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105例临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以供参考。方法:将本院2010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105例纳入本研究,均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置管后症状缓解情况,并对比置管前后患者腹部周径、腹腔内压力、梗阻近端肠管最大横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置管3 d后所有患者腹痛、腹胀症状均缓解或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与置管前对比,置管后第3天患者腹部周径、腹腔内压力、梗阻近端肠管最大横径等指标明显减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肠梗阻导管应用于急性肠梗阻的治疗中,可迅速缓解梗阻症状,有利于后期手术治疗的实施,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肠梗阻导管; 肠梗阻; 临床疗效
  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如处理不当可导致肠管坏死、破裂、穿孔等并发症,甚至引起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死亡等严重不良后果。保守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等。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肠梗阻导管可充分引流肠道气体和液体,同时在X线配合下确定导管位置和梗阻部位,有助于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实施[1-3]。本院探讨了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0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105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65例,女40例;年龄38~75岁,平均(54.73±5.68)岁;体重49~80 kg,平均(60.46±3.75)kg;肠梗阻病程1~7 d,平均病程(3.74±1.25)d;梗阻部位包括直肠38例,乙状结肠56例,降结肠11例;病因包括机械性肠梗阻68例,动力性肠梗阻26例,血运性肠梗阻11例。所有患者均有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临床表现,并经腹部X线片、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对所接受的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
  1.2 诊断和治疗方法
  1.2.1 诊断方法 X线:采用X线腹部平片进行检查,患者保持站立位,进行常规拍照腹部X线平片,少数患者再加上卧位片。对患者膈顶到耻骨联合水平进行检查。CT扫描:螺旋CT主要采用德国SIEMENS-Emotion-16层螺旋CT仪,对患者膈顶到耻骨联合水平进行检查。检查之前对螺旋CT进行相关参数设置,管电压控制为120 kV,管电流控制为200 mAs,层厚调整为5 mm,层距调整为5 mm,病变位置调整为3 mm薄层,间隔2.5 mm重叠重建。其中有21例患者采用增强扫描,造影剂选择碘海醇,剂量控制为90 mL,流速控制为3 mL/s。增强扫描过程中,采用高压注射器将碘海醇经患者肘静脉注入,于20~30 s、55~65 s以及160~180 s扫描,得到动脉期、延迟期以及静脉期的CT图像。由3D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以及曲面重建等对患者病灶进行观察[4-6]。
  1.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7-9],导管材质为硅橡胶,具有不透X线特性。经鼻肠梗阻导管长3 m,由外管、内管、气囊构成。插入经鼻肠梗阻导管,尽量吸出胃内容物。经口插入胃镜,进镜至十二指肠降部,经钳道插入导丝至十二指肠降部。在不拔出导丝的情况下退出胃镜。经鼻腔插入内拉通道,由口腔引出。将导丝后端插入内拉通道,由鼻腔引出后拔出内拉通道。将导管内腔注入灭菌蒸馏水,连接导管吸收口[10]。将利多卡因凝胶涂抹于肠梗阻导管前端,沿导丝经鼻插入。拔出导丝,继续将肠梗阻导管送入胃内,导管侧孔部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降部远端肠管,经内管向气囊注入灭菌蒸馏水以扩张气囊。气囊充盈后随小肠蠕动牵引导管下行,侧孔行负压吸引肠腔内积聚的气体和液体,直至梗阻缓解[11]。
  经肛肠梗阻导管长1.2 m,由外管、内管、气囊构成。插入导管前进行清洁灌肠,将纤维结肠镜插入至肠道狭窄部位,行造影以明确狭窄情况。由钳道插入导丝至梗阻近端扩张的结肠内,沿导丝插入钳道扩张器[12]。在不拔出导丝和钳道扩张器的情况下拔出结肠镜。沿钳道扩张器插入扩张管,通过狭窄部位后将导丝、钳道扩张器留在肠管内,拔出扩张管。沿钳道扩张器插入肠梗阻导管,气囊部分越过狭窄部位后向气囊内注入灭菌蒸馏水以扩张气囊。确认气囊挂在狭窄部、导管不会拔出后再拔出导丝、钳道扩张器[13]。
  所有患者置管后均行腹部X线片确认导管位置,给予纠正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输血、抗休克等综合治疗。每日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保持导管处于通畅状态。注入肠道抗生素、蓖麻油等。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采用皮尺测量患者脐水平的腹部周径。定期复查腹部X线片以观察肠梗阻导管的位置、肠管扩张程度等情况的变化[14]。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置管后第3天所有患者腹痛、腹胀症状均缓解或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与置管前对比,患者腹部周径、腹腔内压力、梗阻近端肠管最大横径等指标明显减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置管前后患者腹部周径、腹腔内压力、梗阻近端肠管最大横径等指标比较(x±s)
  时间 腹部周径
  (cm) 腹腔内压力
  (cm H2O) 梗阻近端肠管最大横径
  (cm)
  置管前 90.05±4.32 24.11±1.75 5.45±0.75
  置管后 74.21±3.50 11.63±1.68 1.74±0.33
  3 讨论
  急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等临床特点。临床治疗以迅速解除肠梗阻为主要目的,一般首选急诊手术治疗,但部分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术后恢复较慢,发生腹腔感染、肠瘘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15]。在病情许可的前提下,多数患者更倾向于接受保守治疗。   急性肠梗阻的保守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等。传统的胃肠减压多通过鼻胃管引流胃腔液体,但对肠腔内的气体和液体达不到充分引流的效果,导致大量气体和液体积聚于肠道,引起肠壁扩张、水肿、血流受阻,如病情进展至完全性肠梗阻,可引起肠管坏死、破裂、穿孔、大出血,继发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的危害。传统的鼻胃管长度有一定的缺陷,对于抽吸胃液和胃内压的减少较为有效,对于小肠内液体的引流就不能够有效的进行,进而难以对肠内进行减压,使保守治疗的时间有所延长,偶尔也会出现治疗的失败现象[16]。当导管插入梗阻部位的上部时,再进行吸引减压,咽下的食物和空气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吸引并排出,使梗阻症状得以解除。肠梗阻导管的作用原理包括两种,一种是近端肠蠕动对气囊的推动作用,一种是前导子的重力作用,通过这两种作用的发挥,导管会推进至小肠远端,并到达梗阻部位的近端,实现吸引减压的有效实施。通过这样的方式,肠内容引流的效率得到了不断地增加,肠管内的压力也能够良好的降低,减轻了患者肠管的水肿和扩张问题,对肠管血液循环的改善、肠梗阻的缓解非常有利。为此通过此种方法的运用,可减轻患者的治疗痛苦,能够避免粘连的再度发生。
  肠梗阻导管解决了传统的鼻胃管引流无法充分引流肠腔内气体和液体的问题。肠梗阻导管由外管、内管、气囊构成,未充盈时气囊与管腔紧密贴合,局部粗细与导管接近。当导管前端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后,通过注入灭菌蒸馏水充盈前气囊,引导导管到达梗阻近端。导管头端的前导子可起到引导,碰到肠管壁时发生弯曲,引导导管沿肠管壁前行。在放射线配合下可明确导管位置、判断梗阻部位。经胃肠梗阻导管可更容易地通过幽门进入肠腔,肠腔内粪便、消化液、渗出液等内容物可经导管排出体外[17-18],肠管减压效果较好,有效解决了肠梗阻问题。充分减压后肠道水肿得以缓解,血液运行情况好转,为恢复肠功能、治愈肠梗阻、手术前准备奠定了基础。同时肠梗阻导管的应用可准确地记录肠道引流量,为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确定液体补充量提供了依据。经肠梗阻导管可向肠道内注入抗生素、肠内营养剂等,有助于促进肠道功能恢复[19]。
  本研究中所有急性肠梗阻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接受肠梗阻导管治疗。置管后第3天所有患者腹痛、腹胀症状均得到缓解或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这一结果提示肠梗阻导管可有效改善肠梗阻症状,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置管后第3天患者腹部周径、腹腔内压力、梗阻近端肠管最大横径等指标均较置管前明显减小,这一结果提示肠梗阻导管通过充分引流肠腔内气体和液体,迅速解除梗阻症状,降低腹腔内压力,回缩扩张的肠管。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将肠梗阻导管应用于急性肠梗阻的治疗中,可迅速缓解梗阻症状,有利于后期手术治疗的实施,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方世明,李海利,林青,等.X线引导下鼻-肠梗阻导管插入引流治疗不能手术的恶性肠梗阻[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12):979-983.
  [2]张国成.肠梗阻286例诊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7):44-45.
  [3]王红岩,董齐,柳青峰,等.肠梗阻导管在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9,16(9):698-701.
  [4]梁世博,初晓杰,车彦鹏,等.肠梗阻导管在左侧大肠癌合并肠梗阻12例中的应用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21):72.
  [5]胡靓,叶盛,叶龙云,等.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肠梗阻2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11):966-967.
  [6]李丹,王文儿,刘祺,等.经肛肠梗阻导管在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1,15(1):13-17.
  [7]彭杏芳,鲁武伟.两种不同手法治疗结肠癌合并肠梗阻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50-51.
  [8]刘祺,苏冀,罗维珍,等.经肛肠梗阻导管置入清洗减压在急性梗阻性左半结直肠癌治疗中应用价值的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3):221-223.
  [9] 陈雪松,梁志勇.超声、腹部X线平片、CT3种影像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12(4):125-126.
  [10]杨忠福,郭旭.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4):520-525.
  [11]罗扬明.胃肠道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原因分析与防治[J].求医问药,2012,10(10):427.
  [12]任旭光.胃肠道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4例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98-99.
  [13]张晓鹏,李雪丹,孙应实.胃肠道疾病磁共振水成像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20):102-103.
  [14]祁永爱,陈江莲,陈志刚.磁共振水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2(15):245-246.
  [15]尚芸芸.磁共振肠道水成像在肠道常见疾病中的应用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5(1):56-57.
  [16]那翠连,沈忆文,程义斌.磁共振水成像诊断技术在临床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J].法医学杂志,2012,9(12):267-268.
  [17]第八届全国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第一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护理专业学组会议暨肿瘤介入治疗新进展研讨会.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在急性小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R].2007-4-17.
  [18]张庆尧,王敬东.经胃镜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小肠梗阻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39(50):67-68.
  [19]袁庆密,李德春.经鼻肠管减压在急性黏连性小肠梗阻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16(4):272-273.
  (收稿日期:2014-02-08) (本文编辑:王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2693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