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啄治配合中药化痰祛瘀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鼾症的疗效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晶晶

  摘 要:目的 分析鼾症患者运用啄治法、中药化痰祛瘀与穴位贴敷联合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1月张店区中医院接收的60例鼾症患者,运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添加啄治、中药化痰祛瘀与穴位贴敷联合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生活质量、中医症候积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生活质量、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及氧减饱和度指数改善效果更佳,两组各指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效果与对照组结果比较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最终获得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一年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显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啄治配合中药化痰祛瘀联合穴位贴敷运用在鼾症患者治疗当中,能够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可尽早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疾病的危害性,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鼾症;啄治;中药化痰祛瘀;穴位贴敷;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276.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9-0026-04
  临床西医将鼾症称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该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反复打鼾、呼吸暂停、憋醒、多动不安、多汗、夜尿增多以及睡眠行为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临床西医针对此类疾病主要采取饮食控制、抗菌消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持续气道通气等方法,但治疗后稳定性较差。若病情未得到良好控制,长期存在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不仅会增加临床治疗难度,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中医将其归属于“鼾眠”、“嗜睡”、“鼾症”等范畴,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脾虚失运、痰浊内生所造成的上阻于喉,故有鼾声[3]。为此,本篇文章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添加了啄治、中药化痰祛瘀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并将最终所获得的效果在下文中进行了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1月在张店区中医院接受治疗的鼾症患者60例,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7.5±2.2)岁。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0~66岁,平均年龄(48.0±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临床可比性。本文研究内容已经通过张店区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本次治疗,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2011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4]中的诊治标准,临床体征:①日间嗜睡依据(ESS)评分量表为≥9分;同时存在睡眠打鼾、呼吸规律紊乱或呼吸间断性停止。②通过多导睡眠(PSG)监测显示7 h睡眠时间内存在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5次。③病情程度标准:轻度=低通气指数≤20次/h;中度20~40次/h;重度≥40次/h。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证中鼾证诊疗》[5]标准,中医辨证确诊为痰湿阻滞型。主要症状为睡眠打鼾和呼吸间断性停止;次要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日间乏力和嗜睡。舌脉表现为脉缓或滑、舌苔厚腻有瘀点。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入组的所有患者通过核实均符合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②患者临床资料均完整;③患者不存在鼻喉部结构异常情况;④患者病情为轻度和中度。
  排除标准:①重度鼾症者;②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③存在中枢性或者复杂性睡眠呼吸障碍者;④伴有严重焦虑、抑郁症影响睡眠者;⑤对本次使用药物过敏者;⑥伴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和脏器疾病者。
  1.3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治疗,应用1 mg布地奈德(生产企业:深圳太太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649)进行雾化吸入给药治疗,2次/d,治疗1周;并给予患者口服茶碱缓释片(生产企业: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002),口服,0.2 g/次,2次/d,共连续治疗30 d。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啄治、中药化痰祛瘀与穴位贴敷进行治疗。①啄治法:治疗时患者采取坐位,指导患者张口,运用压舌板按住患者舌体,充分暴露扁桃体。通过手术弯刀在患者的两侧扁桃体上实施雀啄动作,每刀深度控制在2~3 mm,啄4~5下/次。间隔治疗2~3 d/次,一个疗程为5次,共治疗3个疗程。②中药化痰祛瘀方:清半夏12 g,厚朴10 g,茯苓12 g,柴胡、黄芩、瓜蒌、紫苏叶、藿香、白芷各10 g,竹茹、川芎、枳壳、陈皮、桃仁、赤芍、红花、甘草各6 g,将以上中药以水煎制,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治疗周期均为30 d。③穴位贴敷:中药组方为生麻黄、辛夷、细辛、半夏、徐长卿与升麻等。将所有中药研制成粉末用鲜姜汁调制成膏状备用。穴位选择大椎穴、双侧穴位(迎香、天突、肺俞、膏肓、脾俞)。治疗时取约0.5 g药膏放在专用穴位贴上,贴敷于以上穴位,贴敷4~6 h/次,其中迎香穴贴敷20 min,7 d/次,3次为一个疗程,共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包括困倦乏力、鼾声、睡眠呼吸间断性停止、睡眠时存在气喘与窒息、无法进入深度睡眠、呼吸困难、胸闷气短、频繁觉醒等,10分为满分,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重。②将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氧减饱和度指数、炎症因子水平、治疗期间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后一年的头⒙式行记录对比。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头疼等,计算公式为不良反应发生率=出现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100%。③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情况,评分方式为张店区中医院自拟调查问卷表,最高分值为10分,最终得分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nlc2022051013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430829.htm

相关文章