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432例入托儿童体格发育结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了解入托体检儿童身体发育情况, 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2432例7岁以下儿童采用儿童体格发育评估系统测量儿童身高(长)、体重并进行评价。结果 入托年龄集中在2岁组;2432例儿童中身高评为下等为14例, 占0.6%;体重评为下等为13例, 占0.5%。结论 开展入托儿童体检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 儿童;入托体检;身高;体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205
  新《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11月1日实施, 其中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儿童入托幼机构前应当经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 合格后方可进入托幼机构”。本文将2013~2014年本所入托体检门诊中登记的2432例儿童的体检数据进行分析, 以证明儿童入托体检的必要性, 为政府进一步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2014年来本所进行体检的2432例7岁以下儿童, 以1年为1个年龄段分为6个年龄段, 即12个月~、24个月~、36个月~、48个月~、60个月~、72个月~。
  1. 2 方法 采用上海浩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HS3010 儿童体格发育评估系统测量儿童身高(长)、体重, 其中评价标准采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 评价结果按六等分法评为下等、中下等、中等偏下、中等偏上、中上等、上等。身高评为下等为生长迟缓, 体重评为下等为体重低下。
  2 结果
  2. 1 入托儿童年龄、性别构成 入托儿童年龄集中在2岁组, 男童略多于女童, 1岁组的幼儿占构成比的第三位。
  2. 2 入托儿童的身高(长)、体重评价结果
  2. 2. 1 2432例儿童中身高(长)评为下等有14例, 生长迟缓率为0.6%, 男童9例, 女童5例。见表1。
  2. 2. 2 2432例儿童中体重评为下等为13例, 低体重率为0.5%, 其中男童5例, 女童8例。见表2。
  3 讨论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入托儿童年龄集中在2岁组, 但由于母亲大都是职业女性, 产假结束后需要回单位工作, 因此, 年龄在1岁组的幼儿入园的比例也较多, 所以, 这对托幼机构来说是一个契机, 可以多开立一些小小班, 满足这部分家长的需求。
  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重量的总和, 是反映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指标[1]。身(长)高受种族、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 受营养的短期影响不明显, 但与长期营养状况有关[1]。 体重和身高是评价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 通过对入托儿童身高、体重的测量, 作者发现入托的儿童中, 生长迟缓率是0.6%, 生长迟缓率发生在1岁组和4岁组最多。但是73.9%的儿童身高(长)达到均值以上。生长迟缓率较吴跃飞[2]对安徽省泾县6867例幼儿园儿童体格发育的调查结果低。而低体重率是0.5%, 发生在5岁组为最多。有71.8%的儿童体重达到均值以上。还有7.6%为超重儿童, 高于上海市中心城区[3]、与深圳龙岗区、铜陵市。这部分儿童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肥胖, 而肥胖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的疾病的危险因素, 不容忽视。
  通过入园体检对儿童准确测量身高(长)、体重, 并进行科学评价, 为幼儿园的保健医进一步管理儿童的健康提供了参考, 儿童入托前主要靠祖父母等老人喂养, 老人的一些陈规陋习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喂养状况。但儿童入园后, 托幼机构会有科学的饮食制度, 能改变儿童的饮食习惯, 而且保健医师将会对生长迟缓儿童、体重低下、超重儿童划为“体弱儿”, 建立特殊儿童档案, 进行专案管理, 并制定干预计划, 与老师、家长共同合作, 采取相应措施, 使这些儿童健康成长, 转为正常儿童。
  因此, 儿童入园前的体检是必要的, 通过体检可以发现一些发育有问题的的儿童。这些儿童入园后保健医师可以及时的给予干预, 确保儿童健康成长。而且, 作者认为儿童入园体检工作由妇幼保健机构来完成比较好, 因为临床和保健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儿童保健医师做这项工作更专业。
  综上所述,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 经过入托体检合格后进入托幼机构接受集体生活, 会对其一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使其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 能够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湘云, 陈荣华.儿童保健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2006:15-16.
  [2] 吴跃飞.安徽省泾县6867名幼儿园儿童体格发育与贫血状况评价.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4, 20(2):100-118.
  [3] 董媛, 王佳蕾, 吴玲玲, 等.上海市中心城区幼儿园儿童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3, 30(9):668-672.
  [收稿日期:2015-1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42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