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布德尔的艺术生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1861—1900:学徒,学业与早期职业生涯
  埃米尔·安托万·布德尔(1861—1929)于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出生于法国南部的蒙托邦。[1]他乐于强调自己来自质朴的手工艺人家庭(与同时期多位雕塑家一样)。布德尔13岁便离开了学校,在身为细木工和木雕家的父亲的木匠店里当学徒。小小年纪就显现出绘画天赋,当学徒的同时在安格尔博物馆下属的蒙托邦绘画学校学习(著名画家多米尼克·安格尔也是蒙托邦人士)。他的老师、博物馆馆长阿奇里斯·布伊同时是一位摄影家,于是年轻的布德尔很快就意识到摄影的重要性。在他父亲的重要蒙托邦客户们的鼓励下,获得蒙托邦城市奖学金后,于1876年到 1883年到图卢兹高等美术学校继续接受艺术教育。图卢兹是离布德尔出生地蒙托邦最近的大型城市,并且图卢兹高等美术学院非常著名,培养出19世纪下半叶许多杰出雕塑家。他在图卢兹依然表现出色,22岁时获得了图卢兹市颁发的第二份奖学金,并得以远赴巴黎完成学业。虽然得以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但他没能赢得学生的最高荣誉:“罗马大奖”。布德尔很久之后有机会探索罗马和意大利,而他从未去过希腊。
  古希腊罗马的历史、神话与《圣经》一同构成了学生们创作主题的主要来源,他们会学习基于某一特定主题、帐幔细节或者身体部位去表现头像、全身像或群像。法国高等艺术院校提供的理论课程包括针对这些历史主题的理论课和人体解剖学,学生若要表现人体,这些都是必须掌握的。此外还有绘画实践课,学生通过学校配备的雕塑、古代著名雕像及浮雕铸造品、着衣或裸体的模特来学习如何作画。布德尔经常说:“雕塑是全方位的绘画。”伴随12年学术训练的同时,年轻的布德尔还跟随亚历山大·法居(1831—1900)学习,以完善自己的专业技巧,技巧对于雕塑艺术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亚历山大·法居来自图卢兹,在巴黎享有盛名,是才华横溢的泥塑家,设计过很多公共雕像,需要有助手帮忙制作。在这种情况下,布德尔仍旧每天练习,偶尔用颜料作画,虽然很早就离开了学校,但一直坚持自学。他喜歡花时间与学者交往,例如诗人让·莫雷阿斯、埃米勒·维尔哈伦,作家安德烈·苏亚雷斯和阿纳托尔·法朗士。他自己年轻时也是诗人,对写作一直保有很高的品位,布德尔博物馆长达数百米的档案文件可以证明这一点。[2]
  19世纪晚期的巴黎不仅具备最好的艺术教育条件,同时也是艺术家可以通过在艺术沙龙展示作品而获得知名度(法国国家、城市或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协会每年都会组织公共性展览),并最终获得委托作品机会的地方。布德尔也不例外。与同时期的雕塑家一样,他靠承接雕刻、翻模或绘制肖像的创作委托谋生。早在1885年,他就在法国艺术家沙龙展出了《汉尼拔的第一次胜利》,并为自己赢得赞誉。这件作品是以古斯塔夫·福楼拜的知名小说《萨朗波》(1862)为灵感创作的石膏群像,表现了驯服一只鹰的年轻男孩。他自此开始定期在巴黎的法国艺术家沙龙展示作品:巴黎国家美术沙龙、秋季沙龙、杜伊勒里宫沙龙(布德尔于1923年建立)、装饰艺术国际展会(1925),同时在象征主义艺术圈大量参展:玫瑰十字沙龙和丁香园咖啡馆。在国外获得成功之后,他的作品在布拉格的曼内美术联合画廊(1909)、美国纽约军械库艺术展(1913)和威尼斯双年展(1914)展出。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日本、美国、瑞典和比利时进行巡回展览。最后,经销商开始在画廊出售布德尔的限量版作品,尤其是青铜铸造版本(也尝试过几次陶瓷版本),他的作品声名远扬的同时也保证了额外的收入。他把作品委托给布鲁塞尔的国家青铜铸造厂和埃布拉尔铸造厂,1915年到1929年又委托给鲁迪埃铸造厂,他很早就决定了每个原版模型只铸造和修整10件青铜作品,这保证了客户所得的艺术品都很稀有,更加让人心向往之。
  1885年,布德尔移居巴黎南部的蒙帕纳斯街,之后从未离开,此处在艺术圈中享有空间大、房租低的美名。他租下的第一间工作室至今仍然保存完好,随着他的一步步成功,共租过八间工作室。制作雕像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从最初的概念、泥塑小模型到最后的原大尺寸、铸造青铜模型,总共可能需要几年时间,因此几间工作室会同时制作不同创作阶段的作品。为了制作这些作品并满足需求,雕塑家很早便为自己找来不少助手。其中包括一些专业人士:铸造师(铸造雕像、产出石膏作品),石匠(用石头劈凿雕像),雕刻大理石的实习生,还有像加斯顿·图森特这种无所不能的助手,他跟在布德尔身边25年,可以制作和放大模型,进行翻制和雕刻。在掌握各个领域专业技巧的大师的指导下,这种组织模式可以允许几个项目同时进行。但是青铜铸造需要很大的空间、特定的材料和专业技能,只能在工作室外的铸造厂进行。工作室里人来人往,都在搬运作品——来取肖像的人、谦逊的模特、学生、布德尔的客户、偶然拜访的客人以及保证一切顺利运行的家庭成员。
  1900—1914:雕塑大师,成熟与成功
  布德尔在1893年遇到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当时布德尔还无法依靠承接委托创作维持生计,1893年到1908年期间,他还是罗丹的雕塑工人。罗丹的石膏作品会送到布德尔的工作室用大理石翻制,这显示出罗丹对布德尔的信任。两人保持令人印象深刻的来往[3],显示出他们对彼此的尊敬和建立于共同爱好的友谊——对古董收集、哥特式大教堂和彼此艺术创作的爱好。在这15年里,他们一起共度时光、互赠艺术作品。布德尔为自己的导师制作了绘画或雕塑肖像,罗丹则不遗余力地支持年轻人的事业。为罗丹工作过一个月的布兰诺西·康斯坦丁说:“他的作品气场强大,在大树下的阴凉之中,连杂草都无法生长。”长期受到罗丹作品的熏陶,布德尔最初也借鉴了大师作品中某些标志性的特点:表面的表现主义处理手法,不完整的、碎裂的效果,在作品上保留雕塑家创作的痕迹……这些都发生在1907年之前。1907年前后,布德尔选择“构造”并释放自我。罗丹写道:“对我来说,最重大的事情是塑造;而对布德尔来说,最重大的事情是构造。我把情绪封存在肌肉之中,而他让它们以某种风格发散出来。”作为回应,布德尔对自己的学生说:“雕塑是去破坏,而构造是去创新。”   布德尔在1895年获得了创作他生涯中第一座大型公共纪念碑的机会——《1870—1871年塔恩-加龙的战士和守卫者纪念碑》,罗丹在其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这座为家乡蒙托邦制作的战争纪念碑是一次契机,得以向他的支持者们证明,帮助他是正确的选择。这是一座充满戏剧化的群雕,体量极大,表面不规则处理的手法跟罗丹非常接近,不同的角色各自在尖叫,同时又相处和谐。模型初稿的创作可以追溯至1895年,青铜纪念碑于七年之后也就是1902年在蒙托邦揭幕。布德尔当时40岁。与罗丹和塞尚一样,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第一次成功也来得很晚。
  在进行纪念碑和肖像委托工作的同时,安托万·布德尔在1900年到1914年之间,还创作了被他称为“自由作品”的一系列雕塑:《帕拉斯的躯干》(1903—1905)、《战斗中的阿波罗》(1900—1909)、《弓箭手赫拉克勒斯》(1906—1909)、《水果》(1902—1911)、《等待尤利西斯的珀涅罗珀》(1905—1912)和《垂死的人马》(1911—1914)……这些作品围绕希腊神话中的标志性人物进行设计,同时借鉴古代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古老艺术形成全新风格,这是个人创作向理性、概括和建筑性正式转型的登峰造极之作。这些作品时常出现在20世纪早期的展览中,其中一些在雕塑历史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仿佛这个展览就是专门为它们而设[4]。这些作品至今仍跻身最伟大的国际收藏品之列。
  其中一件作品《垂死的人马》,是布德尔为20世纪最伟大的装饰工程,为巴黎香榭丽舍大剧院所創作的内部装饰。这栋建筑为表演和音乐而生,建造时间极短(1910—1913),由私人资金赞助,这座现代艺术圣殿召唤着现代艺术家为其创作。布德尔与混凝土艺术(这种材料后来获得了极大成功)的开创者和倡导者佩雷兄弟沟通,设计了一个严肃而和谐的外立面:浮雕的主题均属于艺术领域,却和谐地融入了建筑的精准框架,令人叹为观止。他还设计了部分装饰绘画,同样是从古代神话和寓言中获取灵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安托万·布德尔已经成为公认的艺术家,雕刻技艺也变得炉火纯青。他的个人生活也更为稳定。经历了放荡不羁的青年时代,他与一位年轻的比利时女孩斯蒂芬妮·冯·派里斯(1877—1945)共同生活,并于1904年结婚,斯蒂芬妮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皮埃尔(1901—1966),两人于1910年离婚。1903年,生于希腊雅典的学生克丽奥佩托拉·塞瓦斯托斯(1882—1972)进入他的工作室,后来成为他的模特与缪斯女神,并于1911年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女儿罗迪雅(1911—2002)。随着克丽奥佩托拉·塞瓦斯托斯的到来,古希腊素材也鲜活地融入了布德尔的艺术之中。
  1914—1929:教授,委托与盛名
  对于艺术家,尤其是雕塑家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彻底搅乱了他们的艺术创作,像安托万·布德尔这样年龄太大、不适合参军的艺术家来说也是一样,因为他们的年轻助手奔赴了战场,有些可能面临牺牲,而制作雕像的青铜也被留作制造大炮。欧洲的艺术品流通举步维艰,国外的收藏家不愿意回到巴黎;德国的轰炸威胁着首都的安全,所有建筑活动相应减缓。安托万·布德尔为学生奔赴前线而感到痛苦,他创作了一系列天使举起兰斯大教堂废墟的画作向大教堂表示敬意。但是在蒙托邦与家人一起避难期间,他感受到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欢乐,同时也尝试继续完成所接受的委托。1916年,《垂死的人马》由船只运往布宜诺斯艾利斯。他继续为巨大的《阿尔韦阿尔纪念碑》进行研究,这座纪念碑是受阿根廷首都委托的又一件大型作品,至今仍伫立在布宜诺斯艾利斯。
  奥古斯特·罗丹逝世于1917年,战争结束后,布德尔接替他获得了大量的委托。全世界都在请他做公共纪念碑,尤其是美洲中部和南部的亲法共和国。布德尔只是遗憾,法国和巴黎没有给他同样的殊荣,而只有一些私人委托。他的学生,来自阿尔萨斯的里昂·沃格特,委托他创作《不朽的圣母玛利亚》,作品由灰色石灰石制成,为了感恩圣母玛利亚在战争期间对他的城市涅代尔布吕的神圣庇佑;布德尔根据妻子克丽奥佩托拉和女儿罗迪雅的面孔雕塑了圣母玛利亚和她怀中的婴儿耶稣,这件雕塑的唯一一件青铜铸件如今坐落在布德尔博物馆的花园中。
  同样,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来到巴黎,接受大师的指导。早在19世纪90年代,布德尔的工作室就接收一些特定的学生,他们会支付学费,或者当助手以工资作为学费。法国雕塑家杰曼·里希耶及其第一任丈夫奥托·古特佛雷德就曾在布德尔身边,作为学徒接受训练。通过一些非正式的方式,布德尔还会把他的知识传递给同时代的艺术家:1900年前后的照片显示,画家亨利·马蒂斯曾和他在工作室牵来一匹活马作为模特进行雕塑。
  1900年,布德尔和罗丹、朱尔斯·德波斯试图创办罗丹学院,经过3个月的努力还是失败了。1909年,他被大茅屋艺术学院聘为教师,这所学院建立于1904年,至今仍存在于大茅屋大街14号,向所有人开放。这里对男女一视同仁,且收费很低,只为支付运营、师资、取暖用煤和人体模特的费用,类似集体工作室,成为巴黎国立美术学院以外的另一选择。从10月到次年7月,布德尔每周在这所学院授课一次,20年没有间断,直至1929年离世。他为学生提供交流研讨、改正学生作品,开展有关美、生命、大教堂等[5]广泛主题的理论“课程”。他与学生的关系很近(“如果他们对我感兴趣,我也对他们很感兴趣;我分析他们,观察他们”),为他们安排郊游、参观博物馆或展览、旅行。
  他不是一位墨守成规的教授,他试图革新艺术教育,将学生从既有体系中解放出来。根据学生的记录,他的名言有:“我就像苏格拉底,向你传递你的灵魂。”“眼睛是仆人,而精神是主人。”“我向你们展示通向真理的钥匙,但是否收下取决于你们。”他的教学极负声誉,具有真正的自由精神:老师的风格并没有被学生复制。这些如今在法国非常著名的学生便是鲜活的证明,包括来自瑞士的阿尔佩托·贾科梅蒂,来自法国的杰曼·里希埃,来自俄罗斯的维拉·茫可尼亚,来自罗马尼亚的艾蒂安·豪伊杜,来自葡萄牙的玛丽亚艾琳娜·达·席尔瓦。学生们保存下来的照片,不仅显示出女性学生占有很大比重,也是令人感动的见证。其中,后来创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刘海粟[6](1896—1994)在《欧游随笔》(2006年出版)中,讲述了布德尔的教育对于这一代人和许多不同地区的重要性。庞薰琹(1906—1985)在1927年至1929年期間经常光顾大茅屋艺术学院[7],吴大羽[8](1903—1988)也曾同布德尔密切合作。近来的研究显示,常玉(1901—1966)和潘玉良(1895—1977)在20世纪20年代也是大茅屋艺术学院的学生,或许还有其他人或早或晚地经历过布德尔的授课。在安托万·布德尔生命的最后几年,也就是其声名最盛之时,曾考虑如何将作品和教义传递下去。很可能是受到罗丹的启发,他试图建立一座布德尔博物馆,并准备在1926年将其赠予法国政府。在一系列草图中,他描绘出如何将自己的作品安置于现代建筑之中,还画出了建筑的轮廓;除了作品展示空间之外,博物馆还包括图书馆和为学生准备的实践工作室,在原始概念中形成一座整体的“工作室博物馆”。1929年的大萧条以及同年布德尔的去世令该项目无法实现,但布德尔的遗孀克丽奥佩托拉一直在为之努力,直到1949年博物馆在安托万·布德尔大街16号举行了开幕典礼。
  回忆的工作室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艺术家的工作案便与住所分开。19世纪后期,工作室变成一种非常特别的空间形式,同时容纳了艺术家的创作、教学、传授知识、接待客户和资助人并向他们展示作品。19世纪,为适应艺术家(巴黎人数众多)的需求而开发出一种功能性建筑:高高的天花板形成巨大的空间(为大型作品而建);由北向的巨大玻璃隔断获得采光(光照均匀);空间位于一层(雕塑很重!);通常配有夹层以便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作品,如有必要,可以在夹层中加放一张床;高耸的墙壁刷以中性色调,通常为灰色(衬托展示的作品)。家具多种多样,由功能性物品(煤炉、展台、梯子、雕塑家的工具……)和艺术家所藏的一些物品组成,艺术家所钟爱的艺术作品铸件和复制品,在创作中可能成为别致的配件。这是这一时期艺术家共同的生活状态,布德尔工作室的照片显示出他也同样如此。
  与布德尔的预想相反,他的博物馆就源起于他的工作室,遗孀克丽奥佩托拉·塞瓦斯托斯·布德尔按原样保留下来的大师遗作和回忆所在。丈夫去世后,为了保留这个由砖块、薄木、金属和玻璃制成,起初并非以永久建筑为目的修建的地方,她努力了20年。1949年7月4日,她将建筑以及其中的物品当作礼物赠予巴黎市,保住了这座见证了蒙帕纳斯首次艺术繁荣的建筑,并使布德尔的作品得以保存在创作之地。在赠予条款中,克丽奥佩托拉和女儿罗迪雅·布德尔(1911—2002)要求,她们终生作为博物馆的馆长。2002年6月15日,罗迪雅·布德尔去世,没有留下继承人,将其全部财产留给了巴黎市,条件是巴黎市要负责保存和传播布德尔的作品。公共机构巴黎博物馆联盟由14座巴黎博物馆组成,如今布德尔博物馆列居其内,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包括艺术家的前工作室如扎德金博物馆、浪漫生活博物馆,以及作家的故居如巴尔扎克故居纪念馆、雨果故居纪念馆,从情感和历史层面均展现出巴黎对自身文化遗产的自豪。
  在巴黎一角,蒙帕纳斯塔巨大的影子中,布德尔博物馆隐藏在缅因大道旁一条安静的街道上,这是一座拥有开放式花园的古老建筑,至今仍然是一方宝地,包含保存完好的秘密。乐于领会艺术作品、艺术家与创作过程之间亲密关系的游览者会前往探索,寻觅一种微妙的体验,一种有别于参观巴黎大型博物馆的体验。
  我希望来自中国的参观者能够在布德尔博物馆体会到艺术家一生中向中国艺术家和拜访者传递的情感,也希望通过《中国美术》“安托万·布德尔”专题,令读者认识到他在现代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感受其为人和作品的魅力。
  (布德尔博物馆馆长/艾美丽·斯密耶)
  注 释
  [1] 关于艺术家生平的最新概述,可参见史黛芬妮·坎塔鲁蒂,《布德尔》,巴黎:加利马尔,2013年版。
  [2] 在布德尔的众多著作中,仅有一部由啸声翻译成中文,并于2009年出版。加松·瓦内编,《布德尔论艺术与生活》,巴黎:普隆,1955年版。
  [3] 〔法〕科林·勒姆瓦讷、维罗尼克·马特西编,《罗丹/布德尔往来信件》,巴黎:加利马尔,2013年版。
  [4] 〔法〕克莱尔·巴尔比永、杰罗姆·戈德奥、艾美丽·斯密耶编,《布德尔和古老艺术》《现代激情》,与同名展览同时发布,巴黎布德尔博物馆,2017—2018年。
  [5] 〔法〕安托万·布德尔,罗尔·道尔顿编,大茅屋艺术学院的课程与训练,第一册:课程(1909—1910);第二册:训练(1909—1922),巴黎:巴黎博物馆联盟/桑德尔出版社,2007年版。
  [6] 非常感谢塞内斯基博物馆巴黎艺术博览会主任埃里克列斐伏尔先生提供的参考文献。
  [7] 〔法〕埃里克·勒费弗尔编,《在巴黎的中国艺术家》图录,巴黎:塞努齐博物馆,2011年版。
  [8] 《上海与巴黎之间——中国现当代艺术展》图录,上海:中华艺术宫,2013年版,180页、244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4692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