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64排螺旋CTA超早期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观察64排螺旋全身血管成像检查(CTA)超早期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检查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病例入院后均立即行64排螺旋头颅CT检查,检查组同时进行CTA检查,分析CTA诊断结果,结合检查结果给予对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ADL评分,随访患者病死率。 结果 CTA诊断结果显示,4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中基底动脉狭窄占比最高,为62.5%(25/40),其次为基底动脉瘤,占15.0%(6/40);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对比,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检查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组死亡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64排螺旋CTA能够检出早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为早期发现病灶并及时治疗提供参考,有利于提升患者预后,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关键词] 64排螺旋CTA;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价值;基底动脉瘤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value of 64-row spiral whole-body angiography(CTA) for ultra-early diagnosis of basilar artery top syndrom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9, 80 patients with basal artery top syndrome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amin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64-row spiral cranial CT examination immediately after admission. The examination group was also given CTA examination. The diagnosis results of CTA was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exam results,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was provided. The NIHSS score and ADL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patients was followed up. Results The diagnosis results of CTA showed that basilar artery stenosis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proportion[62.5%(25/40)] among the 40 cases of basilar artery top syndrome, followed by the basilar aneurysm, accounting for 15.0%(6/40).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scores of neurological deficit(NIHSS) and daily activity scores(ADL) before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the examination group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examination group was 5.0%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12.5%),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64-slice spiral CTA can detect early basilar artery top syndrome,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and timely treatment, which is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and has a higher diagnostic value.
  [Key words] 64-row spiral CTA; Basilar artery top syndrome; Diagnostic value; Artery aneurysm
  作为后循环缺血疾病的特殊类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主要指的是脑内基底动脉尖端位置血管产生的病变,其会累及到患者多处血管组织,引起血管损伤[1],常见症状包括瞳孔异常、行为障碍、记忆力丧失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出现漏诊、误诊[2]。研究显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病情一旦加重,会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属于脑血管疾病,身体出现任何不适,及时到医院检查,做针对性治疗方案,以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增强预后[3]。此次研究引入了64排螺旋全身血管成像检查(CT angiography,CTA)技術,为探究其临床诊断价值,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检查组与对照组,检查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8~72岁,平均(57.14±4.26)岁,病程2~5年,平均(2.56±0.24)年;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9~73岁,平均(57.91±4.15)岁,病程3~5年,平均(2.52±0.31)年。纳入标准:(1)经诊断及检查均确诊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4];(2)临床资料及病史、检查记录等资料完善,检查前均告知患者,患者已了解且同意加入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排除标准:(1)经诊断合并心肝肾疾病或严重器质性病变者;(2)神志不清或精神障碍者;(3)合并恶性肿瘤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者;(4)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5-6]。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符合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病分类TOBS临床诊断标准[7-8]:①急性起病,并具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②发病过程中出现短暂的严重意识障碍;③瞳孔异常、眼震、眼球运动异常;④视觉障碍,或有幻视、幻听症状;⑤眩晕、小脑型共济失调;⑥无明显的瘫痪、感觉障碍,或肢体瘫痪程度轻,为不全瘫、四肢轻瘫、偏瘫。以上标准中具备①,同时具备②、③、④、⑤、⑥中的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为入选病例。
  1.3 方法
  1.3.1 检查方法  入院时检查:两组病例于入院后均立即行64排螺旋头颅CT检查,检查组同时进行CTA检查,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武汉医之家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将球管电压及电流分别设置为120 kV、280 mAs,层厚以1.25 mm为宜,螺距参数为0.625 mm,矩阵设置为512×512,扫描范围覆盖主动脉弓上缘至颅顶,时间以10 s为宜。完成颅脑CT扫描后,采用高压注射器将非离子型对比剂进行团注,剂量为60 mL,注射速率以4 mL/s为宜。待脑血管对比剂达到峰值实施CTA扫描,将扫描相关数据发送到后处理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处理。对血管整体形态进行观察。若CTA发现有血管病变者再进行全脑血检查DSA复查(若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则在治疗时复查);复查:对照组在2~3 d后进行1.5 T头颅MRI复检,以再进行一步明确病灶,检查组在治疗后2~3 d后进行1.5 T头颅MRI复检,但血管内治疗则行64排螺旋头颅CT复检,观察病灶情况。
  1.3.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针对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常规进行抗凝治疗7~10 d,活血化瘀、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检查组则对发现病变血管进行相应积极治疗,即血管闭塞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起病<12 h),狭窄者进行早期血管内支架术治疗。
  1.4 观察指标
  对CTA诊断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ADL评分,随访患者病死率,做好相应的记录。(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0~42分,分值越高患者神经受损越严重[9]。(2)患者生活质量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参照《日常生活活动评分量表》,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评定,最高分值为100分,分值越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越好[1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A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结果分析
  CTA诊断结果显示,4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中基底动脉狭窄占比最高,为62.5%(25/40),其次为基底动脉瘤,占15.0%(6/40)。见表1。
  2.2 两组NIHSS、ADL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ADL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检查组患者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死亡率比较
  检查组、对照组患者死亡率对比为5.0%(2/40)和12.5%(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02,P<0.05)。
  3 讨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其诱发因素复杂多样,核心症状为瞳孔改变、眼球运动障碍,据国内外研究报道,本病的发病率国内为6.7%,国外为7.6%,病死率或严重残障率为30%~80%[11]。本病发病极其凶险,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的异常、觉醒和行为的障碍偏盲,病情危重,预后极差。由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者在发病期间会出现大脑幻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属于特殊性脑血管疾病,根据局部解剖特点,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梗死病灶,病情多样化。基底动脉尖端分为两对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域包括小脑上部、颞叶内侧、丘脑、中脑。单纯通过临床症状识别具有一定的难度,故寻找早期诊断的方法,及早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及严重病残率,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虽有多种临床表现、与椎基底动脉变异程度、后交通动脉是否开放、血栓大小等因素有关。但眼球运动障碍和意识清晰度降低是最具代表性的表现。眼球活动障碍包括垂直注视麻痹、假性Parinaud综合征、两上睑下垂。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深昏迷、无动性缄默、嗜睡或睡眠过度。还有偏盲、皮质盲等。典型病例影像学检查可见双侧丘脑对称性蝴蝶状信号异常,伴有小脑、中脑、枕叶信号异常。怀疑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者应首选MRI和MRA检查,多于发病后30 min即能明确梗死灶的大小和分布、初步判断血管闭塞情况。因故不能接受MR检查者可行CT结合CTA来明确诊断。DSA可明确病变血管的梗死程度。以往临床针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多依据其临床表现,常容易漏掉一些症状体征,导致定位不全面,诊断困难,自从头CT及MRI等辅助检查方法的应用以后,大大提高了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率,但其影像表现是在脑组织发生病理变化之后,临床疗效往往不佳[12]。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进行早期诊断,明显提高了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早期诊断率,但其缺点为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性,且价格较昂贵,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13]。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单排螺旋CT已发展至现在最先进的64排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极快、空间分辨率极高、扫描范围更大、重建图像更清晰等优点,不断应用于全身血管成像检查(CTA),其成像不仅可清晰观察各血管及主要供血来源,还可在任意平面上重建图像,重建后的图像可以任意角度旋转,生动立体的反映血管的形态及与其他血管的关系,且CTA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相对风险及痛苦性小等特点[14], 目前有望成为替代DSA作为血管检查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若发现及时,积极的给予溶栓、降纤、抗血小板聚集、改善侧支循环等治疗,能够改善患者预后,如果治疗不及时,将会出现多种并发症,预后较差。此次研究检查组接受的是64排螺旋CTA诊断,结果显示该检测方式能够有效检出基底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瘤、小脑上动脉狭窄或闭塞等疾病类型,有利于超早期诊断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便給予早期对应治疗,改善患者预后[15]。检查组患者经过治疗NIHSS评分、ADL评分均改善,且该组患者病死率仅为5.0%,低于对照组,体现了该诊断方式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行64排螺旋CTA诊断,能够超早期检出患者疾病类型,给予及时有效治疗,降低患者病死率,可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房志伟,沈海林. MRI配合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与预后评价中的价值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21(3):159-160.
  [2] 姚仲欣,解宝泉,张静华. 64排与256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老年肺栓塞的对比[J]. 中国临床研究,2019, 24(3):361-363.
  [3] 许名远,查达珍,郑叶祥,等.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15(3):103-104.
  [4] 张爽.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2014.
  [5] 卢云良,周新會. 17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 25(6):564.
  [6] 傅国萍,鲁国建,董芬. RtPA静脉溶栓治疗7例基底动脉尖脑梗死临床分析[J].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5,15(1):160-161.
  [7] 李文英,张云萍,张丽英.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2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25(3):83-84.
  [8] 王薇,毕齐.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6,35(5):64-66.
  [9] 吕友梅,王燕美.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分析[J]. 安徽医药,2017,14(8):912-913.
  [10] 孙井来. 2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 18(16):184.
  [11] 傅可,谭利民,高小平. 1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J]. 医学临床研究,2017,27(4):140-142.
  [12] 王书诚,孙中武. 影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人临床预后的因素研究[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270(6):16-18.
  [13] 房志伟,沈海林. MRI配合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与预后评价中的价值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23(3):411-413.
  [14] 陈贺明,范志奎.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中MRI联合减影CTA的应用分析[J]. 河北医药,2017,32(5):35-36.
  [15] 卢红玉,庞全瑭,孙璐. 高压氧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17(36):465.
  (收稿日期:2020-04-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3196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