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排龈技术联合流动复合树脂和自酸蚀粘结剂在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的临床价值

排龈技术联合流动复合树脂和自酸蚀粘结剂在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的临床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郝宇

【摘要】 目的 研究排龈技术联合流动复合树脂和自酸蚀粘结剂用于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患牙236颗)龈下楔状缺损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30例, 109颗患牙)和B组(30例, 127颗患牙)。B组患者采用排龈技术与流动复合树脂、自酸蚀粘结剂联合开展修复治疗, A组患者则直接采用流动复合树脂、自酸蚀粘结剂进行填充修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3、7 d的VAS评分以及治疗1年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B组治疗后1、3、7 d的VAS评分分别为(5.01±10.2)、(2.37±0.63)、(1.15±0.89)分, 均低于A组的(9.47±1.72)、(3.65±0.96)、(1.53±0.4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1年后复查, B组患者A级牙96颗, B级30颗, C级1颗, 修复成功率达为99.21%;A组A级62颗, B级29颗, C级18颗, 修复成功率为83.49%。B组修复成功率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排龈技术与流动复合树脂、自酸蚀粘结剂联合用于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效果显著, 具有在临床上大力推广运用的价值。

【关键词】 排龈技术;流动复合树脂;自酸蚀粘结剂;龈下楔状缺损修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7.048

龈下楔状缺损主要是指患者的牙体硬组织长期摩擦受损之后造成的缺口, 以中老年人为疾病高发群体, 疾病发生率可达到30%~50%, 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极容易引发牙髓病、根尖周病等并发症, 严重者甚至导致牙冠折断引发严重的口腔疾病[1]。

近年来,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龈下楔状缺损修复可以使用的材料与粘结系统类型越来越多, 但是受到缺损形态、部位、应力集中、填充材料的实际性能以及粘结剂化学性质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填充之后的材料脱落、边缘密合不理想、牙龈敏感以及充填体边缘变色等问题时有发生, 临床疗效一直不甚理想, 因此, 找到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龈下楔状缺损的修复效果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方向[2, 3]。基于此, 本文选取了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患牙236颗)龈下楔状缺损患者, 研究了采用排龈技术与流动复合树脂、自酸蚀粘结剂联合用于龈下楔状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 现将详细的研究内容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患牙236颗)龈下楔状缺损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30例, 109颗患牙)和B组(30例, 127颗患牙)。A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38~64岁, 平均年龄(49.01±5.00)岁, 其中42颗前牙, 53颗前磨牙, 14颗磨牙。B组男19例, 女11例;年龄39~65岁, 平均年龄(50.14±4.97)岁, 其中59颗前牙, 48颗前磨牙, 20颗磨牙。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此研究已经取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口腔卫生较好、牙周健康;咬合关系无异常, 楔状缺损为龈壁齐龈缘或处于龈下≤1 mm处;有轻度敏感现象;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均排除牙根过短者;冠根比失调的患者;不适合手术治疗者;无法依从治疗者。

1. 2 方法 B组患者采用排龈技术与流动复合树脂、自酸蚀粘结剂联合开展修复治疗, 具体为:修复之前, 先将患者患牙区内的牙石/菌斑、色素彻底清除, 并进行全面的清洗、隔湿以及干燥, 然后采用00#型号取排龈线(商品名:Ulrapak, 美国Ultradent Products Inc)以专业的排龈器将排龈线慢慢推入到患者的龈沟中, 自从侧牙体邻间区内的龈沟开始, 依照顺序把排龈线置入到患者的颊/唇侧楔状缺损龈沟中, 确保楔状缺损龈下部分能够充分暴露出来, 如果患者的缺损非常严重需要进行盖髓处理者, 于近髓处使用 Alkaliner~(TM) 盖髓剂实施间接性盖髓, 之后对窝洞进行全面消毒, 运用Adper TM Easy One自酸蚀粘接剂(德国3M ESPE)进行粘接, 使用Filtek TM Z350流动复合树脂(美國3M ESPE)实施充填, 充填完成后, 进行修形、抛光, 确认抛光效果达到理想效果之后去除排龈线;A组患者则直接采用流动复合树脂、自酸蚀粘结剂进行填充修复, 操作步骤与B组相同。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3、7 d的VAS评分以及治疗1年后的临床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 最高分为10分, 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严重。治疗1年后复查, 采用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评估项目主要包括固位情况、色泽的协调性、边缘着色、边缘密合性、表面形态、继发龋以及牙髓牙本质反应等, 评分包括3个不同等级, A级最高, B级次之, C级最低, 若患者7项检验指标均可达到A级或者是B级评定为修复成功, 若当中有一项指达到C级则判定为修复失败。修复成功率=(A级+B级)/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后1、3、7 d的VAS评分比较 B组治疗后1、3、7 d的VAS评分分别为(5.01±10.2)、(2.37±0.63)、(1.15±0.89)分, 均低于A组的(9.47±1.72)、(3.65±0.96)、(1.53±0.4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的临床效果比较 经1年后复查, B组患者A级牙96颗, B级30颗, C级1颗, 修复成功率达为99.21%;A组A级62颗, B级29颗, C级18颗, 修复成功率为83.49%。B组修复成功率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 楔状缺损修复可用的材料种类越来越多, 其物理性能与粘接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楔状缺损的修复成功率大幅度提升, 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響, 充填体脱落等导致的修复失败案例也并不少见。大量研究显示, 排龈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患者的边缘龈高度降低, 并有效除去龈沟液与血液, 为楔缺修复治疗提供更好的充填条件, 是提升楔状缺损修复成功率的一种有效途径[4, 5]。在实际的临床中排龈方法有许多种, 包括排龈线法、推龈器法、排龈膏法以及激光切龈等, 而就目前来说临床上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是排龈线法, 即使用00#或者是0# ultrapak 排龈线进行排龈, 通过排龈将患者的牙龈推开, 同时抑制龈沟液、血液的渗出, 为后续的填充修复创造良好条件;ultrapak排龈线的主要组成成份是具备极高生物适应性的聚合体合成材料, 质地柔软, 且更易成型, 对口腔内部的血液、唾液以及龈沟液等液体都可以起到良好的吸收效果, 而且不会有残片碎屑产生, 具备强大的龈沟扩大性能[6, 7]。本次研究显示, B组治疗后1、3、7 d的VAS评分分别为(5.01±10.2)、(2.37±0.63)、(1.15±0.89)分,均低于A组的(9.47±1.72)、(3.65±0.96)、(1.53±0.4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1年后复查, B组患者A级牙96颗, B级30颗, C级1颗, 修复成功率达为99.21%;A组A级62颗, B级29颗,C级18颗, 修复成功率为83.49%。B组修复成功率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充分显示加用排龈法可有效提高龈下楔状缺损的修复成功率, 而且手术之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更轻, 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临床应该对这种联合应用方案进行积极推广。

在光固化树脂充填当中, 树脂粘结剂系统对于粘结强度与预后均有着直接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 自酸蚀和磷酸酸蚀粘结用于牙颈部非龋性病损修复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这两种树脂粘结系统的封闭能力都非常强, 但是自酸蚀粘结系统可以去除酸蚀的步骤, 直接采用不需要进行冲洗的酸性单体, 可以避免胶原支架塌陷或者树脂无法完全浸入等问题, 减轻术后敏感, 可以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感, 而全酸蚀粘结剂对于患者的牙髓刺激性更强, 而且操作的步骤更多, 所以临床运用的局限性较大, 故本次研究选用了Adper TM Easy One自酸蚀粘接剂, 结果显示其粘结性能与生物相容性均非常理想,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微渗漏的情况[8, 9]。

此外, 本次研究还选用了Filtek TM Z350流动复合树脂作填充物, 该物质是一种超微型颗粒型的可流动复合树脂, 可以和材料当中的有机成分进行有效结合, 可以防止材料充填时出现缝隙, 而且该物质的弹性模量和牙本质非常接近, 可以通过本身的变形能力释放树脂聚合初期界面构成的张力, 确保充填体边缘的完整性, 填充效果非常理想[10-13]。

综上所述, 排龈技术与流动复合树脂、自酸蚀粘结剂联合修复龈下楔状缺损不仅可以提升患者的修复成功率, 而且能够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感, 让患者可以更快回归到正常生活当中, 是一种值得推广运用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钟时春, 高仁辉. 微创牙冠延长术联合纳米树脂修复龈下楔状缺损效果观察. 中国乡村医药, 2019, 26(22):8-9.

[2] 吴昌婷. 口腔高频电刀结合排龈线修复老年人龈下楔状缺损的疗效观察.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 6(8):67-68.

[3] 邬建华, 汪涌. 微创牙冠延长术联合FiltekTM Z350纳米树脂修复龈下楔状缺损的研究进展.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8, 34(12):757-758.

[4] 朱敏, 诸弘波. 楔状缺损修复材料的选择对龈下牙周组织的影响.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8, 24(5):139-140, 143.

[5] 邬建华, 汪涌, 金园园. 微创牙冠延长术联合纳米树脂修复龈下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8, 34(8):492-494.

[6] 马莹莹, 彭林红, 张利平. 牙龈生物型对树脂修复龈下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 医药论坛杂志, 2018, 39(4):73-75, 79.

[7] 刘芳, 熊雁洁, 赵文峰. 树脂改性玻璃离子修复龈下楔状缺损效果研究.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 9(10):204-208.

[8] 刘宇恒. 不同材料与粘结系统结合排龈修复龈下楔状缺损的临床观察. 现代医院, 2017, 17(3):400-402, 405.

[9] 刘玉秀, 周瑾. 排龈术在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7, 4(5):26-27.

[10] 杨玉慧. 纳米复合树脂修复龈下楔状缺损后对患牙牙周组织的影响观察.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 29(12):1754-1755.

[11] 许金菊, 卜寿山, 查伯涛. 排龈技术联合流动复合树脂和自酸蚀粘结剂在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口腔医学, 2014(7):559-560.

[12] 邹菡, 唐永川, 陈翠婷. 三种材料在排龈技术下修复龈下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比较. 临床医学工程, 2015(8):54-55.

[13] 叶伟彪, 林宝宝, 严研. 排龈术在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15):2849-2850.

[收稿日期:2020-03-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40411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