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胆“开放”,注入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唯有开放,释放空间,学生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那么,教学中如何落实“开放而有活力”这一课程理念呢?
  下面的案例能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开放教学形式
  《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据此,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如组织学生游泳、捉鱼、野炊,游览等等,引导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感带入课堂。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课文语言形式后,及时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从而促进知识感悟的内化。这种实践可以是听说读写,也可以是演唱画跳。
  来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登山》教学片断:
  支:刚才是谁提意见说让几个同学读,再让其他同学表演?(一学生应答)
  支:过来,现在就让你表演。(众笑)你想想教室里哪儿像峭壁?(生指黑板)小路在哪里?(生指黑板下)小路有多宽?生:大约有――差不多半只脚吧。
  师:脚下只有像平衡木一样宽的小路,底下就是深渊,现在你害怕不?
  生:害怕。
  师:要勇敢。从这头走。
  师:好,表演结束。大家来评价一下他的表演……
  (数分钟后,又有两位学生自我推荐,表演了列宁和维果茨基操险道登山的片段)。
  支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是以读为主。他把这种读,与想象、表演、对话、评价等等有机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多种学习体验手段综合运用的局面,赢得了学生和众多听课老师的掌声。
  二、开放教学内容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课文每到意蕴深幽处,便是拨动读者心弦、诱发学生想象与联想的好时机。此时,教师如果拘泥于咬文嚼字、就文议文,则教学容易陷于困顿。此时,教师应该启导学生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看看《清明上河图》的教学片断:
  ……教师抓住“穿过十字路口,可是汴京的皇宫重地?”这一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并讲述汴京的皇宫景象:
  有位同学这样描述御花园:花园里芳草如茵,蜂飞蝶舞。这里品茶的,赏花的,观鱼的,吟诗的,抚琴的,各尽其情。这些短句把御花园的迷和热闹描绘得淋漓尽致。
  有位学生想象皇帝上朝的情景:看着那庄严肃穆圣宫,人们仿佛看到头戴皇冠,身穿龙袍的皇帝高坐龙椅上,面前跪着文武百官,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教材中的一句问话“穿过十字路口,可是汴京的皇宫重地?”辟出了开阔的想象空间。教师深识个中之味,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的想象力驰骋飞跃。这样的教学处理,既补充了教学内容,开放了课文资源,实现了课内外沟通,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训练,获得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知识和感受。
  三、开放学生思维
  1.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思维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要注重编织质疑氛围,促成认知冲突,打开学生思维的栅栏,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质疑问难中纵横驰骋。
  来看《草船借箭》教学片段:
  (学生变换形式三次朗读课文)
  师:精彩吗?
  生(纷纷):精彩,太精彩了!
  生甲:好佩服!
  师:佩服谁?为什么佩服?
  生甲:诸葛亮!他不费一分一厘、一枪一炮,就搞来了十万支箭。
  师:你说“搞来十万支箭”,课文的标题怎么说的?
  生甲:借,是借来的――不对了,这哪里是借呢?
  师:哦。其他同学怎么看?
  生乙等同学争相说出自己的看法:是骗――不,不是……是抢――也不是……
  (生热烈讨论、争论;师一言不发,只是微笑着观看和倾听)
  生丙:你们说的都不对,是智取!
  师(兴奋地一击掌):这就对了!
  教师巧妙地引发了认知冲突(“借”的本义与事件中的意义完全不一样)。在同学们讨论、争辩时,“作壁上观”的老师并不是被动等候的。他只当自己是“借箭”的诸葛亮,老谋深算,一言不发。在他的心思里,学生们如此活跃的动脑思考和交流,正是千万支箭射到老师创设的靶子上来了。这样,教师成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2.呵护学生独特感受。在课堂问题设计上,应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他们驰骋思维、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浙江杭州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在南宁借班教《群鸟学艺》一课的教学的片段:
  师:这么多鸟儿向凤凰学艺,只有小燕子学会了搭窝,这是怎么回事啊?
  生1:因为只有小燕子有耐心,认真地听讲。
  生2:她不但“认真”,而且是“认认真真”。
  ……
  生7:我觉得鸟儿没学会搭窝,凤凰也有责任。因为鸟儿飞走时,为什么凤凰不把他们叫住呢?因此,我觉得学本领应找个责任心强一点的老师。
  王老师和后排听课的老师们一齐热烈鼓起掌来,为这个学生的精彩发言喝彩。
  生7能够做出“独树一帜”的回答,与王老师的问题设计有关。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啊”站在一种不偏不倚的立场上,并没有给学生任何暗示,没有预设的答案。这样设计问题的好处,一是不将问题答案暗示于问话中,避免以现成答案来消减学生的思考;二是不用教师的见解来代替学生的感悟。
  这样看来,只要注意落实每个重要环节的开放,就完全能够为语文教学带来强大活力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27149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