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消化性溃疡患者心理社会状态分析及护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针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心理社会状态做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心理干预护理手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理评估情况,以及疾病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在治疗后的心理情况评估均有明显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DS的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患者要低,在随访的6个月内,对照组患者的溃疡复发率为21%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的3%(P<0.01)。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采取心理干预护理手段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帮助疾病的痊愈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有一定的临床作用。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心理社会状态;护理
  消化性溃疡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病之一。本文主要是针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心理社会状态做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方法。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消化道溃疡患者共175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患者年龄在36岁到54岁之间,其中男性患者共84例,女性患者共91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有100例患者,对照组有75例患者。两者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类型和心理评估指数均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治疗前均要求患者做一份焦虑自评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1]。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开展关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包括给予患者中和胃酸药、抑制胃酸分泌药以及抗幽门螺旋杆菌药,治疗患者的消化性溃疡。
  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心理干预护理手段。患者在入院后进行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同时由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护理。通过了解患者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如失业、婚姻危机、丧失亲人等负面事件。在心理护理建立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后,给予患者相关的建议。同时通过其他方式转移患者焦虑、紧张、低落的情绪,转移患者的对负面事情的注意力。在开展心理治疗的同时,还要求患者进行相应的体育运动疗法。其中包括放松训练和有氧运动。通过在运动的过程中使患者的心身放松同时体育锻炼还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但运动治疗因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运动方案,量力而行避免造成反作用。
  1.3 观察指标
  根据焦虑自评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分标准[1]。其中SAS评分乘以1.25后,50分以下为正常、50~59轻度焦虑、60~69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评分乘以1.25后,50分以下为正常、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的SAS和SDS评分,以及随访患者的复发率。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SAS和SDS的评分,观察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护理手段后,与对照组患者是否有显著性的差异。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患者在治疗后的心理情况评估均有明显的改善,这可能与疾病获得治愈减轻患者的焦虑心情。但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SAS和SDS的评分,观察组患者的两项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患者要低,两组患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区别(P>0.05);但两组患者在随访的6个月内,对照组患者的溃疡复发率为21%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的3%(P<0.01)。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属于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作用。除了由于消化系统出现细菌感染或是受到损伤外,有研究发现患者的心理状态等因素也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长治不愈或是复发等情况发生。本文通过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患者治疗后的心理状态明显要比对照组患者的好,治愈后的并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说明,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心理社会状态的护理能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由于社会工作的压力、家庭问题以及饮食的不规范等常常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本文主要是通过心理交谈和运动疗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运动疗法的目的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得患者心身在运动的过程中得到释放[2]。患者紧张的情绪得以抒发,使得心态能恢复平静。另一方面患者将其生活上的负面事情与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分享,对于其焦虑紧张的情绪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综上,解决消化性溃疡患者面临的心理社会状态,缓解其焦虑紧张抑郁的心态对于治疗溃疡性疾病有很大的治疗意义,能提高疾病治愈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94-198.
  [2]Rey R H, Martin.Baranera M , Co ca A, et al . Reproduc-
  ibility o f the circadian blood pressure pattern in 24h versus 48h recording s: the Spanish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registry [J] . J H y per tens, 2007, 25( 12) :2406-24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482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