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让添加剂不再“添”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凡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DEHP”、“起云剂”,这些过去陌生难懂的化学名词,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经成为我们普通百姓特别关注的字眼儿。
自5月24日台湾地区媒体曝出不良厂商在食品添加物起云剂里违法加入有害健康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导致多家知名运动饮料及果汁、酵素饮品污染以来,塑化剂事件的风波不断升级并愈演愈烈。6月13日,大陆食品首次查出含有“塑化剂”。紧接着6月18日,又在力百汀品牌的药品中检测出塑化剂成分,塑化剂污染已涉及到医疗领域。截至7月7日国家质检总局更新的台湾地区受塑化剂污染问题企业及其相关产品的名单,问题企业已增至318家,相关产品增至880种,其中包括多种儿童食品。一时之间,塑化剂已然成为祸乱我们食品安全问题的又一位“明星”。
回顾过去的半年,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从315晚会曝光“双汇瘦肉精”事件到上海“染色馒头”,以及蔓延欧洲的“毒黄瓜”,看似越来越丰富的食品,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越来越多的问题。食品安全之羸弱,见于远赴重洋抢购奶粉的队伍,见于北京上海广州郊外排队种地的都市白领,人们的反应也从一开始的震惊逐步演变成了漠视乃至揶揄。
我们的胃装下了多少有毒的食物?我们的肠道消化了多少化学添加剂?尽管有关部门惩处治理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尽管食品添加剂本身并不是罪魁祸首,尽管我们都知道“东西害不了人,害人的是人”这样的真理,然而面对添加剂被胡用、滥用、缺乏监管的市场现状,我们该如何化解、如何应对?
干扰正常分泌――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伍学焱教授说:“塑化剂DEHP有类雌激素作用,大量摄入可能干扰人体正常的内分泌。”
造成性别错乱――专家表示,塑化剂会引发激素失调,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最重要的是影响生殖能力,造成孩子性别错乱。
伤害人类基因――长期食用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害风险最大。而且还可能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应对方法一 顺其自然才能得到健康生活的本质
《黄帝内经》中说: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养生基本的原则就是顺应自然,依据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只有拥有良好的、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和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然的、健康的生活。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现代人终日忙碌,常食用一些含有食品添加剂的快速食品,这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拒绝塑化剂从拒绝垃圾食品开始。除了顺应自然,吃一些适合时令的水果外,不要过于偏好某一样食品,像这次的塑化剂食品,世卫组织对塑化剂规定的每日耐受摄入量为每公斤0.025毫克。这意味着,体重60公斤的人,终生每天摄入塑化剂1.5毫克至8.5毫克,才可能导致明显的健康损害。除了食品上顺应自然外,还要顺应日夜四时的变化去规律自己的生活,不熬夜,早睡早起,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抵抗力变强。
2.面对食品安全危机不要恐慌
“养生莫若养性。”面对这次大面积的塑化剂食品药品事件,大家不必要恐慌,中医讲:“恐”伤肾,恐惧将导致肾精不足,导致精气不能上奉,使得心肺功能失常。此时,身体就会出现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不适的状况,严重的还会出现耳鸣、耳聋、头眩、心悸、阳痿等症状,甚至有些恐惧还会置人死亡。所以千万不要被自己的情志所影响,如果塑化剂没有打倒你,反而被自己的情绪弄的身心疲惫了,这样对身体也会有很大的伤害。
应对方法二 远离生活中容易接触到塑化剂的恶习
恶习1:饮用果汁等浓稠饮料
当你喝一瓶果汁时,如果它不是10块钱左右的纯果汁,但看上去像果汁的话,它就是加了起云剂,如果按照国家标准使用的话起云剂本身是安全的添加剂,但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可能在起云剂中添加塑化剂来增强效果。
恶习2:长期食用方便面
日前,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柳春红副教授及其同事从广州市各大型超市随机采购不同品牌的56份方便面和25份方便米粉食品作为样品。结果显示,塑化剂的检出率均超过一半。方便面最容易遇到塑化剂的部分是通身外包装和酱料袋,最容易使塑化剂溶出的习惯就是用微波炉加热桶装面。
恶习3:塑料瓶存放含油脂食品
塑化剂也被广泛用于聚氯乙烯(PVC)制品中,如果DEHP累积到一定程度将诱发癌症。实验发现,PVC与脂肪类食品接触时容易产生较高溶出量。
恶习4:使用塑料餐具不当
塑料容器中原本合理存在的塑化剂,因人的不当使用,而在不经意间被吃进肚子。比如,用“非微波炉专用容器”加热食物,用不合格的一次性饭盒装着热快餐,用非食用塑料袋装滚烫的食物,这些贪图方便和便宜的行为,让原本无害的食品变成“毒物”。
恶习5:接触超标塑料玩具
一家国际环保组织在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四大城市随机购买了PVC材质的玩具样品30份,包括玩具、嬉水用具等,送至独立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检测发现,在30份样品中有21份含有塑化剂成分。
恶习6:使用廉价保鲜膜
目前市场上的保鲜膜分为PE和PVC两类,PVC膜的价格要比PE膜的价格便宜。PVC的保鲜膜中因含塑化剂,遇高温或油很容易互溶。所以它的使用是受限制的,“不能接触带油脂食品”、“不得微波炉加热”、“不得高温加热”。分辨方式:分别将两种保鲜膜撕下来一段,用手揉搓,直至两段保鲜膜分别黏合在一起,再将它们展开,看它们的黏合性。PVC保鲜膜黏性很强,展开无法恢复原样;PE保鲜膜的黏性略小,很容易将其展开。
回归自然,让添加剂不再“添”堵
今天爆发的塑化剂事件只是食品添加剂问题的冰山一角,我们的身边食品添加剂滥用、胡用、随意使用的问题还很严重。
走进超市里,任何一种罐装食品,都有多种保鲜、防腐添加剂,合格产品中,使用剂量符合安全标准。而在任何一个熟食店、餐馆,添加了哪些化学药品及其剂量,根本不会被标明。那些未被标明的添加剂,我们除了身体是否产生即时的不良反应,无从检验。那些被标明了的添加剂,大概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但同样可能存在隐瞒,例如,没有任何一家奶厂曾标明有三聚氰胺。
我们不否认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不可能要求大家退回农业社会一切食物都自给自足,但面对整个市场缺乏监管的现状,我们只能做到洁身自好。也许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对食品健康的要求,才是净化市场的一个好方法。
2011食品添加物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
年初有菜农爆料市场上顶花带刺的黄瓜是因为涂抹了避孕药,长期食用会造成不孕。后经证实实际上是使用了植物激素,菜农在黄瓜花含苞待放时,在瓜体与花上全部进行涂抹。在生长过程中,黄瓜被拉长、催胖,未盛开的黄花,因为不会继续生长,延长了花期,所以一直含苞待放。植物激素虽是国家允许使用,但对人体是否会造成伤害尚没有结论。
鉴别方法:夏季蔬菜保鲜困难,购买时要警惕过于新鲜、体积异常肥大的瓜果蔬菜。
2011年4月媒体曝光了合肥的牛肉膏事件,只要加上牛肉膏,猪肉可以瞬间变成牛肉,相关专家表示,过量食用可引起慢性中毒,甚至致癌。但这种“牛肉膏”绝不仅仅局限于合肥,国内餐饮行业和食品加工行业,牛肉膏的使用早已是不公开的秘密。
鉴别方法:生牛肉脂肪呈白色或乳黄色,比猪肉的脂肪明显要少。不买价格过于便宜的牛肉,流动摊点的牛肉。尽量少吃牛肉口味的罐装食品。
今年5月,江苏数十亩大棚西瓜接连爆炸,经专家分析鉴定,系不正确使用膨大剂造成。膨大剂属于激素类化学物质,对植物可产生助长、速长作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危险,能造成儿童脑炎,发育不良,痴呆等。一些市民常能买到“带尖儿”的畸形番茄,就是膨大剂等激素残留过多造成的,最好别吃。
鉴别方法:西瓜切开后颜色鲜艳,但味道生涩,且瓜子为白色的多为膨大剂催熟。
2011年4月初,媒体曝光在上海一些超市销售的某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均都不同程度的非法使用了添加剂。添加柠檬黄制造出“玉米馒头”,用山梨酸钾+甜蜜素制造出“高庄馒头”,在整个馒头加工过程中工人们在添加各种添加剂时非常随意,而且这些添加剂根本就没有在馒头的包装上标注出来。
鉴别方法:外观颜色特别白或特别黄,闻上去有刺激味道的馒头尽量不要购买。
2011年315晚会,双汇出品的肉制品因被检测出含有瘦肉精进而引发行业地震,瘦肉精作为农业部严令禁止的添加物极易在猪体内残留,而残留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能够引发慢性中毒,如果一次摄入量过大,就会产生异常生理反应的中毒现象。令人震惊的是双汇“严防死守”的18道质检程序竟然未包含瘦肉精检测。
鉴别方法:在选购猪肉时皮下脂肪太薄的、肉体颜色特别鲜红光亮可能不正常,瘦肉与肥肉间有黄色液体渗出的可能有“瘦肉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3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