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研究口腔颌面部骨折治疗中不同术式的应用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索口腔颌面部骨折治疗中不同术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5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 依据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5例。对照组选择传统切开复位手术治疗, 观察组选择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口腔颌面功能、牙周情况, 治疗效果、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3个月, 观察组咀嚼功能评分、开口功能评分、颌面部功能评分分别为(0.37±0.09)、(0.53±0.05)、(0.44±0.14)分, 均低于對照组的(1.66±0.21)、(1.72±0.16)、(1.59±0.56)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 观察组牙龈指数(0.86±0.15)、软垢指数(0.98±0.05)、菌斑指数(0.52±0.20)均低于对照组的(1.06±0.45)、(1.04±0.03)、(1.03±0.4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24/25)高于对照组的72.00%(18/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71, 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34.65±4.58)min, 骨折愈合时间(32.72±8.49)d均短于对照组的(41.89±5.51)min、(39.66±9.16)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4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效果显著。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骨折;传统切开复位手术;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6.032
  颌面部属于人体比较暴露的部位, 一旦发生直接或间接外力打击可导致骨折发生, 引起颌面部骨性架构改变, 影响外表美观性 [1], 经研究发现口腔颌面部骨折发病率与房屋建筑、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早期可出现视力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咀嚼功能障碍、颌面外形变化, 随着病情恶化, 可对患者造成严重身心创伤[2]。为了降低病残率, 控制病情, 常运用手术治疗, 早期常运用传统颌间复位, 虽可恢复患者面部功能和形态, 但操作复杂、骨愈合效果欠佳、稳定性差、支持力不足, 整体效果不佳 [3]。随着微创理念深入, 小型钛板固定开始广泛推广, 其更利于保护面部神经、骨折复位, 避免在面部形成瘢痕, 在小切口前提下完成手术, 具有相容性好、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性价比高、软组织损伤小、疗效显著等优势 [4]。而本文对比了两种手术在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中的优势,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11日~2019年10月22日收治的5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依据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5例。观察组男14例, 女11例;平均年龄(49.35±6.54)岁;受伤情况:13例开放性骨折, 12例闭合性骨折;骨折类型:10例下颌骨骨折, 5例上颌骨骨折, 10例颧骨颧弓骨折;受伤原因:5例因殴打伤, 4例因跌伤, 3例因挤压伤, 13例因工伤事故。对照组男13例, 女12例;平均年龄(49.41±6.89)岁;受伤情况:14例开放性骨折, 11例闭合性骨折;骨折类型:11例下颌骨骨折, 3例上颌骨骨折, 11例颧骨颧弓骨折;受伤原因:4例因殴打伤, 3例因跌伤, 2例因挤压伤, 16例因工伤事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经CT三维重建、下颌骨正侧位片、曲面断层片检查, 确诊为口腔颌面部骨折;②患者存在手术适应证, 且各项资料齐全;③患者存在明显红肿热痛等症状。排除标准:①排除存在抵触情绪患者;②排除存在精神家族史患者。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手术治疗, 术前经影像学检查, 确定骨折部位, 并做好标记, 术中行全身或局部麻醉, 以充分暴露骨折断端为入路原则, 对骨折明显者, 需先行单颌结扎, 并对颌间进行牵引、复位, 恢复原本正常咬(牙合)关系。
  观察组采用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治疗。固定材料:根据患者骨折部位选择相应性状、长度的微型钛钉、钛板, 微型钛板螺钉直径1.5 mm, 厚度0.6 mm, 小型钛板螺钉直径2 mm, 厚度1.0 mm。颧弓、颧骨等部位骨折使用微型钛板固定;上颌、下颌骨折使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具体手术方式:选择鼻腔插管全麻或局部麻醉,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科学选择切口入路和方向, 暴露骨折线后, 适当调整两侧骨折端位置, 按照解剖结构和关系进行准确复位, 恢复骨折端咬合关系后, 对于单骨折线患者需选择合适微型钛板, 贴合骨面, 使用小型电钻在下颌骨上钻孔, 对于双线骨折患者, 需做临时颌间结扎(使用0.3 mm钢丝进行), 恢复咬合关系, 复位骨折端, 最后使用小型钛夹板固定, 经影像学检查, 观察咬合关系是否恢复正常, 若无异常现象, 便可关闭创口。
  两组患者均进行以下术后处理:术后即刻使用绷带对颌面进行加压包扎, 对于全麻患者需加压包扎3~5 d, 减轻出血、术后水肿等并发症发生, 限定下颌运动, 一旦发现上下颌牙齿存在轻微咬合不良需使用牵引固定, 调节咬合关系,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注重口腔护理, 饮食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半流质-普食。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手术前后咀嚼功能评分、开口功能评分、颌面部功能评分、牙龈指数、软垢指数、菌斑指数, 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颜面两边对称, 张口度正常, 颌骨恢复解剖形态, 基本吻合;有效:骨折线对位对线基本正常, 切口Ⅰ期愈合, 外观无明显畸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咀嚼功能评分 [6]:0分:咀嚼功能正常;1分:存在轻度咀嚼功能障碍;2分:咀嚼功能中度受损;3分:咀嚼功能重度受损。开口功能评分 [7]:0分:能够正常开口;1分:存在轻度开口受限;2分:开口受到一定程度受损;3分:无法开口。颌面部功能评分 [8]:0分:颌面部功能恢复正常;1分:颌面部受到轻度损伤;2分:颌面部受到中度损伤;3分:颌面部受到重度损伤。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手术前后口腔颌面功能对比 术前, 两组咀嚼功能评分、开口功能评分、颌面部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 两组咀嚼功能评分、开口功能评分、颌面部功能评分均低于术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手术前后牙周情况对比 术前, 两组牙龈指数、软垢指数、菌斑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 观察组牙龈指数(0.86±0.15)、软垢指数(0.98±0.05)、菌斑指数(0.52±0.20)均低于对照组的(1.06±0.45)、(1.04±0.03)、(1.03±0.4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显效18例, 有效6例, 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15例, 有效3例, 无效7例, 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24/25)高于对照组的72.00%(18/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71, P<0.05)。
  2. 4 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位于人体突出暴露部位, 属于临床常见骨折部位, 近年来, 随着交通事故逐渐上升和经济发展,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早期可引起视力、呼吸、吞咽、咀嚼、语言等功能受损, 影响颌面外观, 加重身心健康受损 [9]。目前常运用手术、保守两种方案, 保守治疗虽可减轻创伤, 但满意恢复外观美感和功能状态, 再加上颌面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还需通过手术治疗, 从而恢复正常咀嚼功能、面部外形 [10]。
  传统复位手术虽可恢复咀嚼功能, 但创伤性较大, 且术后固定效果不佳, 极大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 [11]。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门新兴技术, 坚固内固定技术可通过在断端两侧骨皮质上进行螺钉钛板固定, 可利用骨折愈合, 促使骨折断面紧密接触达到满意稳定效果, 且具有稳定性好、口腔活动不受限、愈合快、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势, 更利于与骨面紧密贴合, 保证钛板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有效修复面部因骨折造成的畸形, 促使骨折愈合[12, 13]。分析本次结果, 术后3个月, 观察组咀嚼功能评分、开口功能评分、颌面部功能评分及牙龈指数、软垢指数、菌斑指数均低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说明, 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能够克服传统手术引起的创伤, 保证术后外观美感恢复性, 利于骨折愈合, 促使骨折断面紧密接触, 达到较好稳定性, 且肽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 可长期在体内存留, 副毒反应较轻, 更利于术后恢复 [14]。虽然微创效果显著, 但本次试验中, 仍存在2例并发症, 对此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牙根的保护;②注重无菌观念原则;③切开后, 手法复位, 尽量恢复解剖结构。
  总之, 采用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具有愈合效果好、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势, 用于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中效果显著, 可为骨折断端提供稳定固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阎学军. 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临床分析. 中外医疗, 2016, 35(4):34-36.
  [2] 赵青亮. 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与传统颌间结扎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的比较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33):162-163.
  [3] 熊飞. 微型钛板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的临床价值探讨. 基层医学论坛, 2018, 22(29):4135-4136.
  [4] 曾飞跃, 陈慧娟. 不同材料在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比较研究.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 44(9):85-86.
  [5] 宋永青, 谢艳霞, 孔亚阁, 等. 颌面部骨折应用微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的临床价值.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8, 50(5):572-573.
  [6] 李耀武. 195例颌面部骨折患者应用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23):3452-3454.
  [7] 任富凯, 吴建斌. 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85例临床分析.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47(6):846-847.
  [8] 许小壮. 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100例临床分析.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5, 55(3):176-177.
  [9] 林辉. 应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的疗效分析. 世界临床医学, 2016, 10(9):202-203.
  [10] 陈虎. 微型钛板用于颌面部骨折的治疗体会. 世界临床医学, 2015, 9(5):251.
  [11] 卢子正, 耿义群. 微型钛板在复合性颌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中国医学创新, 2015, 32(18):115-116.
  [12] 胡振剛, 王银龙. 口腔颌面部骨折手术治疗的美容切口设计及临床应用.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5, 52(4):493-496.
  [13] 刘春临. 微型钛夹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的疗效观察. 中国基层医药, 2018, 25(15):1972-1975.
  [14] 胡晓光. 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的临床效果.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 11(33):150-152.
  [收稿日期:2020-03-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330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