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务人员在发生医闹后心理干预的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心理干预对发生医闹后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得出结论:对发生医闹后的医护人员进行一系列心理干预能提高医护人员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水平和工作质量,有利于医护团队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医护人员;医闹;理干预;心理健康
  医闹是患方与医院发生争议后,以维护自己权益为由而实施的非正常的、非理性的,甚至是过激的、极端的行为[1]。医闹行为对医疗机构的正常诊疗获得正常了妨碍,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医闹”的原因非常复杂,根本原因是利益冲突的引发[2]。近年来,我们对于我院医护受到职业医闹后对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评估其心理健康状态,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武汉市综合性三甲医院曾遭受过“医闹”的医护人员40名为研究对象,男性24名,女性16名;年龄24-50岁,平均(28.2±5.5)岁;工作年限4-25年,平均(7.5±2.8)年。文化程度:大专12名,本科22名,硕士6名;职称:初级14名,中级22名,高级4名。将40名医护人员按发生医闹的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20名医护人员。两组医护人员在职称、年龄、文化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医护人员均签署调查同意书,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调查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表(SCL2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1.3调查方法 以病区为单位,进行填写调查问卷,当场发放调查表,并由研究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告知医护人员根据自己发生医闹后的实际情况和感受进行答卷,三份试卷答卷时间为30分钟。发放试卷40 份,收回试卷 40分,有效回收率100%。
  对照组医护人员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如安排放假休息1个星期;与医护人员交流,每周1次。
  观察组心理干预方法:成立心理护理小组,1名科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副组长5名,小组组员33名,每个临床病区有1名心理护理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基本条件:注册护士,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工作年限五年以上,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心理护理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心理护理常规,对医护人员实施一系列心理干预:(1)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宣教。举行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有针对性的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及个体心理咨询,让医护人员掌握心理危机自我调节技巧,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2)加强心理应激训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3)增强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共同构建和谐的护理环境。(4)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规范医护行为。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提高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医疗纠纷,维护正常医疗秩序。(5)培育和提升医护人员的美德和职业精神。(6)提高医护人员应对医闹的能力。教会医护人员如何评估和识别可能发生医闹的有效信号,教会自身保护。学习相关案例吸取经验教训等,提高医护人员在人身受到伤害时寻找法律帮助。当医护人员面对各种压力时,更需要来自家庭与社会的支持。亲友与单位同事、领导的支持,可以帮助他们尽快消除负面情绪。(7)指导医护人员进行松弛疗法,以缓解心理应激。
  1.4评价方法 (1)症状自评表(SCL290)[3]。SCL290共由90项有关心理或精神症状的问题组成,内容涉及情感、感觉、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包括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9个因子,每一因子反映了答卷者相应方面的情况。按1-5级评分,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实施心理护理后2个月,采用症状自评表评定,比较两组人员SCL290各因子分。(2)焦虑自评量表(SAS)[3],主要评定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3)抑郁自评量表(SDS)[3],直观反映受试者的主观感受。SAS及SDS自评量表分别包括20个项目,采用1-4级评分法,量表中20个项目分数相加得到粗分,分数越高,其焦虑及抑郁情况月严重。实施心理护理前及实施心理护理后2个月采用上述两组医护人员进行测试。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护人员实施心理干预后SCL290各因子分得分比较 两组医护人员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及总分、总均分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心理干预前、后两组医护人员SAS、SDS的评分比较 心理干预前,两组人员SAS、SDS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观察组医护人员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本调查表明,两组医护人员经过心理干预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且观察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对照组,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通过一系列心理干预,帮助医护人员调解心理状态,情抒发感,从而解除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通过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闹”事件应对的能力、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医护人员学习到如何正确进行医患沟通避免类似事件发生,使他们在需要时及时给予帮助,得到最大的支持,减轻心理压力,树立医护信心;通过帮助寻求家庭帮助,降低个体在面对压力的应激时所受到的伤害减弱,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感受到北理解、关怀等,有助于增加正性情绪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对发生“医闹”后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嫩更有效减轻或消除其负性情绪,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理应对能力,从而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稳定了医护队伍。
  【参考文献】
  [1]邵悦,魏桃英.根治“医闹”顽症的多维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5):120-122.
  [2]唐乾利,罗继红,李成林,等.论医疗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7(2):73-74,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665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