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随机数字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2例慢性肾衰患者, 给予血液透析治疗, 并记录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分析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结果 52例患者共进行4420例次血液透析, 心律失常443例次, 发生率为10.0%, 其中室性早搏最为常见, 且>50岁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结论 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 有针对性采取预防以及治疗措施, 可有效减少心律失常发生,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 慢性肾衰;血液透析;心律失常
  慢性肾衰是因多种原因而出现的慢性肾实质受损, 导致肾功能异常, 进而引发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主要采用血液透析方法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血液透析过程中多会合并心律失常, 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本次研究中, 收选52例慢性肾衰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从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2例慢性肾衰患者, 男27例, 女25例, 年龄为34~74岁, 平均年龄为54±1.2岁, 透析时间为4~10个月, 平均透析时间为7个月。多囊肾患者2例, 药物性肾损害患者6例, 高血压肾病患者17例, 糖尿病肾病患者15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2例。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 所选取的患者均未使用过导致心律失常的药物。
  1. 2 方法 选用透析器以及碳酸氢盐透析液给予52例患者实施维持性血液透析。每次进行为期4 h左右的透析, 7 d透析次数为3~5次, 并根据透析过程的具体尿量而决定透析时间以及透析次数。患者每24 h尿量<800 ml, 每周透析3次, 7 d透析时间>15 h;患者每24 h尿量>800 ml, 每周透析2次, 7 d透析时间<15 h。在透析过程中部分患者需接受持续性的心电监测, 并择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脏听诊, 并测定血压水平。出现心律失常后, 观察患者的大汗、呕吐、恶心、头疼、头晕、心悸以及胸闷等症状, 并判断发生原因, 给予患者对症治疗。主要给予患者给氧、降低血流量以及静脉滴注150 mg胺碘酮与500美罗葡萄注射液混合液等治疗。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选取的患者共进行4420例次血液透析, 心律失常443例次, 发生率为10.0%。房室传导阻滞24例次(5.4%), 阵发性房颤36例次(8.1%), 窦性心律不齐43例次(9.7%), 室上性心动过速47例次(10.6%), 窦性心动过速64例次(14.4%), 房性早搏94例次(21.2%), 室性早搏135例次(30.6%)。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后, 疾病有效改善, 无死亡发生。不同年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其中>50岁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1。
  表1 比较不同年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年龄 透析次数
  (例次) 心律失常发生次数
  (例次) 发生率(%)
  <40岁 241 34 14.1
  40~50岁 151 32 21.2
  >50岁 51 23 45.1
  3 讨论
  慢性肾衰, 也可称尿毒症, 该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出现的肾脏损伤, 正常的肾脏排泄功能以及内分泌的代谢功能受到损伤, 导致患者出现水电解质、机体酸碱失衡, 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水平[1]。相关临床研究表明, 慢性肾衰疾病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为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临床主要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 该方法是治疗慢性肾衰终末期的的重要方法, 且在实施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 患者多合并心律失常并发症[2]。郭晓青等[1]临床研究表明血液透析过程中心律失常发病率为9.8%, 本次研究的心律失常发病率为10.0%, 两组比较,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肾衰竭患者机体内分泌功能以及正常的排泄功能受到影响, 尿素氮、血肌酐等毒素聚集在患者体内, 会出现酸中毒, 影响正常的心肌功能。慢性肾衰竭患者多合并心肌病变、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极易导致心律失常发生[3]。本次研究中, >50岁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年龄与慢性肾衰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在对年龄较大的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治疗时, 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 发现异常不适, 应给予患者对症治疗。慢性肾衰功能血液透析中心律失常类型主要为室性早搏、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 其中最常见的是室性早搏,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大汗、胸闷、心慌等, 威胁着患者生命健康[4]。因此, 临床在治疗患者疾病时, 应针对患者不同临床症状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并根据心律失常发生原因, 给予患者改善贫血以及电解质紊乱治疗, 可有效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若患者为频发室性早搏, 可采用利多卡因、胺碘酮治疗;若患者为房颤以及室上性心动过速, 可给予患者胺碘酮治疗;若为房性早搏或窦性心律不齐, 因其不会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 不需及时用药治疗, 若患者疾病较为频发, 患者可口服β受体阻滞剂。若药物治疗无效, 应立即停止血液透析, 可采用电转复实施治疗。本次研究中, 给予患者治疗后, 患者病情均明显改善, 无死亡发生[5]。
  综上所述, 针对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合并心律失常的类型, 积极寻找疾病发生原因, 给予患者对症治疗, 可有效改善电解质紊乱,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郭晓青.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09,11(3):219.
  [2] 欧阳琳. PAl-l和ET-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硬化中的作用.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38(5):458.
  [3] 王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功能损害及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0,44(4):378.
  [4] 黄燕林.维持性血液透析慢性肾衰患者抑郁状况的调查及对策. 广东医学, 2009,30(10):1589.
  [5] 白成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 2013,16(17):19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2696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