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临床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炎3例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探讨以阑尾炎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的漏诊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收治以阑尾炎为首发症状的结肠癌患者3例,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经术中仔细探查和术后追踪确诊为结肠癌。结论:对以右下腹疼痛为特征的疑是为阑尾炎的老年患者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动态观察,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关键词】右下腹疼痛;阑尾炎;右半结肠癌;误诊
  阑尾炎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但是不能把右半结肠癌也误诊为阑尾炎,致耽误治疗,造成不良后果,要引起注意。本文总结我院2009-2015年将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炎而行手术治疗的3例患者误诊原因进行分析讨论,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
  例1,男,66岁,右下腹隐痛不适3~4个月,以慢性阑尾炎住院。手术发现右下腹包块固定,行阑尾切除。术后切口经久不愈,包块渐增大,逐渐膨出腹壁外,破溃,呈菜花状,有恶臭的分泌物,活检为腺癌。病情发展快,最后发生肠梗阻、肠瘘,无法进一步处理,患者要求出院,回家后不久死亡。
  例2,男,54岁,公务员,右下腹疼痛不适,反复发作3次,不全肠梗阻。诊断慢性阑尾炎,可能为粘连而引起肠梗阻。经院内大会诊认为不一定是阑尾炎,经B超检查盲肠壁增厚,院外CT检查考虑盲肠癌。积极准备后行右半结肠切除,淋巴结清扫,回肠与横结肠吻合,病理为腺癌,术后恢复良好出院。经化疗等治疗,现已20年,情况良好。
  例3,女,70岁,右下腹疼痛不适3个月余,诊断为慢性阑尾炎,右下腹麦氏切口,行阑尾切除,术中发现右下腹包块并固定,活动度小。术后经B超、CT检查,右下腹包块考虑盲肠癌。术后10天再次手术,行右腹直肌探查切口,入腹后发现腹膜及肠系膜广泛粟状转移病灶,尤其在下腹及盆腔腹膜转移灶更多,大小不等转移灶,大的约1.0cm小的米粒大小,肿块固定不动,与腹膜后及侧腹壁粘连甚为紧密,仅行肠系膜及腹膜转移灶取材送病理检查,为转移性腺癌,用甲硝唑液冲洗伤口关腹。患者长期贫血,曾于18年前行胆囊切除,因右上腹粘连无法探查肝脏。
  2 结果
  本组3例,例1送回家后不久死亡。例2积极检查治疗,长期存活。例3探查术后,积极综合治疗,3个月后全身衰竭死亡。
  3分析讨论
  大肠癌是胃肠道恶性肿瘤多见的病变,大肠癌中直肠癌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癌,右半结肠癌为第3位。右半结肠癌常被误诊,延误治疗,造成不良后果,应引起重视。
  右半结肠有它解剖和生理特性,因此可造成误诊。从解剖情况看,右半结肠肠腔较左半结肠宽,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阻塞肠腔引起通过障碍,因此发现有肠梗阻现象时已到晚期,本例2也发生不全肠梗阻,但病变发生在回盲瓣周围,所以发生了不全肠梗阻,术前疑为肿瘤,积极手术,术后效果良好。另外,从生理情况看,结肠癌患者多数有大便改变,常为黏液稀便,甚至黏、脓、血便,这种情况可引起患者本人和家属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可发现病变,早期得到确诊及时治疗。而右半结肠癌同样也可有黏液稀便,但粪便运行到左结肠,水分被吸收、大便成形,不易引起患者和家属的重视。到右下腹出现肿块时已到晚期,此时治疗困难。本组例1手术前检查不仔细未触及肿块,手术中已摸到肿块也未引起重视,以致延误到晚期。例3已发现肿块仍以阑尾治疗,耽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本组3例盲肠癌误诊为阑尾炎的教训是深刻的,应很好的吸取教训,避免此种情况再次发生。根据本组3例盲肠癌误诊为阑尾炎。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凡年龄50岁以上;
  (2)经常右下腹部疼痛不适,反复发生:
  (3)不明原因贫血;
  (4)出现不全性肠梗阻;
  (5)右下腹摸到肿块者,应进一步检查,排除肿瘤的可能。
  本组例1术中发现肿块未引起重视,例2不全肠梗阻,引起重视及时检查及时手术,取得良好效果,例3患者长期贫血,并曾行胆囊切除,应想到结肠肿瘤的可能,结果还以阑尾炎治疗,行阑尾切除,这是不应该的。
  本组病例得到的教训是深刻的,不能遇到右下腹痛就想到阑尾炎,阑尾炎可以发生右下腹痛,但右下腹痛不一定是阑尾炎,避免“先入为主”,做到询问病史全面、详细、体检细致,辅助检查完善。因此,凡年龄在50岁以上,经常右下腹疼痛,应仔细检查。可行肠镜检查,它不仅能发现病变,而且可取组织检查确诊,以便及时手术治疗。
  手术后的综合治疗是重要的,例2术后化疗等,效果良好,例3术后经适当的抗癌治疗,限制肿瘤的发展,并给予支持治疗,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这是对晚期肿瘤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石美鑫主编.实用外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高志清主编.普通外科临床经验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13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