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舍不得扔东西是一种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女士的自述
   我发现自己总舍不得扔东西,而且还在不停添置新东西。过去买的东西,即使用不上,也总要想方设法让其“有点用处”,而不是扔了。结果,家里积攒的东西越来越多,空间变得拥挤、不舒服,平时找东西也困难,有时还会导致心情急躁。如果让我扔掉某些物品,我总要经过一番心理挣扎。我母亲也跟我一样留恋“旧物”,她从小就教育我要“物尽其用”,无论价值高低,只要未来可能用到的物品都保存起来,尽量不要丢弃。
  
   咨询师的话
   囤积行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体现着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具有适应性,但如果发展到囤积成癖,为囤积而囤积,则需要留意了。有些人在家里堆积大量物品,如落伍的科技产品、成堆的未读报纸,甚至是各式包装盒,它们价值不高、用处不大,却占用家居空间。物品积攒多了,使用起来也不便利。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将过度囤积带来的心理行为问题定义为“囤积症”,它的核心在于丢弃困难,当考虑丢弃时会产生痛苦和焦虑情绪。物品的过度囤积,压缩了生活空间,妨害正常生活。彭女士感觉旧物仍“有用”而难以丢弃,让家里的生活区域变得拥挤,导致无法有效获取物品,干扰了正常生活的开展,烦躁情绪也随之而来。
  
   “爱上”囤积的3个原因
   1.生理是基础    囤积行为可能具有高度遗传性,有囤积行为的人往往有存在相同问题的亲属。另外,有研究表明,囤积行為和大脑某些部位的激活异常有联系。
   2.创伤事件是诱因  囤积行为及其引发的心理问题可能由创伤事件引发,比如失恋、离异、失去亲人等。如果一个人失去过重要的人,也许就不愿再经历失去,也就无法抛弃旧物。他们难以抛弃的旧物上“印着”无法割舍的情感与过去的点滴回忆。
  3.行为是强化剂  对于爱囤东西的人来说,丢弃物品的困难会触发焦虑和不安。为了避免负性情绪带来的不舒服感,他们便不愿丢弃任何物品。
   彭女士的囤积行为,可能与自己的母亲有很大关系,不能排除遗传的作用和母亲教育方式的影响。同时,持续的囤积行为对心理的强化作用,最终导致正常生活受到影响,烦恼等负面情绪随之而来。
  
   改善囤积行为的4个心理处方
   对于有类似彭女士的困扰及烦恼的人,以下是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1.改变认知   囤积者往往对囤积物有种自信:“说不定以后能派上用场”“等我瘦了就能穿上它们了”……而事实上,物品增多以后,便难觅它们的踪影了。这时候需要代之以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想法,如:“穿不了的衣服可以捐出去”“为了生活的便捷,我应该做减法”,等等。
   2.调整行为    在亲人的监督下,正确管理囤积物,以便更容易 “扔掉”用处不大的东西。囤积者及其亲人可以对物品进行分类和评级,将它们按重要等级分装到不同颜色的袋子里,将重要程度最低的物品果断丢弃或者送到回收站。
   3.获取社会支持    过度囤积者应主动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缓解内心焦虑,给自己带来更多信心和动力。
  4.培养健全的人格    囤积者可以发掘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点,培养业余爱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用努力学习和认真工作来抵抗压力,增加自信,培养坚韧的心理品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691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