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媒体说“健康”,哪个更靠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健康”的一天
  
  小王的这个周末是从接到老妈的电话开始的。大清早,还在和周公喝茶的小王听到了熟悉的手机铃声,妈妈打来电话说:“快把电视机打开,换到xx台!陈大师在做节目《健康一点通》,我去做记录了,回头再详聊。”老妈最近迷上了这个健康节目,今天是陈大师。明天是贾医生,还在节目里听说吃什么左旋肉碱减肥效果好,让小王抽空帮邻居家的小琳买一些。小王今天正是准备出门买这个。
  来到公交站,小王在附近的报刊亭看到新一期的《××健康》到了,封面上硕大的“逆转衰老假象”几个字夺去了她的目光,和旁边电线杆上的“牛皮癣”――“祖传秘方,专治便秘”一样显眼,她下意识地伸起右手按在眼角,照着前两天看的一本书里说的那样按摩起来。
  坐在公交车上。隔壁座位的大叔拿出一份报纸,标题《食品被埋下定时炸弹:“植物奶油”泛滥!》进入小王的余光。大叔皱着眉头直摇脑袋。
  站在一幢新建的大楼前,小王回想了一下查到的那家卖左旋肉碱的小店地址,脑子里还在拐弯时,手里突然多了一本《健康时尚――xx女子医院》,小王向四周瞟了一圈,侧身把册子塞进了手袋。
  夜幕落下,逛了一天已现疲态的小王拦了一辆出租车回家,的哥开着收音机,电台里一段音乐过后。传来浑厚的男声:“听众朋友们,欢迎回来。刚才我们说到,中国至少有一亿的男性朋友正在受着阳痿的困扰……”小王的嘴角轻微地颤抖了一下。的哥意识到刚上车的是位女客人,赶忙换台。
  困倦的小王隐约想起自己似乎有好几天没正常“嗯嗯”了。回头一定要上网查一下怎么回事儿。
  真是“健康”的一天啊!
  
  “健康”归来,媒体狂欢
  
  其实“健康”一直是永久的话题,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它就像呼吸一样,只有不正常的时候才会去关注。2003年那场“非典”浩劫,从珠江蔓延到黄河,唤醒了中国人对健康的重视,明白了未雨绸缪甚于看病吃药。接踵而来的禽流感、“毒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让人们一刻也不得消停。每天都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担忧。于是,面对需要,敏感的媒体毫不犹豫地扛起“普及健康”的大旗,不遗余力,想从蒸蒸日上的健康产业中分一杯羹。
  从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到网络媒体,纷纷上阵,发挥自己的专长,打造各种健康栏目、专版、特刊:1983年创刊的《家庭医生》至今仍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健康类杂志;湖南电视台2009年推出的“生活智慧脱口秀”节目《百科全说》,播出不久就引起大范围的关注,不少人受到影响;各种隐藏在写字楼里、街道旁边的男科、女科医院和小诊所再也不甘于只在地方电视台和公交车电视上登广告。自己做起“内参杂志”上街派发。
  它们中有畅销多年的老品牌,有异军突起的新秀,有的备受欢迎也会引起争议,有的遭人嫌烦却不愁没有市场。在这个看不起病,吃什么都不安全的年代,无论是不是专业做媒体的,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利用各种载体在“健康”这块蛋糕上放纵狂欢。
  
  最便捷:网络
  有事儿网上吼,草根医生全都有
  某调查机构曾发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门户网站的健康频道和大型健康网站成为人们获取健康资讯最主要的来源。
  网络刚开始在中国流行时,门户网站就把包括“健康”在内的受人关注的领域一网打尽,定期搜罗五花八门的资讯,但是,直到专业健康网站的出现。“健康”还只是众多“频道”之一。另一方面,除了接受网站提供的资讯,发展壮大的网民开始善用网络互动的特性,你提问,我回答,快速、即时、方便,有时还不失专业。
  由于网络的便捷和低门槛,它也成了庸医、商人推销三无庸药的渠道,在政府对网络的监管还浅浮在色情等的传播上时。我们只能劝诫网民:真假请自辨。
  
  最有潜力:微博
  别看字数少,转载力量大
  早在国外流行的twitter,去年转嫁到国内叫“微博”,“粉丝数”的多少决定着影响力。要么是名人、媒体在上面发小牢骚、记流水账、直播大新闻;要么是草根传阅笑话、语录。人们之间的问候语从“你吃了吗”变成“你有微博吗”。然而,除了食品安全等健康新闻事件,“健康话题”是能用寥寥数语说明白的吗?“健康”在微博上要怎么发挥呢?
  名噪一时的健康教育专家曲黎敏的官方微博粉丝量是11648个,挺多吧?比起人气第一的姚晨3867047的粉丝量,就天上地下了;更新微博数是299条,谈不上句句箴言,也算是智言警句了,但是看最多几十条的评论数就知道(以上数据获得时间截至2010年11月17日),跟随者无几。这种待遇和她畅销几百万的养生保健图书是无法对等的。
  是微博的影响力不够吗?显然不是。是健康话题的吸引力不够吗?也不能这么说。我们相信,作为新的传播渠道,微博的力量不可小觑,只是需要时间,让“健康”在这个载体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有号召力:电视
  “养生大师”讲相声,“保健专家”变魔术
  《健康之路》、《中华医药》等老牌健康类电视节目中规中矩,依然深受家庭主妇和退休老人的欢迎,而这两年风行的新锐健康养生节目似乎风头更劲,从舞台表现、节目表现形式、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到主讲人的语言,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营养专家拿出烧杯试管亲自演示,精油大师邀请观众亲身感受,真实的现场感和互动让你以为看的不是健康节目,而是一场精彩的秀。
  健康电视节目的影响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前几个月的“绿豆”全国性涨价也许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和老牌健康节目邀请的全是国内知名医生不同的是,近年盛行的新锐健康节目多数邀请的嘉宾是“民间养生高手”或非医学专业的“专家”。观众并不好糊弄,没点真才实学,仅凭舌灿莲花就想把自己炒成大师?张悟本已经成为历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不是口活。是个技术活。
  
  最逮事说事:报纸
  资讯还是广告?傻傻分不清楚
  时效性强是报纸的优势,昨天夜里刚出的事儿今天就能见报,还煞有其事地邀请专家在一旁注解。尽管网络的时效性比起报纸一点儿也不差,但是可信度还是少了一截。不管有什么,在网上就算传得天花乱坠,大多数人只是拧一下眉头,“是不是真的啊?”若是上了报纸,才会了悟,“原来是有这么回事!”
  也正是因为时效性太强又太有群众基础,急性子的报纸有时会好心办歹事,一个事情还没有定论就给它戴上了“祸国殃民”的帽子,让读者唏嘘好几天,没过多久却发现其实是一件乌龙案,秦香莲被砸成了潘金莲。还好,还来得及再请几个“专家”评说一番,知错再改一点不难。
  再看报纸上的健康专栏,乍看是健康新闻、医疗资讯,细读却是满版广告,让人防不胜防。
  
  最权威:图书
  真行家上位,伪“专家”靠边
  生活保健类图书的问题凸显不是一天两天了,而其畅销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边是出版领域、医药健康领域业内专家的重重担忧,一边是读者忐忑却盲目的卖力追捧。
  
  2011年什么最重要?――健康!
  
  新闻出版总署既然已经下决心进行监管,“吃进去的病”是不

是真的能“吃出来”不去追究,养生保健类图书的权威性绝不容职业凑字的大忽悠来撼动。
  
  最博杂:杂志
  “健康”概念,很大很时尚
  健康杂志可以分两类:一种是面向普通大众,以宣传医学知识和健康常识为己任的低端健康杂志:另一种是面向年轻的“中产阶级”,将健康与时尚紧密结合的高端健康杂志。
  其实,在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推进下。无论是在哪类杂志中,“健康”的概念都已经发展地很广泛了。包括生理、心理、饮食、运动,甚至生活中的其他方方面面,是名副其实的“杂志”。
  
  最难启齿:电台
  专家听众都是“托儿”,谁用谁知道
  每到夜深,“健康夜话”之类的节目就在各地方电台频道中出现,白天也有,多是增高、乙肝之类的产品广告。节目的内容无非都是主持人、所谓“专家”和病人之间的交流,在一个“前节目导播”的揭秘下。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交流听起来可笑至极:原来培训几天就可以挂个不知道哪里的“中国性学会理事”的头衔卖起“男性大力丸”,原来打热线的“痊愈”了的病人一定得找带着方言口音的“托儿”,原来只要是本地电话就一定打不进那个热线电话,原来“买疗程送疗程”的活动和街边“阿玛尼・世家”男装店一样,永远“破产清仓,最后三天”……
  
  最“性”味十足:街头DM
  夏天治狐臭,冬天治脚气
  只要你逛过街,多数有机会遇到街头散发的医院杂志。这些杂志无一例外是民营医院办的,没有刊号,大多数内容是给医院提供的治疗服务做广告,用骇人的标题和“性”味十足的内容包装起来。有的甚至不惜成本在印刷上花功夫,煞有其事地将低俗医疗杂志打造成“健康时尚大刊”,可惜,挂的羊头依然骚,卖的狗肉照旧臭。
  
  最不靠谱:电线杆子
  祖传牛皮癣,专治“老军医”
  电线杆上的“牛皮癣”是打不死的小强,哪儿人多往哪儿钻,充分发挥“为读者服务”的传媒宗旨。从“脚气”、“灰指甲”这些小毛病,到“癌症”、“艾滋病”这种世间绝症,“牛皮癣”上一个不落。城市管理者尽管想尽办法清理它们,也见到一些成效。但是小心,“老军医”正有从电线杆爬到网络上的趋势。
  
  有些“伪健康”,实在太“给力”
  
  媒体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的同时,也出现了忽视把关的现象,使得一些“伪健康”命题得以传播。“牛奶是牛喝的,不是给人喝的”、“生吃泥鳅可治五种病”、“毛豆可治高血糖、高血压、便秘”这类后来被证实是谬误的“健康知识”是如何得以流传呢?不得不承认,某些媒体在这些报道上,实在太给力了。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为了更耸人听闻,为了满足自己的“选题饥渴”,某些媒体迫不及待地制造、传播与主流观点相左的“伪健康”,给它们蒙上科学的“外衣”。而在大多数媒体都在这么做时,为了避免自己是“少数派”,一些知情或保有怀疑的人选择沉默。在强大的海陆空多媒体攻势下,“伪健康”得到进一步传播,大众开始无意识地迷信,直到有更强势的力量吹散迷雾,揭开真相。
  作为媒体,面对“伪健康”的大行其道难辞其咎,客观、真实地报道,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有多难?
  相关链接:
  国外健康类电视节目自开播以来长盛不衰,似乎只要与健康、保健沾边,就一定能够大火。美国现在最红的脱口秀就是《奥兹医生秀》;在日本,医学保健的节目也播映得非常火热:生活服务类节目是日本白天电视节目的主要内容。东京电视台一天就有五六档针对高龄人群的电视保健节目,《电视加油站》和《最终警告!恐怖家庭医学》,都是在日本收视不俗的健康保健类节目,主要收视群体是家庭妇女、在宅的高龄者和普通成年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18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