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层螺旋CT“多”在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1972年,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菲尔德成功研制出第一台临床CT,虽然它仅用于颅脑检查,需要花4分钟获取数据,7分钟重组完成一个影像,但仍被视为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自此,提高检查速度成为CT研发者的主要追求目标之一。
  早期得到提高的仅仅是旋转一周的速度,从数分钟缩短至数秒钟。但是往返式扫描这种方式,无法消除两层扫描间的时间间隔。1985年,滑环CT问世,使单向连续扫描成为可能,且单周扫描时间缩短至1秒。1989年,应用滑环技术(滑环由一个导电环和一个碳刷构成。碳刷不动,导电环可以旋转,这样可以达到静止部件和旋转运动部件之间电信号的传递)的螺旋CT推向市场,彻底解决了扫描时间间隔的缺点,从二维成像的常规扫描跨入三维采样的容积扫描,随之高质量的多方位重组和各种重建功能如表面遮蔽显示、最大(小)密度投影、容积再现、CT仿真内窥镜相继出台,使图像后处理在诊断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单层螺旋扫描可通过加大螺距来缩短检查时间,但代价是降低了图像的分辨力。1991年,以色列的一家公司推出了双层螺旋CT,在层厚和分辨力不变的前提下,扫描速度快了1倍,开创了多层扫描的先河。1998年,多家公司推出了旋转一周获得4个连续层面图像的多层螺旋CT,这是CT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进展。目前多层CT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从4层到8、16、32、40、64层及双源CT相继出现,256层螺旋CT不久也将投入应用。
  通俗的讲,普通CT和单层螺旋CT的球管-探测器系统围绕人体旋转一圈只获得一幅人体断层图像,而多层螺旋CT的球管-探测器系统围绕人体旋转一周,能同时获得多幅横断面原始图像,故称为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能将常规CT的3个相互制约的因素,即分辨率(薄层厚)、覆盖面和速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根据临床需要,通过探测器阵列下方的电子开关启动中央小部分或较大部分或全部探测器,从而可获得探测器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层厚的扫描,达到高分辨、高速或广覆盖的不同要求。与普通CT相比,多层螺旋CT有许多优点:扫描速度快,受检者被X线损伤小,照射量减少了15%~40%,空间分辨率高,采集信息量大,降低了造影剂用量等。具体体现在下面各种情况:
  1.适用于要求一次屏气,完成较大范围的检查,例如胸及腹部联合检查。以往肺部扫描约需30秒,而多层螺旋CT仅数秒即可完成。
  2.通过薄层、大矩阵、高的输出量、骨算法和小视野图像重建,可获得良好的组织细微结构及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用于观察小病灶内部结构的细微变化,例如内耳耳蜗和中耳听小骨等;观察肺内的细微结构及微小的病灶,如肺部的彌漫性间质性、结节性病变及支气管扩张等。
  3.多层螺旋CT可真正实现某些脏器(如肝脏)的多时相动态增强检查及功能研究。
  4.应用于结肠或支气管的仿真内窥镜三维成像,对微小病变的评估能力已接近内窥镜。
  5.无间断地大量采集数据,得以精确追踪对比剂的流程。可减少造影剂的用量,降低了辐射量且达到了增强CT的最佳增强效果。
  6.更适用于小儿、危重及多部位外伤患者检查。
  7.多层螺旋CT有利于一些特殊检查的开发,如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钙化的评分,脑及肝脏等CT灌注成像,以及智能血管分析等。
  临床应用可归纳如下:一是血管性病变,如狭窄、动脉瘤、栓死、畸形、分流等的诊断;二是相邻血管显示评价;三是在判断肿瘤来源、性质、可切除性方面,尤其在复杂的解剖区域,有独特的临床价值,并有助于判断对血管的推移、压迫和包绕侵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98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