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叶落难知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们不赞成的只是主观主义、胡猜臆断,乃至忽略实际,忽视变化,不调查研究的本本主义,经验主义等等教条的东西。
  
  唐人诗曰:“山僧不识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就诗而论,诗人的构思与诗之意境,都颇为可取,不失为上乘之作。以艺术眼光来看,也只是就诗的美学而言,夸张是艺术不可或缺的手法之一,以此表现诗人的灵感,表现诗人对季节、气候的敏锐,诗作应是相当优秀的。
  如果人们认识大干世界的复杂事物,分析瞬息万变的客观情况,解决现实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时间也像这位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和尚那样,“不识数甲子”,只凭“一叶落”,而据此推知“天下秋”,那可能就坏事了。只看到一点现象,就“想当然”地、随随便便地得出结论,那就不是“一叶知秋”了,而成为“一叶障目”,颇有碰壁的危险。
  客观事物千差万别、错综复杂,仅凭一鳞半爪之见,是万万不能透彻大干世界的。《孙子兵法》中有一条:“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也就是说,在战争中知彼知己,时刻把握对方的真假虚实,随机应变,才可能用兵如神。如果死抠“兵法”,抱着本本主义不放,不懂得随遇而迁,人随境迁,就可能打败仗,吃大亏。
  《三国演义》一书有诸多这类正反面的事例。诸葛亮“智算华容”、“空城计”就是不按“常势”、“常形”,随机应变,用兵如神的两个实例。因为对手熟读兵法,曹操、司马懿深知“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就偏来个反其道而行:“虚则虚之,实则实之”,让对手大上其当。
  诸葛亮胜算就胜算在调查研究、知彼知己上了。司马懿抱着一个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诸葛亮“生平谨慎,必不弄险”,想那“空城”必是一计。诸葛亮掌握了司马懿这个“本本主义”,偏偏铤而走险,斗胆用了空城之计,退了司马大兵。
  而马谡所以“失街亭”,也在于他对敌没有调查研究,又没把诸葛亮的“司马懿非等闲之辈”的忠告当回事儿,结果吃了败仗,丢了脑袋。
  否定“一叶落知天下秋”,并非不承认有人“见微知著”。见微知著属于科学预见,它建立在掌握情况、认识规律的基础之上。我们不赞成的只是主观主义、胡猜臆断,乃至忽略实际,忽视变化,不调查研究的本本主义、经验主义等等教条的东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7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