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记忆里的“八大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牛座的女同事极爱美食,对她而言,大快朵颐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我自认为和她属于同类,她却一脸不认同,还反问我什么时候见过她吃青菜,她从不喜欢营养均衡, 只将“无肉不欢”当作人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是将此当作人生理想的。只要想到这四个字,脑中便会闪现出“烹猪又宰羊” 的动人场景。
  小时候我住在农村,父亲是最先富起来的那批农民。走南闯北的他,见多识广且酷爱美食。每次外出回家,除了带回令人眼花缭乱的零食和花衣, 还会带回各种美食的烹饪技法,指导母亲反复试验, 直至成功。可以想见,那时的我,略有那么一点点胖是有原因的。以至于人过40 岁以后,年迈的亲戚见了我还会故作一脸不敢相认的表情取笑说:“这还是那个天天都吃‘八大碗’的姑娘吗?”
  许多人对“八大碗”并不陌生,它是传统宴请场合中的必备菜品。大部分是以鸡、鸭、鱼、肉为主材, 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烹饪技法, 按着各地习俗,将大碗鸡、大碗鱼、大碗肘子、大碗丸子、大碗扣肉、大碗松肉、大碗米粉肉、大碗排骨等传统佳肴,分别装到八个一模一样的黑瓷大碗中,按先后顺序摆到桌上,完成它所承载的待客礼仪的神圣使命。
  为什么是“八大碗”?因为“八”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一直极为讨喜吧,例如,形容有才干的人会用“才高八斗”;羡慕功名显赫的人出入有“八抬大轿”,人前人后“八面威风”;善于交际的人得到的评价是“八面玲珑”;中国古代的皇室王族用八种不同口味的糕点将“京八件”演绎成独属于老北京的传统特色;寓意一家团圆的“八宝饭”……无论什么地方,人们似乎都对“八”有着特殊的情感寄托。
  小时候吃过的那些“八大碗”,似乎总与冰天雪地的冬季紧密关联。或许是因人们严格遵循着春种、秋收、冬藏的时令生活,忙碌了一年,只有冬天这个时节最清闲。又因冬天能吃的东西大多是秋天囤下来的土豆、萝卜、白菜,嘴里没味,一顿热乎乎的“八大碗”一定是“无肉不欢”的生活中最好的慰藉。
  一般情况下,家族较大的村人办喜事,都会有数百之众的来宾。说来奇怪,平时看着不大的院子, 院里院外摆出十多桌流水席却毫不拥挤,不显混乱, 因为每个村子总有那么几个特别懂礼数的老人主持这些仪式,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
  在所有的仪式中,“烹猪又宰羊”是我们这些小孩子最期盼却又最怕看到的场景。所以,我总习惯略过那一刻,只将目光集中在系着围裙的厨子们身上。在我看来,他们一定是上天派来的神仙,无所不能,所有的锅碗瓢盆都能被他们变出的美食盛满。
  通常情况下,厨子们会根据宴请的规模,自带足够的工具、伙计,找一处合适的露天位置,砌砖、搭灶、摆台。村里帮忙的厨娘们,择菜、洗盘、摆桌,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此时,他们全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活着,高耸着的烟囱已经冒出浓烟,桌椅板凳已经安置妥当。只差最后一点火候便可齐活的“八大碗”,在灶前后左右的桌上撂了一层又一层,摆了一排又一排, 香气一点点冲进我们这些“馋猫”的鼻子。于是, 忙得热火朝天的厨子们便要时不时拿锅铲对着围到灶台前眼巴巴瞅着的我们挥一挥,意思是说,别捣乱, 有你们吃个肚儿滚圆的时候。
  姜汁藕片、黄瓜海蜇、皮蛋豆腐、凉拌猪耳等是我们老家宴席上经常出现的饭前四小碟。等到主事的人确认辈分最大的已坐在上席,其他人也按辈分大小纷纷坐下,酒也已经满满倒好,一声吆喝, 已经准备妥当的大碗酥肉、大碗蒸鱼、大碗扣肉、大碗撕鸡等便齐齐端了上来。人们脸上个个喜笑颜开。男人们喝着白酒拉着家常,根据桌上主客的节奏,吃两口菜,喝一口酒。女人们则一边照顾着身边的孩子,手上的筷子一刻也不停歇。我们这些只负责捣乱的小孩,一会兒跑后厨偷偷从盘子里捏块肉塞嘴里,一会儿又跑到席前被母亲硬塞进另一块肉,即使大冬天也能跑得满头大汗。吃饱喝足了便会暗暗期盼,要是每天都有“八大碗”吃该多好。
  虽然鸡鸭鱼肉已是每日餐桌上的日常,人们肚子里已经不再缺少油水,但面对流水席上一大碗一大碗的肥厚肘子、大块鸡肉、滚圆丸子……我依然觉得味道独特、好吃不腻,似乎只要既定的仪式一点点走到这里,它们便作为生命记忆的一部分苏醒过来,给我慰藉。
  后来,我有幸参加过一次胶东地区人家的喜宴。可能是人们的日子足够红火富足,也可能这便是海边人家的习惯,“八大碗”里不仅有大碗的肉,海参、鲍鱼、明虾这些名贵的海鲜也纷纷端上了桌,但“八大碗”的称呼还是没有变。
  四小碟八大碗,其实是希望我们的生活能够“四平八稳”。所以,祖辈们传下来的这些寓意吉祥的老规矩,无论过去多少年仍一直保留着,好好传承下去吧!因为生命这趟列车跑得太快,只有生活里这些大大小小的仪式才能让列车一站又一站停留, 等一等奔跑的我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32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