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远近配穴针刺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远近配穴针刺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手法组及治疗组,针刺组行单纯远近配穴针刺治疗,手法组行单纯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治疗组行远近配穴针刺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比较三组斜方肌肌张力、疼痛程度、颈椎曲度、颈部残障指数、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斜方肌肌张力Rauc水平及Aauc水平、颈椎曲度均显著高于手法组及针刺组(P<0.05),VAS评分及颈部残障指数均显著低于手法组及针刺组(P<0.05);三组患者CASC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CASCS评分、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针刺组及手法组(P<0.05)。 结论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远近配穴针刺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疼痛及颈部、上肢活动障碍等症状。
  [关键词] 脊柱微调手法;远近配穴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程度;活动障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near and far acupoints combined with spinal fine-tuning manipulation on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8 to August 2019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acupuncture group, manipulation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acupunctur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near and far acupoints. The manipulation group received simple spinal fine-tuning manipulation.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acupuncture near and far acupoints combined with spinal fine-tuning manipulation. The trapezius muscle tension, pain degree, cervical spine curvature, cervical disability index, patients' symptom improvement and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rapezoid muscle tension Rauc level and Aauc level and cervical spine curvatu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manipulation group and the acupuncture group(P<0.05). The VAS score and the cervical disability index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manipulation group and acupuncture group(P<0.05). The CASCS score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CASCS scores and total treatment efficiency than the acupuncture group and the manipulation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patients with acupuncture near and far acupoints combined with spinal fine-tuning manipula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which can improve patients' pain and symptoms of neck and upper limb movement disorder.
  [Key words] Spinal fine-tuning manipulation; Acupuncture near and far acupoints;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Degree of pain; Movement disorder
  神經根型颈椎病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颈椎病,发病机制为颈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进而引起患者上肢出现放射性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该疾病发病率约为3.5%,约占全部颈椎病的60%以上,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但随着近些年信息化生活的发展及现代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疾病逐渐呈年轻化趋势[1]。临床治疗该疾病以牵引、理疗及口服止痛药物等非手术治疗方式为主,该治疗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疼痛及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2],但由于难以达到根治效果,极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影响治疗效果。随着近些年中医疗法的逐步发展,远近配穴针刺治疗等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3],该措施能够通过对患者相应穴位及经络进行刺激,降低患者神经应激情况,缓解患者症状,为探究远近配穴针刺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特选取2018年3月~2019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开展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41例,女49例,年龄22~61岁,平均(41.46±7.49)岁。将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针刺组及治疗组,各30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程经统计学检测,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4]及《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六)》[5]中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病情稳定;(3)患者年龄≥18岁,<60岁;(4)患者在本次治疗前未进行其他治疗或服用相应药物;(5)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6]:(1)患者伴有颈椎肿瘤或颈椎骨折脱位等症状;(2)患者治疗期间伴有严重头晕、头昏等症状;(3)患者伴有不明原因高热或急慢性传染病;(4)患者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恶性肿瘤;(5)患者伴有严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6)患者处于妊娠期。
  1.3 治疗方法
  手法组:行单纯脊柱微调手法治疗,具体方法如下:使患者保持侧卧位,并使颈部自然放松,医务人员通过一指禅推法、弹拨法、拿法、揉法等手法使患者颈肩部软组织得到放松,之后使用左手拇指对出现病变的节段前突之横突前结节进行按压,并使用掌根托住患者下颌部,同时使用右手手掌及拇指对病变节段上一椎体或下一椎体关节突进行按压,并使用掌根托住患者枕颈部;将患者头颈纵向拔伸,待椎间隙拉开后,通过双手拇指协调,对病变节段进行前后剪切推移。使患者病变部位矢状面位移得以纠正,以上措施结束后,协助患者转为仰卧位,并通过双手托颈拔伸轻摇法使患者颈部肌肉得以放松,频率为1次/d,5次为1疗程。
  针刺组:行单纯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具体方法:指导患者保持坐位:(1)近部针刺,使用酒精对患者颈夹脊穴位进行常规消毒,使用1.5寸毫针进行直刺,并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行捻针,程度至患者上臂出现酸麻感为宜;(2)远部针刺,对患者太溪穴进行常规消毒后,使用1寸毫针对该穴位进行针刺,程度至患者出现麻感或触电感为宜,之后留针30 min,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并指导患者缓慢活动颈部及上肢,频率为1次/d,5次为1疗程。
  治疗组:行脊柱微调手法联合远近配穴针刺治疗,脊柱微调手法及远近配穴针刺治疗方式与以上两组相同。
  对三组患者均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并在2个疗程之间指导患者休息3 d。
  1.4 观察指标
  1.4.1 症状指标  包括:(1)斜方肌肌张力,采用肌肉状态测试系统对患者治疗前后斜方肌肌张力进行检测,通过曲线下面积描述该指标,静息状态下采用Rauc表示,MVC采用Aauc表示;(2)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评分量表(VAS)[7]对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被评定者在10 cm的视觉量尺上对临床症状进行自我评价,根据疼痛程度自我评价得分,0表示无任何不适,10代表最大程度不适感,0~3分为轻度,4~7分为中度,7~10分为重度;(3)颈椎曲度,采用Borden氏法[8],即在颈椎侧位片上自C2齿状突后上缘至C7椎体后下缘划一直线,使椎体后缘连线成一个相应的自然弧,在弧的顶点C4椎体后下缘处作一垂直于C2~C7连线的垂线,该垂线的长度即为颈曲值。正常颈曲值为(12±5)mm。<7 mm为生理曲度变小;>17 mm 为生理曲度变大;颈曲值为0 时为生理曲度变直;颈曲值为负数时为生理曲度反张;(4)颈部残障指数,采用颈部残障指数量表(NDI)[9]对患者进行评价,该量表评定内容包括疼痛程度、个人生活料理、抬起物品、阅读、头痛、注意力、工作、驾驶、睡眠和娱乐共10个方面。总评分为0~50分,越高表明患者颈部功能越差。
  1.4.2 症状改善情况  采用頸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10]对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临床体征、主观症状(满分为73分)、工作生活(满分为18分)和社会适应力(满分为9分)3个维度,13项条目,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颈椎功能越好。
  1.4.3 临床疗效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患者临床疗效[11]分为:(1)治愈:患者颈椎、上肢疼痛及麻木等症状完全消失,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水平,患者能够正常开展日常生活及工作;(2)显效:患者相应症状基本消失,运动功能显著改善,但在过度劳累或阴雨天仍可出现疼痛感,但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3)有效:患者相应症状及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但疼痛症状仍反复出现,但程度较轻;(4)无效:患者疼痛、麻木等症状及运动功能障碍等体征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差异采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前后症状指标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斜方肌肌张力、疼痛程度、颈椎曲度及颈部残障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斜方肌肌张力Rauc水平及Aauc水平分别为(15.31±1.86)kg·mm及(11.36±0.69)kg·mm,颈椎曲度为(10.27±2.39)mm,均显著高于手法组及针刺组(P<0.05),VAS评分及颈部残障指数分别为(2.11±0.26)分及(17.54±4.39)分,均显著低于手法组及针刺组(P<0.05)。见表2。
  2.2 三组治疗前后CASC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CASC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CASCS评分为(95.68±4.17)分,均显著高于手法组及针刺组(P<0.05)。见表3。   2.3 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手法组及针刺组(P<0.05)。见表4。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主要症状为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酸胀、无力等,进而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1],中医理论中将该疾病归属为“痹症”、“项强”等范畴,并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表现以气滞血瘀为主症,风寒湿邪为辅症。
  本研究中,对治疗组患者采用远近配穴针刺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斜方肌肌张力Rauc水平及Aauc水平分别为(15.31±1.86)kg·mm及(11.36±0.69)kg·mm,颈椎曲度为(10.27±2.39)mm,均显著高于手法组及针刺组(P<0.05),VAS评分及颈部残障指数分别为(2.11±0.26)分及(17.54±4.39)分,均显著低于手法组及针刺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手法组及针刺组(P<0.05)。其原因包括:(1)脊柱微调手法作为传统推拿手法的发展结果,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结构学、生理学等现代医学内容,使治疗的安全性及精确性显著提高[13]。该理论以人体脊柱作为躯体结构的中心,在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纠正的同时,重视对人体脊柱力线的调整,通过最轻微的动作及最小的脊柱被动运动,为患者神经及血管提供较为良好的内环境[14],在保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基础上,避免治疗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脊柱微调手法目前已被应用于多种椎体及椎间盘疾病的治疗中,且罗道珊等[15]指出,该治疗方式具有操作简便、风险度低、疗效快等特点;(2)针刺治疗作为中医治疗方法中应用范围广且安全无毒的治疗方式,该疗法能够有效疏通经络、在改善气血运行、调和阴阳平衡、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6],远近配穴作为腧穴配伍中的常用方法,通过局部与远道穴位相配合提高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将近端穴位选定为颈夹脊穴位[17],该穴位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颈椎病的主要病变部位为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前者病变患者症状以腋下痛及肩痛,后者病变患者症状以肩部活动障碍、颈椎疼痛为主,因此,本次研究通过对颈夹脊穴位进行刺激,缓解并解除周围组织对该处神经的压迫,进而降低患者颈部肌肉强直及痉挛等不良症状程度,同时,该方式降低患者神经应激,改善患者神经根周围微循环,并提高患者痛阈[18]。而将远端穴位选定为太溪穴,其原因包括:对太溪穴进行刺激,能够使患者脑部皮质中一般感觉区被激活,进而提高机体对身体对侧浅感觉及本体觉的感知能力,有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进而促进患者症状的恢复[19];(3)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很复杂,和颈椎局部软组织及骨性组织的劳损退化、代偿以及失代偿, 机械压迫、动静力失衡造成生物力学及化学平衡失调有关,颈部肌肉受损后,局部代谢出现紊乱,代谢产物堆积对神经根产生刺激,导致神经根炎性充血水肿[20],而单独采用手法治疗或针刺治疗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治疗时间较长,导致患者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纠正时间较长,影响了治疗效果,同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治疗依从性逐渐降低,进一步影响了症状的改善,而两种方式联合使用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病因,消除患者神经根受到的压迫及刺激,进而弥补单独治疗方法存在的缺点[21-24],同时,该结果还能够证实以上两种方法联合治疗,对患者健康安全无明显威胁,因此安全性及可行性均较强。
  综上所述,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远近配穴针刺治疗联合脊柱微调手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对改善患者疼痛及颈部、上肢活动障碍等症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勇,周英杰,柴旭斌,等.加味益气丸联合针刺夹脊穴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留症状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17,37(7):738-741.
  [2] 秦云.推拿防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5):600-601.
  [3] 田梦,娄天伟,贾红玲,等.针灸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概况[J].山东中医杂志,2017,20(6):529-532.
  [4] 李雷.《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14(12):45-47.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六)[J].湖北中医杂志,2002,(7):28.
  [6] 李金牛,梁佳,霍素坤,等.脊神经定位诊断结合手三阳经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12):109-110.
  [7] 赵英.疼痛的测量和评估方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2,6(16):2347-2349.
  [8] 万超,沈惠良,刘钊.Borden氏法与Harrison氏法测量颈椎曲度的一致性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 22(1):34-36.
  [9] 伍少玲,马超,伍时玲,等.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的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7):625-628.
  [10] 张鸣生,许伟成,林仲民,等.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3):25-28.
  [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12] 李吟侠,欧阳八四.普通针刺联合恢刺治疗颈型颈椎病33例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18,(8):652-654.
  [13] 孙树椿,孙之镐.中医筋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7-48.
  [14] 杨润葆.颈肩牵引联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颈腰痛杂志,2019,40(3):419-420.
  [15] 李正言,王宽,邓真,等.颈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机制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7,37(12):1283-1285.
  [16] 罗道珊,张琪,黄宇轩.刃针结合龙氏手法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VAS疼痛评分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6,35(7):687-689.
  [17] Ezzat Rowshan zamir,杨超,于天源,等.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选经取穴规律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9, 12(5):718-722.
  [18] 周飞,张瑞.颈三针联合加味逐瘀颈康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8,9(7):119.
  [19] 張明,周敬杰,陈杰,等.颈部康复体操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9):686-688.
  [20] 许斌,史栋梁,王子华.痹祺胶囊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研究[J].陕西中医,2019,40(9):89.
  [21] 李虹.针刺腋神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所致肩臂痛40例[J].西部中医药,2019,32(4):102-104.
  [22] 傅兰萍,周枫.对比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常规针刺治疗与分经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学,2019,25(17):104-106.
  [23] 邹群英,冯祯根,章浩.冲击波联合针刺治疗老年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8,57(21):146-149.
  [24] 王天宝,吴玮,孙其斌.针刺“根三穴”配合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8,31(1):112-114.
  (收稿日期:2020-0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319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