写心灵境界的如:“心

随高山流水,知音自在身边;眼观流水,妙境自在心中。”这些如“芙蓉出水”、“文如春华”的美文,在《戌子年随想》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
  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特别是人性美,作家、诗人以及其他艺术家,会比常人以更敏锐的审美眼光发现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艺术家常凭着对美的事物的深刻领悟,以他们创造的审美对象―艺术作品。来表现美的事物那丰富生命力的内蕴。因此,我们常常会惊讶:为什么那朴实平凡的景象一经艺术家处理,就会让我们情不自禁,感动不已。巴特尔的随想录和哲理诗,也显然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诗人正是以他的特有的审美观照和艺术表现形式。来思考和探索着“人类生存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同时也描述、想象和创造着审美的对象。
  
  诗言其志:诗人胸襟和哲人境界
  
  从中国传统诗学的角度解读和鉴赏巴特尔的作品,他的随想录和哲理诗都是“言志”之作。在《戊子年随想》中,上篇是“琐思双叶草”,下篇是“杂咏三行诗”,它们吟诵的都是自然意象、情感况味、人生体悟、心灵境界和精神家园。这些作品,要么是“托物言志”,要么是“体物赋情”,要么是“直抒胸臆”。“诗言志”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实际表达的就是诗人的人格、胸襟和境界。
  巴特尔的随想录和哲理诗,表达的正是他自己的“胸襟”和“境界”。他的“志”就是他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就是他自己追求和探寻的理想中的人格、道德和人性美。巴特尔的“志”中也融合着中国儒学、道家和佛学之精神。儒学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干,它张扬的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创造精神。道家张扬的精神原则,主要是自然、无为、贵柔、守静、尚中、和谐。佛学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人和人生问题的关心。追求一种入世求解脱的现实主义品格,“出世不离入世”,“人世以求出世”。巴特尔的作品中更多地体现的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信念和价值理想。同时,他的诗学境界和人文情怀中也自醒、自觉和自悟地融入了道家和佛学的价值理念和审美情趣。
  巴特尔的随想录和哲理诗。其实就是他内在精神的象征,人格的象征。他的作品本身记录的就是他的心路历程。我们再来品读一下巴特尔的作品。写信仰、信念和理想的如:“再苦的日子,信念不会苦;再累的日子,追求不会累。”“信念是一首诗,历久弥新、弥坚、弥深;信仰是一座碑,经久不蚀、不腐、不朽。”“人所以不懈追求,是把信仰演进成了信心;人所以一再向往,是把理想演化成了思想。”写人生和生命的如:“人生,是美丽的画;道德,是画的底色。”“人生的滋味,不仅仅只有成熟;事业的境界,不仅仅只为成功。”写“善恶”的如:“善有善报,信者便生善心、善行;恶有恶报,为者便有恶行、恶果。”“恶人者自恶,善人者自善;伤人者自伤,乐人者自乐。”写奉献精神的如:“雪,拥抱春天的代价是自我消融;蚕,破茧化蝶的代价是自甘作蛹。”写淡然、淡定的如:“心情如水,只是一种淡然;心如止水,才是一种淡定。”写玄趣的如:“云深不知处,心可化羽为仙;春江花月夜,梦可化羽为蝶。”读巴特尔的佳作,它不仅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给人以“诗教”和“美刺”的教化作用。我们不仅会读出美的逸趣,还会领悟人生、人性、生命、信念、信仰、理想、道德、真理、正义、智慧、自尊、自爱、宽容、淡定……
  
  语言魅力:修辞手法和艺术元素
  
  巴特尔随想录和哲理诗的语言造诣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有一片锦心,有一支生花梦笔,其诗的语言缀玉联珠、灿若披锦,言约旨远、沉博华丽,涉笔成趣、曲尽其妙。凡优秀的诗人。只有运用形象、凝练、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他的诗才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在有限的诗行里尽可能容纳博大精深的思想,开拓出柳暗花明的艺术境界,使诗的琴弦发出优美醉人的音响。巴特尔的作品无疑也达到了这种艺术境界。他在其语言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法上,突出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又成功地融入了有关的“象征性”和“音乐性”等艺术元素。使他的重在说出理趣的随想录和哲理诗非常富有文学感染力。
  巴特尔在描写“自然意象”的作品中,大量地运用了“拟人”手法。“拟人”在修辞学中只是一个具体的修辞格,属积极修辞。黑格尔在《美学》中也曾论及“拟人”手法的运用,他说:“自然的和感性的事物用精神现象的形式表达出来,因而高尚化了。”我们来看巴特尔的作品:“时光追赶阳光,怕它偷懒阳光晾晒时光,怕它霉变。…‘星星和星星对话,它们相互祝福;星星和月亮对视,它们彼此欣赏。…‘落日是一杯酒,黄昏在醉意里,把它慢慢饮下。”你看,每一首都是短章,都只有几句精美的词句,然而它们却创造了动人的诗的意象和完美的诗的意境。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趣都赋予外在的自然物象,客观物境人格化了,主体化了。诗人对“拟人”艺术手法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巴特尔的作品中还大量地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手法。“比喻”也只是一个具体的修辞格,然而当诗人把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它同样被提升到了“辞章学”的层面。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不能拒绝“比喻”这种艺术手段。“比喻”是创造诗歌形象美、意象美和境界美的更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黑格尔在《美学》中谈到“比喻”时是这样表达的:“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之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钱钟书在《读(拉奥孔)》中说:“比喻是文学语言里最基本的成分。”我们再来看巴特尔的作品:“落日是夸父的一滴血。新月是嫦娥的一滴泪。”“日月是写在天空的诗,江河是流向大海的诗,母爱是烙刻心碑的诗。”“母爱无私,是阳光和空气;母爱博大,是蓝天和海洋。”“人生,站着是一座碑;生活,唱着是一首歌;生命,躺下是一行诗。”读了这样的诗句,你会不觉得美吗?巴特尔在他的创作中运用比喻这一艺术手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也是他为自己作品的“类型”找到的最适合的表达方法之一。
  巴特尔的作品中还大量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来读巴特尔的作品“太阳告诉我,什么是生命的辉煌森林告诉我,什么是生命的色彩;大海告诉我,什么是生命的力量。”诗人在这里用“太阳”象征生命的辉煌,用“森林”象征生命的色彩,用“大海”象征生命的力量。巴特尔很善于去发现那些象征感比较强的形象来构成自己的象征性语言。去创造经得起时间长河冲洗的艺术生命。
  巴特尔的作品还非常富有音乐美的特质。《戊子年随想》一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琐思双叶草”,是两行一首:下篇“杂咏三行诗”,是三句一首。巴特尔所钟情的这种形式,在当代白话诗中完全是一种求新求变的创制。他的两行短章基本是对偶句,少数是承接关系等句式。上下旬字数相等,音顿基本相同。对偶句如:“松间明月似镶嵌的画,石上清泉如流动的诗。”承接句式如:“心静是最好的补品,不生气是半个良医。”他的三行小诗,一部分是由排比句组成,一部分同样是由承接等句式组成。排比句式是字数和音顿相同的句式,承接等句式是长短句的组合。排比句式如:“落日,比血还血;残月,比美还美;流星,比亮还亮。”承接关系的长短句如:“圆也美,缺也美;晴也好,阴也好;月天天是一个全新的自我。”读巴特尔的作品,你既可以感受到它外在的节奏美,又可以感受到它内在的韵律美。其既适宜吟诵,又便于背诵,甚至过目不忘。
  著名作家石英在评价巴特尔的诗作时说:“他的非凡功力还在于:他两句式的哲理诗中,或寓意反差,或相互映衬,或接应连缀,或文意分合,总之不可或缺,相得益彰。最为难得的是无赘笔,少闲笔,双水分流而首尾相接,显得很有分量。”他的“三句式的短章是他的创作至少是一种更成功的发展”,“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含量上都堪称上乘”。总之,巴特尔的随想录和哲理诗,是当代新诗一种成功的有价值的探索,其创作已达到一定的境界。而且,作为一个远行的思想者,巴特尔仍在耕耘中探索,在探索中追求,在追求中跋涉,在跋涉中攀登……
  
  责任编辑 刘稀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353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