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玻璃体切割眼内充填术后体位护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吕姗

摘要:玻璃体切割眼内充填术是现阶段较为常用的一种眼科手术,有助于帮助患者脱离的视网膜进行复位,恢复或改善患者视力功能。在手术治疗完成后,依照患者视网膜裂孔位置的差异,需要患者在术后做好体位保持,才能有效提高治疗质量,加速患处恢复。但长期采用同一体位,易引起患者不适,降低治疗依从性与配合能力。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玻璃体切割眼内充填术后体位护理进展。

关键词:玻璃体切割眼内充填术;术后体位护理;研究进展

近年來现代眼科医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玻璃体手术技术成熟程度,使其成为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综合手段之一。大量研究发现,手术治疗成功率与患者术后体位保持时间,保持规范程度存在密切联系,主要原因分析为,根据手术治疗原理,患者术后裂孔需持续处于高位,才能有效形成压力,提高视网膜复位效率。术后患者若不能强迫保持俯卧位,则容易使眼内气体或硅油与晶体长时间接触,造成角膜内部损伤[1]。因此,做好术后体位护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

1术后体位保持时间要求

行玻璃体切除或玻璃体填充气患者,术后应严格遵循医嘱,保持正确体位,采用俯卧位、坐位均需保持面部向下,时间应在16 h以上,并维持20~60 d。

2不同裂孔部位患者体位选择

临床上常使用时钟走向对患者视网膜裂孔位进行描述。(1)当患者为后极部位置裂孔或其4个象限均有病变时,应采取面部朝下,使面部与地面保持平行,可俯卧于床上也可坐在床边。(2)当患者为10∶00~12∶00、10∶00~11∶00。01∶00~02∶00裂孔,可选择半靠位体位,患者应保证纵轴线与地平线夹角成75°,既头向一侧偏,使视网膜裂孔处于最高位;(3)患者裂孔为02∶00~04∶00、08∶00~10∶00,可选择侧卧位,前者患者需选右侧,后者则选左侧,依照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加垫枕头。如患者裂孔部位于02∶00~03∶00,可适当垫高枕头,位于03∶00~04∶00,则无需加垫枕头。(4)当患者为04∶00~08∶00视网膜裂孔,可选头低位,要求患者取俯卧位并垫高其胸部,使其呈现胸高头低位。(5)对于上下均有视网膜裂孔患例可使用交替体位,要求患者先取头低位间隔4 h再换至面朝下体位,如此交替进行,直到裂孔稳定为止。

3体位护理

3.1 应做好护患沟通

术前,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多交流沟通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原理,以及术后维持体位对视力恢复的重要意义。结合院内资源,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辅助体位维持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还应结合院内体位要求图片指导患者提早练习,半靠背、侧卧位、面朝下体位等各类体位。责任护士在患者练习期间应针对性进行1对1指导,纠正不良体位姿势。

3.2 加强临床监护

研究表明在术后24 h内是患者体位护理的关键时期,也最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的时期,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临床监护表,定时帮助患者做好护理工作。借助院内体位辅助仪器,帮助面朝下、头低位等体位患者,在维持头部不动状态下,缓慢活动四肢,减轻长期使用同一卧位引起的不适感。术后在注意体位保持的同时,还应做好不良反应观察,了解其是否有同侧头疼、恶心等反应,警惕高眼压症状出现。

3.3 合理使用辅助仪器

结合院内资源与患者体位差异,可为其提供改良“U”型枕、额颏胸垫、额颊伏台等仪器,帮助患者固定头部,提高护理舒适度。例如及时为患者提供根据人体力学设计改良的“U”型枕,可确保气体可持续顶压裂孔部位,直到视网膜复位,有效降低了眼压等并发症发生率。

3.4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制定复查计划,要求其出院后定期来院复查,出院后3个月内应注意避免从事强度过大体力劳动,或过度用眼。对于气体吸收不完全患者,在出院后每日仍需保持头低位体位在4 h以上,直到复查结果显示患者气体已完全吸收。

4结语

有研究表明,患者术后面向下体位保持时间越长,表示其玻璃腔气体填充时间越长,更有助于提高视网膜裂孔封闭效果,帮助患者恢复视力。在术后为患者做好体位护理,可减轻长期维持同一体位带来的不适感,有助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莹莹,黄芳.护理专案改善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患者特殊体位依从性中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2):44-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41993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