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辛以润之”止燥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昔有消渴者,日饮数升,先生(刘完素)以生姜汁一盆,置于密室中,具罂勺于其间,使其人入室,从而锁其门。病人渴甚,不得已而饮汁尽,渴减。《内经》“辛以润之”之旨。《内经》治渴,以兰除其陈气,亦辛平之剂也。
  (金元・张从正《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
  此案系金元时期名医刘完素的一则名案,读来颇耐人寻味。
  刘氏主张开发郁结,以保持玄府气液的宣通,故对《内经》“辛以润之”的经旨领会深刻。本案是消渴病证:“日饮数升”。临床治消渴,多认为系火热内蕴,气血津液被灼,故见善饥消谷、口渴多饮、多溲而消瘦等,治疗多清热降火、兼润其肺,用药多偏甘寒、咸寒。刘氏却以味辛之生姜汁治疗,此和《内经》消渴“治之以兰,辛平除陈气”同义,都体现了“辛以润之”的精神, 剖析本案,给后学者以深刻的启发和指导。
  辛以润燥,诸家皆验效
  以辛味润燥, 《内经》 早有训示,《黄帝内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制定了辛润治肾燥的经旨,首开了辛润法的先河。辛味药能辛通开腠、宣通气液,使津液畅达脏腑、三焦,以消除燥象。刘氏在其所著《三消论》中指出:“辛能散抑、散结、润燥。辛者,金也,金主散落,金生水故也。况抑结散,则气液宣行而津液生也”“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刘氏治消渴、消肾的葛根丸、人参白术散方,都配以附子、官桂、当归等辛味药。在《保命集》中,有蜜煎生姜汤方,取养阴生津之蜂蜜,配伍辛味之生姜,收“辛以润之”之功,似较单饮生姜汁为佳。金元医家张从正亦指出:“ 《内经》云辛以润之,盖辛能走气,能化液故也”。宋代成无己评桂枝汤中姜、枣的作用,已不是专于发散致汗,因其味辛甘,而“专行脾之津液”,亦可为辛味开腠理、化气液的佐证。
  自晋唐始,医家在治疗阴虚津亏证时,每在大队甘凉濡润药中佐味辛之品。如 《备急千金要方》 治虚劳精极,脏腑俱损,遍身疼痛证,每以生地黄汁、麦门冬汁、赤蜜、竹沥、人参、甘草、石膏、黄芪等清热生津之品,配以当归、川芎、麻黄、肉桂等辛味药,辛通助气化,敷布津液而润燥。又如古方千里浆,有生津解渴作用,即以木瓜、乌梅等酸甘化阴,配以辛味之紫苏、肉桂而成。宋代民间有在夏日饮用“桂酱渴水”的习俗,即在大量蜜、水煎剂中,掺入适量桂末,是益气消疾解渴之佳品。张从正治消,每用生地黄汁、生藕汁、淡竹沥之凉润,配肉桂之辛通,而收辛润生津之效。后世治噎膈之五汁饮,以芦根汁、藕汁、甘蔗汁、牛羊乳,合生姜汁(或韭汁),频饮取效,也含有“辛以润之”之意。
  总之,辛以润之,即是以辛味药布敷津液。由此可知,辛与通,通与润,润与补,彼此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小贴士
  刘完素(公元1120-1200年),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因其为河间人(今属河北),故人称刘河间。他和以后宗其学说的学生及再传弟子,或间接有师承关系的诸医者,组成了有名的河间学派。刘氏宗《内经》亢害承制说,反对套用古方,抨击《局方》用药偏于燥热之弊端。因其在运气学说和火热病机阐发方面的卓见,在治疗上善用寒凉之剂,创阴升阳降法(多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为内伤杂病和温热病论治开辟了新的途径,故被后世公认为寒凉派的代表人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126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