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丽娜

  摘 要:目的 对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抽选2020年9月~2021年8月日照市人民医院所收治的82例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作对照组及综合组,每组41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综合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情况展开观察与比较,以探析不同护理措施的临床价值。结果 综合组患者干预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5,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心理、生理、独立能力、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等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生理、独立能力、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等评分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综合组干预后各项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9,P<0.05)。结论 对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效果甚佳,并且能够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具备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全子宫切除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9-0-03
  女性在实施全子宫切除术后,通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就是其中较为多见、多发的一种。此并发症是因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下肢长时间受到制动,静脉血流缓慢而引起的。而一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将出现侧肢体疼痛、肿胀等症状,使得患者活动受限。此外,若不及时予以有效措施加以处理,还将引起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加强对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不容忽视的临床意义[2]。现对2020年9月~2021年8月日照市人民医院所收治的41例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且将与其同期所收治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41例患者进行比较,以对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加以探析,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9月~2021年8月日照市人民t院所收治的82例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综合组。对照组41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49.35±3.27)岁;体质量51~75 kg,平均体质量(60.27±3.64)kg;深静脉血栓形成:左下肢16例、右下肢18例、双下肢7例。综合组41例,年龄35~66岁,平均年龄(50.09±3.65)岁;体质量53~77 kg,平均体质量(60.51±3.49)kg;深静脉血栓形成:左下肢17例、右下肢15例、双下肢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体质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开展组间比较研究。此研究已征得日照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参与此项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为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且有下肢疼痛、肿胀、皮肤温度上升等症状[3];腓肠肌握痛试验(+)。
  排除标准:肿瘤患者;存在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精神障碍者;无法正常沟通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如对患者予以简单的宣教,告知其疾病治疗期间需注意的事项;引导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检查;叮嘱患者卧床休息;叮嘱患者需遵医嘱服用药物等。
  综合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内容如下: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可对患者予以健康教育,主要向其说明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症状、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避免患者因对疾病的错误认知而作出错误的决定,同时也要引导患者更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确保相关治疗及护理措施的顺利进行。②心理护理:患者在疾病治疗期间极易出现紧张、焦虑、害怕等负性情绪,通常是因身体不适或担心疾病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而产生的。对此,护理人员需在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交流互动,了解其心理状态,若发现其存在负性情绪,应积极了解其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且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可向患者介绍一些成功治愈的案例,增加其治疗的信心;针对患者及其家属所提出的疑问,应予以耐心且细致的解答,帮助其消除疑惑,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护理人员还可引导患者听音乐、看视频等,以此来转移其注意力,继而达到缓解负性情绪的效果。此外,护理人员还应鼓励家属多与患者互动,多关心患者,使其切实感受到来自亲人的关爱与支持,从而更有信心战胜疾病。③饮食护理: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多喝水的重要意义,并引导其每日少量多次喝水,针对不愿喝水者,可适量增加静脉输液量,从而达到降低血液黏稠度的目的。在饮食上,可叮嘱患者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且需坚持低脂、低盐,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禁止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确保大便顺畅,以防由于排便过于用力而引起腹压上升,最终引起下肢静脉回流。④发热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往往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发热症状,通常温度在37.5~38.5 ℃之间,且表现为驰张热型;若患者温度在38 ℃以上,护理人员可对其予以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但切不可对其予以酒精擦拭。若患者出现持续高热症状,可遵医嘱对其予以药物降温,同时密切留意其体征,如呼吸、血压、脉搏等。在退热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大量出汗,此时需叮嘱其及时更换床单被褥及衣物,确保皮肤的干燥;另外,还应及时补充水分,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4]。⑤溶栓护理:患者一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需对其进行溶栓治疗;在对其进行治疗时,护理人员需对溶栓有足够的认识,充分了解溶栓的正确用药剂量,保证各管道的顺畅,同时还需留意药物的配伍禁忌,从而避免药效受到影响。在对患肢予以静脉滴注溶栓药物时,可选择大隐静脉实施穿刺,如此距离血栓部位更近,有助于药物随着血流方向流经血栓处,从而确保血栓局部用药的浓度,并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对患者予以溶栓治疗时,护理人员还应对其出血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留意其凝血功能变化,假设患者出现牙龈出血、皮下出血以及黑便等,需第一时间通知医师,以便对其用药进行调整;此外,护理人员还需注重患者血栓护理,预防血栓脱落,继而引起肺栓塞。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的咯血、咳嗽、胸痛等症状进行观察,且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5]。⑥康复指导:在患者症状好转后,护理人员可引导其下床活动,以提升其下肢肌肉收缩,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避免形成新的血栓。在活动期间,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不可过度,不可长时间站立。部分患者因遗留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或存在活动后肿胀,可在活动期间使用医用弹力袜,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缓解肿胀[6];在休息期间,可指导患者将患肢抬高。

nlc2022051011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43079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