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抑郁症首发到复发间歇期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探讨影响抑郁症首发到复发间歇期长短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1例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资料,按照首次复发间歇期≥5年(长间歇期组)及<5年(短间歇期组)进行分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疾病特征。结果:短间歇期组117例,女性77例(65.8%)。长间歇期组94例,女性74例(63.2%)。两组首次复发间歇期、首次发作到系统治疗的时间、无配偶、伴睡眠障碍、就诊场所为非专科医院、伴精神病性症状、伴残留症状、伴焦虑特征、服药依从性差、有负性事件等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服药依从性差、伴睡眠障碍、有负性事件、伴焦虑特征、有残留症状、首次就诊场所为非专科医院为主要相关因素(P<0.05)结论:服药依从性差、伴睡眠障碍、有负性事件、伴焦虑障碍、有残留症状、首次就诊非专科医院及首次抑郁发作到首次治疗时间间歇期长的均是首次复发间歇期缩短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抑郁症;首次复发间歇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1-00-01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疾病,其特点为复发率高,虽然经过系统治疗,仍有40%的患者未能获得持久的缓解[1]。即使首次发作的治疗有效,也有半数以上病人面临反复发作的危险[2],并且复发病程差异性很大,使得临床决策变得复杂[3]。有人对抑郁症患者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重性抑郁症第一次抑郁发作后复发的概率(5年复发率)为50%[4]。目前更多研究关注了各种因素对于抑郁症首次发作及复发率的影响,很少关注众因素对首次复发间歇期影响,本研究通过对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的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回顾,研究与抑郁症首次复发间歇期缩短有关的高危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住院的患者中回顾性选取符合条件的患者共211例。纳入标准: (1)年龄16~ 65岁;(2)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 ICD-10)“复发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排除标准: (1)既往曾被诊断为双相障碍患者;(2)继发性抑郁;(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资料不全的患者。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以下资料:(1)一般资料:起病年龄、性别、婚姻、学历及慢性躯体疾病史。(2)抑郁症相关资料:首次发作到治疗持续时间,首次维持用药治疗时间,首次就诊是否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症状、伴强迫症状、服药依从性、负性事件、物质滥用、睡眠障碍、残留症状、季节因素、是否伴有自杀、首次就诊场所等因素。按照既往研究和临床经验[1],将首次发作到首次复发时间定义为首次复发间歇期,首次复发间歇期≤5年内的为短间歇期组,首次复发间歇期>5年的为长间歇期组,進行对比。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检测连续变量是否符合正态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数据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用中位数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连续变量采用()表示,分类变量以阳性例数的构成比n(%)表示,采用检验,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一般人口学比较 短间歇期组117例,长间歇期组94例,两组在起病年龄、首次发作到首诊时间、首次用药维持时间、第几次发作而就诊、发作次数、性别、文化、是否有家族史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首发间歇期、首次发作到治疗的时间、无配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特征比较 短间歇期组和长间歇期组在伴睡眠障碍、就诊场所为非专科医院、伴精神病性症状、伴残留症状、伴焦虑特征、服药依从性差、有负性事件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与首次复发间歇期期相关的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服药依从性差、伴睡眠障碍、有负性事件、伴焦虑特征、有残留症状、首次就诊场所为非专科医院为主要相关因素(P<0.05)。
  3 讨论
  抑郁症为一种高危害性及高复发性疾病[5]。患者住院治疗不仅能及时得到专业系统的治疗,也有利于医生详细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有效降低误诊率,故本研究选择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结果显示5年内抑郁复发人数占总人数的55.4%,与既往研究结果[4]一致。
  短间歇期组的首次发作到首次治疗时间大于长间歇期组,提示早期及时的治疗可以延长首次复发间歇期。有研究发现患者首次发作而延误治疗的时间越长,抑郁症持续的时间也越长[6]。Rush[7]等研究显示越晚获得临床治疗,复发风险越高。Ghio[8]等报道首发未治的时间长短可以作为评价抑郁症预后和复发的重要预测指标。
  抗抑郁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式。本研究显示短间歇期组有88.9%的患者在一年内自行停药和减药。服药依从性差是抑郁症病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依从率达49%-88%[9]。Altshuler L指出停药时间越早,复发越快[10],即首发间歇期越短。
  有研究显示60%-80%抑郁症患者伴有睡眠障碍,本研究中短间歇期组的失眠患者占79.5%,高于长间歇期组,睡眠障碍不仅是抑郁症的特征现象,也会使抑郁症发作的风险增加[11]。严重影响了抑郁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预后,其早期干预可能是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措施[12]。
  有研究显示抑郁发作前92%患者有负性事件发生,并认为这是一种“扳机”作用[13],Frank[14]等发现负性事件会缩短发病潜伏期,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伴负性事件短间歇期组为89.7%,高于长间歇期组,提示负性事件的发生会缩短首发间歇期。   临床上抑郁症伴约有2/3的患者伴发焦虑症状[15]。有研究显示伴发焦虑特征是抑郁症很快复发的预测因素[16]。本研究结果与国外研究结果相符。
  残留症状与抑郁高复发率密切相关[4],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抑郁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累计临床痊愈率为67%,但90%以上仍至少有1项残留症状[17],表现为疲劳感、性功能障碍、主动性及快感缺失、内疚感、罪恶感等。Hung[5]等研究发现患者缓解期残留症状是早期抑郁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也提示间歇期有残留症状是导致首次复发间歇期缩短的影响因素。
  决定抑郁症患者首次就诊场所是否为专科医院,受抑郁症状发作的特点[18]的影响。抑郁以心理症状突出,伴有自杀观念和行为,并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基本上选择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以躯体不适为主的患者大多到综合医院就诊,治疗效果不佳,最后被转诊到精神专科医院,本研究结果短间歇期组有69.2%的病人就诊于专科医院,低于长间歇期组(93.6%)。提示首次就诊于非专科医院,是影响首次复发间歇期变短的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服药依从性差、伴睡眠障碍、有负性事件、伴焦虑障碍、有残留症状、首次就诊非专科医院及首次抑郁发作到首次治疗时间间歇期长的均是首次复发间歇期缩短的影响因素,增加了抑郁症状在5年内复发的可能性。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一些重要信息如具体发作时间、诊断时间、治疗时间、药物维持时间及症状的评估无法进行;研究对象为一家精神专科医院的住院患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通过扩大样本来源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探讨影响抑郁首次复发间歇期的因素和预测抑郁复发模式。
  参考文献
  GOLDBERG J, HARROW M, GROSSMAN L J B J P.Recurrent affective syndromes in bipolar and unipolar mood disorders at follow-up[J].1995, 166(3): 382-5.
  EATON W, SHAO H, NESTADT G, et al.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first onset and chronicity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2008, 65(5): 513-20.
  PATTEN S B, M.D., PH.D.RECURRENCE RISK IN MAJOR DEPRESSION %J Depression and anxiety[J].2013, 30(1): 1-4.
  PAYKEL E J B J P S.Historical overview of outcome of depression[J].1994, 26): 6-8.
  CHOPRA K, KUMAR B, KUHAD A J E O T T.Pathobiological targets of depression[J].2011, 15(4): 379-400.
  BUKH J, BOCK C, VINBERG M, et al.The effect of prolonged duration of untreated depression on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outcome[J].2013, 145(1): 42-8.
  RUSH A, TRIVEDI M, WISNIEWSKI S, et al.Acute and longer-term outcomes in depressed outpatients requiring one or several treatment steps: a STAR*D report[J].2006, 163(11): 1905-17.
  GHIO L, GOTELLI S, MARCENARO M, et al.Duration of untreated illness and outcomes in unipola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2014, 152-154(45-51.
  AKINCIGIL A, BOWBLIS J, LEVIN C, et al.Adherence to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among privately insured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depression[J].2007, 45(4): 363-9.
  ALTSHULER L, SUPPES T, BLACK D, et al.Impact of antidepressant discontinuation after acute bipolar depression remission on rates of depressive relapse at 1-year follow-up[J].2003, 160(7): 1252-62.
  易佳雯, 張玲, 刘冬冬.浅谈抑郁症与睡眠的关系 %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J].2018, 28(05): 352-4.
  史尧胜.抑郁症合并失眠:现象学、机制和治疗 %J 现代实用医学 %J 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J].2018, 30(8): 982-4.
  刘晓华.生活事件与抑郁症关系概述 %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J].2004, 13(3):
  FRANK E, TU X, ANDERSON B, et al.Eff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life events on time to depression onset: an analysis of additivity and timing[J].1996, 26(3): 613-24.
  KESSLER R, NELSON C, MCGONAGLE K, et al.Comorbidity of DSM-III-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results from the US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J].1996, 30): 17-30.
  施慎逊.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一年随访研究 %J 中华精神科杂志[J].2013, 46(4):
  NIERENBERG A, HUSAIN M, TRIVEDI M, et al.Residual symptoms after remission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with citalopram and risk of relapse: a STAR*D report[J].2010, 40(1): 41-50.
  STRIK J, HONIG A, MAES M J P N B P.Depress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t and mind[J].2001, 25(4): 879-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24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