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药不当反受其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祖春

  案例一
  吸入剂治疗“慢阻肺”为何没效果
  张大爷反复出现咳嗽、咳痰症状已经有十多年了。多为白色黏痰,不易咳出,且症状逐年加重。近两年,张大爷在活动后常感到气喘,医生诊断他患有慢阻肺。近日在一次感冒后,张大爷咳嗽、气喘复发并持续加重,晚上喘得睡不着觉。在饱受疾病折磨之下,他来到呼吸內科门诊就医。根据张大爷的症状及检查结果,呼吸内科医生迅速给出了诊断,开具了治疗药物,并交代他拿到药后回诊室,学习吸入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不一会儿,张大爷折回诊室,一脸焦虑地说:“这个吸入剂(噻托溴铵)我以前曾经用过,不仅没效果,吸入后还常感到口干舌燥,血糖还会升高。能不能不用这药了。”听完张大爷的述说,医师耐心地解释道:“噻托溴铵属于M受体阻断剂,可以扩张支气管,并不会影响血糖。”之后,医师要求张大爷演示他的用药过程,很快,医师就看出了问题所在。
  原来,张大爷的装药动作基本正确,但吸药时却“边吸边吹”,导致大部分药物沉积在口腔里,真正吸到肺部的药物剂量很少。也就是说,张大爷错误的吸入方式不仅没有发挥药物应有的治疗作用,同时还增大药物的不良反应,使他不愿再使用吸入剂,疾病也不能被有效控制。学习掌握了正确的用药方式后,张大爷的咳嗽、气促症状有了明显改善。
  医生点评吸入剂是治疗哮喘、慢阻肺疾病的关键药物。相比于全身给药,吸入给药时气道药物浓度高、起效快、全身不良反应少。但医生必须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方能保证药物被有效吸收。事实上,70% - 80%的患者使用吸入剂的方法有误且浑然不知,导致疗效锐减。因此,首次使用吸入剂治疗的患者,应与医生或药师进行一对一的吸入剂使用指导,可有效杜绝患者的错误用药方式。
  案例二
  经常剧烈咳嗽.
  原是胺碘酮作怪
  近两月,刘阿姨常剧烈干咳、轻微憋气,充分休息后症状也难以缓解。严重时咳得全身出汗,甚至小便失禁。刘阿姨从没有过如此严重的咳嗽,如今这没来由的剧咳,使得刘阿姨很担心是不好的大病,赶快到医院做了一番检查。
  刘阿姨的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淡片状磨玻璃影,局部可见蜂窝状改变,提示怀疑肺纤维化可能。医生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到刘阿姨既往无肺部疾病史,但患有心律失常,近半年来一直口服胺碘酮治疗。听到这里,结合CT检查结果,医师便知道了答案:胺碘酮是造成剧咳的“幕后黑手”。医生对刘阿姨解释说:胺碘酮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肺毒性,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这种药源性的肺纤维化因临床症状隐匿,早期阶段不易被患者和医生察觉,应当高度警惕。
  医生点评目前已发现100多种药物可引起肺损伤,大部分药物性肺损伤会伴有咳嗽等症状。另有文献调查称,咳嗽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降压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 30%,占慢性咳嗽病因的1% - 3%。其他易引起肺损伤,导致药源性咳嗽的药物还有利尿剂、麦考酚酸吗乙酯、呋喃妥因、奥美拉唑、部分抗菌药等。由药物引起的肺损伤发病机制多与过敏机制有关,停药后症状大多可缓解,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案例三
  胃胀痛不分.不能一律解痉
  小张最近几天总感觉上腹部胀痛不适,饭量也减少了,还时常暖气反酸。他自行服用解痉止痛药复方颠茄片后,疼痛虽然减轻了,但腹胀却加重了,不想吃东西,吃了以后腹胀更明显。于是他只好到医院就诊。听了他的病情介绍后,医生给他做了胃镜检查,发现小张竟然是典型的幽门梗阻。医生当即告诉他,必须进行必要的处理,治疗原发病,消除幽门水肿、充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
  医生点评小张的胃病是以胀为主,应服用胃肠动力药,促进胃肠蠕动;而他却服用解痉药,使整个胃肠道处于弛缓状态,反而使胃内容物不能进入小肠。加上原有的炎症水肿,引起幽门梗阻,于是出现了上述症状。在临床上,类似小张这样的患者其实并不少。因为胃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患病的时间比较长,所谓“久病成良医”,患者一般对常用药和服药方法都比较熟悉。但他们往往不注意上腹部胀痛和挛痛的区别。一般而言,胀痛多与消化不良有关,属于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治疗上要以胃动力药为主。如果这时用解痉止痛药,就会抑制胃肠的蠕动,使胀痛更甚;如有胃炎或溃疡等疾病的存在,不注意消炎而使用解痉止痛药,还容易出现幽门充血水肿,从而有可能导致幽门梗阻的发生。而挛痛多为胃肠蠕动功能过强,也就是胃肠痉挛,这时使用解痉止痛药会收到较好的疗效。阿托品、普鲁本辛、复方颠茄片等胃肠解痉药能松弛平滑肌,抑制多种腺体(如汗腺、唾液腺、胃腺)分泌,因而能快速止痛。但如果服用胃肠解痉药1天后,病情没有彻底缓解,就不要再用药了,很可能是药不对症。
  案例四
  止痛片治胃病,“血”的教训
  刘大爷今年73岁,从年轻时开始,一有个头痛脑热,就自己用止痛片治疗。由于效果“显著”,老人从来不去医院,有个这痛那痛的都赶快用止痛片。不久前的一天,刘大爷因胃痛,又服用了几片止痛片。奇怪的是,平时立竿见影的药这次却失了效,刘大爷的胃痛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加重了,并开始吐血。家人感到老人的情况不对,赶忙把他送到医院。消化内科的医生经过检查发现,刘大爷患有胃溃疡,而且胃表面发现有多处出血点还在不断地出血。
  医生点评临床上常用的止痛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阿片、吗啡、度冷丁等具有成瘾性的药物;另一类是解热镇痛抗炎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消炎痛、布洛芬等,或为上述几种药物的混合物。人们常说的“止痛片”多为后者,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肌肉关节酸痛、风湿病等。止痛片作用广泛,能明显地缓解疼痛,减轻症状,为大家所熟悉。但止痛片在胃内可直接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自然保护屏障,导致急性胃炎或胃出血。当胃黏膜本身就有病变如溃疡、胃炎时,则更容易加重病情。一般认为,在胃病的活动期间应禁止服用止痛药;在非活动期间也应尽量少用。如果必须用时,应在进餐后服,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害。如需长期服用抗风湿药及激素类药物,则必须加用抗溃疡药物以保护胃黏膜不受伤害,如抑酸药物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以及胃黏膜保护药如硫糖铝、米索前列醇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82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